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智慧化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05 07:54李茂生
南海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自贸港航运

李茂生

(1.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海事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6;2.澳门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519000)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海南自贸港以高水平开放迎来航运加速发展,目前已开通50余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内外贸航线网络日臻完善。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近4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21年突破100万标箱,2022年达到176.7万标箱,同比增长34.1%[1]。2021年6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条例》,打造更加有利于海南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律环境,推动航运要素加快向海南聚集,加快推进航运制度集成创新,构建有利于海南航运业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也对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发展,助力海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实施更加开放的船舶运输政策的具体举措。

建立国际生态航运中心是海南自贸港的目标之一,是积极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能便捷、服务优质的现代化航运服务管理体系,为全球提供优质的航运服务。智慧化技术创新是构建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关键因素,涉及船舶、港口、物流、监管等多个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平台化,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航运效率和品质,降低航运成本和风险,实现航运业务的优化和升级。海南可以利用智慧化技术创新手段来提高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为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发展提供支撑。

一、海南自贸港航运现状的SWOT分析

构建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竞争力,应本着“开放、创新、协同、共享”的理念,在补短板、锻长板、强链条、拓终端四个方面量化举措、持续发力。笔者将对海南自贸港的航运现状进行 SWOT 分析,目的是为提升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竞争力找寻到智慧化的技术创新路径。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海南自贸港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既背靠祖国内陆,又处在国际航运黄金主干道,襟怀南海,是中国海上运输距离印度洋、欧洲最近的地方[2]。

2.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海南自贸港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岛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四方五港”发展格局,具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邮轮母港、游艇示范基地、新式跨海客运通道”等鲜明特色。其中西部洋浦港是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北部海口港是全国27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港口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3.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总体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后,海南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多项优惠政策制度,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条例》,设立中国洋浦船籍港,建立海事特区,实行税收优惠,简化报关审批流程等。

4.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海南自贸港既有背靠祖国内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整体支撑,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外围经济辐射,海南自贸港“海南软件园、崖州湾科技城、洋浦经济开发区”等11个园区科技、技术创新的内力驱动,还有华为、腾讯、阿里、京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高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的科技、技术的智慧注入。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智能设施薄弱。海南海洋交通运输发展相对较晚,码头装卸设备、港口自动化设备、智慧化配套设施、船舶修理厂等智能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智能设施较为薄弱,有的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

2.航运技术人才紧缺。海南现有的航运技术和管理人才跟不上海南航运建设发展的需要。截至2022年5月,海南自贸港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6万人[3],其中航运技术人才占比极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3.航线覆盖区域不足。截至2022年底,海南仅开通53条国际海运航线,与世界领先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差距较大,离覆盖全球化、全域化的标准仍相差甚远。

4.国际航运地位不高。海南因集装箱吞吐量、散货吞吐量、港口吃水深度、港口城市经济腹地、航运服务发展等指标因素的综合影响,未能进入世界一流港口排名,也未进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初选池,在中国沿海港口排名中也相对靠后,国际知名度不高,行业影响力不足,航运要素集聚相对缓慢。

5.航运服务体系落后。在航运经纪、船舶工程、航运经营、海事法律和航运金融服务等方面,与伦敦、新加坡、迪拜、上海等世界前列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内厦门、天津、大连等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也有不小差距。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强劲的国家政策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明确提出,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4];《关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海事特区的意见》指出,支持全面建成海南自贸港海事特区,支持绿色航运,建设全方位开放的航运市场,建立精良专业的航运人才队伍,建立更加开放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进一步便利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从事海员外派服务[5],推动出台更加优惠的海运业税收政策,提高海南对海运企业的吸引力,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2.高度的自主立法权限。《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赋予了海南一定的自主立法权,在“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优势下,给航运业提供了更加自由便利的运输来往,支持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在海南自贸港开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租赁、海损理算、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服务,不断提升海南自贸港国际船舶检验、登记、营运等活动的便利化和服务保障水平,为新时代产业发展、新技术投入引进、新行业标准制定等赋能加码。

3.特有的战略地理区位。海南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泛珠三角“9+2”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接合部,是重要的国际通航要道,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也是全球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港。

4.天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文明岛”的战略定位,将会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为构建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提供绝佳的机遇,加速海南向绿色生态航运集聚,形成引领绿色生态航运新的生力军。

5.广阔的技术革新空间。海南航运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不足,将变为海南全面建设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机遇,可以通过智慧化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海南航运业的数字化港口建设、智能化生态监测系统研制、智慧化航运综合平台搭建等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生态航运平衡发展。海南生态岛的建设和全球双碳标准的要求,将不同程度上造成大力发展航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如果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既会违背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初衷,又会造成国际声誉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国际贸易环境复杂。中美关系、俄乌冲突、台海局势等多重国际环境的动荡,尤其是中美双方在科技、技术、文化、经济上均实施了相应的制裁,使得两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进而影响着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间接对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3.政策经济灾害风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全球优惠政策的差距不断拉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发严重,地球温室效应造成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给海南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众多不确定影响。

4.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海南航运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大港口的竞争压力。国际受到新加坡、伦敦、汉堡、鹿特丹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威胁;国内受到长三角港口群上海、宁波舟山,珠三角港口群广州、深圳、香港,环黄渤海港口群青岛、天津、大连,西南港口群北部湾等港口的竞争。

二、海南自贸港构建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总体竞争力

本文在参照《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2)》《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2)》和《中国港口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价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共16个港口的数据,详见文后附表。

附表 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标研究数据

(一)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指标数据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帮助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有价值的见解[6]。在做聚类分析时,可以先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再进行聚类分析,也可以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数据的复杂度,然后使用聚类分析将数据点分组为相似的集群[7],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并有助于得到更准确的结果。直接聚类分析,则可以自动确定最优的聚类数量,使得聚类结果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能避免过度拟合或欠拟合现象。因本文的指标数据之间关联性较强,经主成分分析后会删除部分指标,可能会造成后续的聚类分析不够精准,加之本文只是对16个港口分别给出的18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从样本数量上看并不复杂,因此,为确保样本原始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将采取直接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 SPSS 统计软件对附表中所列指标数据直接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表1和图1。

图1 聚类分析图

表1 聚类成员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聚类将16个国际航运中心分成了二至六类。从图1可知,当最大距离为24时,聚为二类,新加坡港和上海港统一归为第一类,其他14个港口全部归为第二类。当距离为19时,聚为三类,新加坡港和上海港各自归为第一类和第三类,其他14个港口全部归为第二类。当距离为16时,聚为四类,新加坡港和上海港各自归为第一类和第四类,伦敦港、东京港、厦门港、大连港和海南港统一归为第二类,其他9个港口全部归为第三类。当距离为14时,聚为五类,新加坡港和上海港各自归为第一类和第四类,伦敦港、东京港、厦门港、大连港和海南港统一归为第二类,迪拜港、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和中国香港港归为第三类,其他4个港口全部归为第五类。当距离为13时,聚为六类,新加坡港和上海港各自归为第一类和第四类,伦敦港和东京港统一归为第二类,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迪拜港、汉堡港和中国香港港统一归为第三类,广州港、深圳港、青岛港和宁波舟山港统一归为第五类,厦门港、大连港和海南港统一归为第六类。从直接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聚为二类、三类时只是对新加坡港和上海港2个航运中心的聚分,而对其他航运中心的聚类较为笼统;聚为四类时,伦敦港、东京港、厦门港、大连港和海南港5个航运中心聚成了一类,鹿特丹港等7个航运中心也聚为了一类;当聚为五类、六类时,聚类的结果就越来越明显,达到了聚类的目的。

综上,直接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科学分类的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贴切实际,符合国际上对国际航运中心的评定标准,基本接近《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2)》公布的排名。因此,也正好为海南港未进入该报告的初选池找寻到了一个可借鉴的途径。本文接下来将以该研究方法的结果作为分析依据。

(二)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总体竞争力研究结果分析

从上文分析结果及聚类分析法原理可以看出,在归为二、三、四、五类时,海南港都与东京港、伦敦港归为一类;在归为六类时,东京港和伦敦港归到新的一类,其他港口各自归类。这说明东京港和伦敦港2个航运中心在粗略分类时与海南港归为一类,但精细分类后则是海南自贸港构建国际生态航运中心首要看齐的对象。从成分指标来看,东京港和伦敦港的货运吞吐量不高,与海南港较为相似,但它们在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上位列世界国际航运中心前列,所以海南自贸港在构建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路径上可以借鉴东京港和伦敦港的发展模式。海南港尤其与伦敦港更为相似,可着重在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上进行创新发力。此外,再学习新加坡、迪拜、中国香港、上海等先进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定位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生态航运中心。

三、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智慧化技术创新路径

笔者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SMART法则[8],提出智慧化技术创新路径。

(一)将现有的“四方五港”融会贯通并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形成一个较具竞争力的国际综合港

参照国内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青岛港等,国外纽约-新泽西港、比雷埃夫斯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等模式,整合海南现有格局下的“四方五港”港口资源,实行功能分区,形成一个“大港”之势,提高航运集聚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9]。针对各功能区进行转型、优化技术升级改造,形成技术强势,提高航运运营水平,打造成以洋浦港为首,八所港和海口港为翼,三亚港为尾,清澜港为背鳍的高速航船,驶向全球四大洋。

1.洋浦港,作为中国面向印太两洋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兼顾石油化工、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成为集合集装箱中转运输,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交易服务为一体并具有保税、加工、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绿色生态智慧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10]。针对其功能定位,洋浦港的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实现港口码头智能化、物流运输信息化、生态环境低碳化、航运服务现代化、综合管理数字化。引入智能化装卸系统,提高装卸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人工成本;对现有港口设施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增加装卸货能力,提高港口吞吐量;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货物流通的可追溯性和信任机制,增强港口的安全性,利用无人机技术,对港口内的货物进行快速、准确地扫描和识别,提高货运效率;推广绿色运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使用LNG等清洁能源,引入绿色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港口形象和吸引力;创新航运服务技术,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航运数据管理和交易,收集和整合航运业务的相关数据,对航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智能识别和响应,实现航运服务的现代化和智慧化,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集装箱、货物、车辆、环保、服务等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整个运输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预计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3 000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7 15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00万TEU(标准箱)[11]。

2.海口港,作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港。发展成为以陆岛客货滚装、邮轮旅游客运、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新式跨海客运、石油化工品运输、南海油气勘探生产服务、救援应急保障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港[4]。根据其功能定位,海口港的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提高港口的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建设大型集装箱物流中心和智能码头等措施,缩短集装箱进口清关时间,加快货物的周转速度,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港口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实现港口设施的智能化升级。预计到2025年,总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9 021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2 31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400万TEU,旅客吞吐量约1 539万人次[11]。

3.八所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支点,发展成为面向东南亚的滚装枢纽港。以干散货、油气资源、石化材料运输服务为主,兼顾为南海油气上岸加工储运和国家南海开发装备制造提供保障。根据其功能定位,八所港的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提高港口的石化品、钢铁等重点货物的运输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港口的货运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货运效率;探索新型船舶设计和运输模式,提高港口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降低港口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提升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调度系统和智能安检系统,提高港口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预计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 850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407万吨[11]。

4.三亚港,作为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支点之一,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示范港。重点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游艇示范基地和深海科考船舶基地,兼顾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和机场航空用油等提供运输服务。按其功能定位,三亚港的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和旅游产业配套能力。在客运服务上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智能客运系统和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提高港口客运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造以邮轮为核心的综合旅游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提升港口的多式联运和航空物流能力,打造成为集海、陆、空为一体的多式联运枢纽,实现物流运输的高效便捷;发展航空货运业务,借鉴国内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机场的物流系统,以及国外迪拜国际机场等航空港口的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化航空货运系统,提高货物装卸效率,提升港口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加强港口的货运能力,借鉴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深圳港、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等港口在智能化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从自动化集装箱运输、智能化码头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等方面,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港口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参考厦门港、广州港和欧洲港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在港口建设、船舶管理、物流链等环节加强绿色技术的应用,推进绿色化升级改造,促进可持续发展;参考迈阿密港、巴塞罗那港、上海港和天津港等港口在邮轮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从邮轮配套服务、岸上电力供应、岸边处理设施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完善的邮轮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邮轮进港,促进邮轮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713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220万吨),旅客吞吐量约为20.5万人次[11]。

5.清澜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综合保障港。以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以及航天科技城装备运输为主,兼顾少量集装箱运输功能。根据其功能定位,清澜港的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助力文昌航天事业发展,促进与三沙协同发展,辅助海口和三亚两地经济建设。推广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物流装备等技术手段,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品质,支持航天城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物流一体化、交通互联、产业对接、航线优化、港口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规划和创新,促进与三沙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推广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建设物流园区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南海方向的保障能力;加强港口智能化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等,提高港口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海口和三亚保驾护航,支撑其经济发展;加强港口设施建设,在提高航运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优化清澜港与三沙之间的航线规划,提高它们之间的货物运输效率、运输质量、物流效率和安全性。预计到2025年,清澜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50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40万吨[11]。

综上,从港口规模和效率方面来看,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和功能分区,可以提高港口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加港口的吞吐量和提升运行效率,降低港口的运营成本和拥堵风险。从港口服务和功能方面来看,通过港口技术升级改造,可以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客户需求,增加港口的附加值和收入来源。从港口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来看,通过形成一个国际综合港,可以提高海南自贸港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海南自贸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合作机会。若将以上五港进行合并统计,预计到2025年海南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4 934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预计约10 13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900万TEU,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 559.5万人次。总货物吞吐量将超过深圳港、大连港、安特卫普港,与厦门港、鹿特丹港相当,按照2022年公布的全球50大货物吞吐量排名,相当于前16名,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也将接近厦门港。

(二)实施航运技术人才引进分步走战略

引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从事现代航运服务产业和与其相配套支持系统的高端航运技术人才,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需要,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绿色、低碳、安全航运的发展和互联网、区块链、数字航运的兴起,结合全球航运业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在未来3~5年内海南仍将以“船员管理与服务”类的刚需人才为主,5~10年后将陆续转为“船舶工程与维修”类等高端航运技术人才的需求[12]。

1.到2025年海南自贸港正式封关运作阶段。按照《总体方案》,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起自贸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一阶段,海南人口规模预计达到1 500万,与广州市目前人口持平。其间,主要解决“船员管理、船员服务、船员培训、货代、租赁、保险、维修”等刚需航运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科学使用人才和留住骨干人才。对标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人才需求量,海南自贸港航运人才需求量约10万人。

2.到2035年海南自贸港实现远景目标。海南自贸港将形成更加成熟、更具活力的自由开放经济新体制,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充分体现国际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这一阶段,海南人口规模预计达到2 500万,与上海市目前人口持平。在航运人才方面,主要是不断提高航运人才综合素质,引进和培养“航运咨询、船舶工程、船舶建造、船舶维修、航运金融、船舶经纪、海事仲裁、海事法律、海事教育”等高端航运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传帮带”和“种子酵母”作用。据上海人才网2023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重点航运企事业从业人员约为23.4万人,且人才引进数量逐年攀升。对标上海,海南自贸港航运人才估计需求量约30万人。

(三)瞄准先进国际航运中心技术标准

1.航运技术的创新。在航运技术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的经验和技术,如新加坡港的智能集装箱码头、鹿特丹港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这些港口已经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航运技术,比如自动化码头设备、智能运输车辆、远程遥控系统等,从而实现了高效、安全、智能的航运运营。在此基础上,海南自贸港可以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航运技术,进一步提升海南港口的航运智慧化水平,比如推广自动驾驶船舶、应用无人机进行海上监测、发展集装箱智能监控等。

2.数字化港口建设。数字化港口建设是实现航运智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借鉴汉堡港和洛杉矶港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集装箱跟踪、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等,实现货物、车辆等物流信息的全流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海南自贸港可以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数字化港口技术,建设数字化港口,实现港口管理、货物运输、船舶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3.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在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港和洛杉矶港等的经验和技术。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流向的实时监控,通过智能化货柜实现货物集成,通过自动化搬运设备实现物流运输自动化等。海南自贸港可以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智慧物流技术,建设智慧物流体系,实现货物运输的高效、安全和智能化。

(四)建设一体化的智慧航运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航运综合管理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航运业务、航运资源、航运环境、航运安全等方面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协同决策和优化调度,提高航运效率,降低航运成本,保障航运安全,促进航运绿色发展的综合性平台。目前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如迪拜港的智慧航运管理平台可以对船舶、货物、集装箱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同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为港口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上海港的航运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上海航运交易平台”“上海海事局服务平台”“上海港口航行服务平台”“上海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多个平台,覆盖了航运交易、海事服务、港口航行、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广州港的航运管理平台包括“广东船务信息平台”“广州船舶流通平台”“广州国际航运服务平台”等,主要聚焦船务信息、船舶流通和航运服务等方面;深圳港的航运平台包括“深圳航运服务大数据平台”“深圳船舶交易市场”“深圳船舶登记管理平台”等,覆盖了航运服务、船舶交易和船舶登记管理等方面;香港港的航运管理平台包括“香港船务信息平台”“香港航运业智慧平台”“香港海事资讯平台”等,主要聚焦船务信息、航运业服务和海事资讯等方面。

智慧航运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港口,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撑,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形象。一是建设智慧业务管理系统。具备船舶动态监测、远程控制、智能导航、自动驾驶、货物全程追踪、溯源、质量控制、风险预警等功能,实现物流资源集成优化、物流需求精准匹配和物流服务智能推荐的目的,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船舶能耗和污染,增强物流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建设智慧共享监管系统。推进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实现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监管、便捷通关等功能,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降低监管负担和成本,增强监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三是建设智慧生态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报告”等于一体的航运生态环境监测功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采用最新、最可靠、最精准的传感器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港口和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实时预警,及时发布环境异常报告,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四是建设智慧航运服务系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与海南自贸港相适应的现代化航运服务管理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航运数据管理和交易,实现航运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航运服务技术,对航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智能识别和响应,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海南港在粗略分类时,与东京港和伦敦港归为同一类型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海南港在精细分类后,东京港和伦敦港2个航运中心是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看齐的对象。虽然海南港与二者货运吞吐量相当,但二者在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上位于世界国际航运中心前列,正是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创新发力的着力点。

第三,在重点借鉴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海南自贸港国际生态航运中心可学习新加坡、迪拜、中国香港、上海等先进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定位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生态航运中心。

(二)政策建议

为了保证上述路径的顺利实施,可以运用SMART法则进行全线跟踪管理和反馈。紧密结合海南自贸港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以解决现有问题、推动未来发展为目标,同时注重实施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提升海南自贸港航运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来开展智慧化技术创新。

1.进入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评选池。到2025年,对“四方五港”的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的技术创新改造,引入智能化装卸系统和物联网技术,通过自动识别、智能电子记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革新,实现对港口货物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大力引进和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建设绿色港口。在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航运技术服务水平、生态环境技术上齐发力,力争用2~3年时间挤进国际航运中心评选池,接近国内深圳港、青岛港,国外洛杉矶港、釜山港水平。

2.接近世界前列国际航运中心水平。到2035年,在继续对“四方五港”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拓展海南岛岸线港口资源,重点规划建设海南北部的木兰港和东部的龙湾港。将木兰港打造成为国际船舶供给补养服务基地,将龙湾港打造成为欧洲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亚洲基地中转站。以优化改进硬件设施为基础,着力提升技术人才创新和航运服务水平。力争用8~10年时间挺进国际航运中心前列,接近国内广州港、宁波舟山港,国外安特卫普港、东京港水平。

3.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际生态航运中心。到2050年,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和提升技术水平,极力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和智慧化生态航运,努力打造一个集基础型航运、服务型航运、知识型航运和生态型航运典型特征于一体的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又具备要素集聚、服务辐射、技术沉淀能力,形成一个在航运技术、航海规则、航行标准、管理规范、交易习惯、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权威体系的“第五代”国际生态航运中心。用20~25年时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际生态航运中心,达到或超越国内上海港、香港港,国外新加坡港、伦敦港水平[13]。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自贸港航运
术业专攻,奋力耕耘 努力做好自贸港皮肤科学科建设
奋楫海之南 扬帆自贸港
海南:以“大开放、大改革”促进自贸港建设“大发展”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