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挺进抗日战场之前
—— 读史笔记

2023-12-05 12:41赵政民
文史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蒋介石抗日国民党

◇ 赵政民

一支威武雄壮的大军出动了,跨过黄河,驰过平原,咚咚脚步声震动山西大地,猎猎战旗搅动太行吕梁山水。与此同时,远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另一支强兵劲旅,也龙腾虎跃,在村落密布、水网纵横的南方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杀敌的抗日大戏!

这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依据时代需要、由工农红军最新组编而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历史证明,这是一支理想远大、豪情满怀、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支抗击侵略、消除战争灾难的伟大军队,是一股夺取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其丰功伟绩彪炳史册,辉耀千古,其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仍鼓舞着我们今天向伟大的目标飞速前进。然而,这支大军是如何组编和编制的?指挥者是如何确定的?其中经历过哪些曲折、斗争和故事?这些过去谈论的不多,但却是人们应该知道、不该遗忘的。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我没有了繁杂事务的重负,得到了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于是,便沉入书报刊之海,从而获得了不少知识,锤炼了记忆。晚霞夕照下的这种阅读,是一种十分必要的补课,一种知识海洋中的深潜与捕捞,使我不少知识欠缺和记忆不准的问题得到消除,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奔赴战场之前的有关知识,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得到补充和掌握的。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宝贵,特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而由工农红军与游击队组编而成的。

入侵我国家,亡我民族,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其入侵我国的罪恶活动,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了。到1931年,他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1932年3月9日又扶持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之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使亡国亡族的危险骤然增大,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于是,停止内战、抗日救亡,成了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面对这样危急的形势,蒋介石却完全无视人民的呼声,继续围剿共产党、红军和赤色苏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妥协投降,放任日军的一步步入侵。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掩护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于1934年7月从中央苏区的瑞金,派出一支由中央七军团组成的抗日先遣队,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10月到达闽浙赣(即赣东北)苏区之后,又和当地的红军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开始在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一带转战,驰骋两千八百多公里,作战30余次,震动了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及蒋介石的反动中心南京。这支军队的征战,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的转移,更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在红军即将结束长征之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依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方针,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于1935年8月1日拟定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0月1日在法国巴黎《救国报》上发表,不久传回国内。这一被称为《八一宣言》的告同胞书,明确地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投降卖国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无论过去和现在有何政见与利害的不同,均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要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为抗日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之后,更把抗日救亡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于10月22日和27日,先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具体研究扩大、巩固苏区和抗击日本入侵华北,将土地革命战争变为民族革命战争的问题。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指出“抗日反蒋是全中国民众救国图存的唯一出路”。共产国际派中国代表团成员张浩(林育英)从莫斯科回国,于11月18日或19日到达陕北的瓦窑堡之后,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改变以往对社会民主党的策略,不再把中间力量看作危险敌人,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等精神,以及《八一宣言》关于建立抗日联军、成立国防政府等重要内容。党中央为此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统一战线问题,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到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在瓦窑堡举行,以“政治形势与策略”和“军事战略”为议题,研究和决定了历史转折关头关系着党、红军与整个中国命运的大事,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和各项方针,形成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即《瓦窑堡会议决议》,决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扩大红军”“准备直接对日作战”。

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的态度和政策竟是如此不同,这就必然要我党加大“反蒋”的力度,促使蒋介石转变政策。这也预示着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将要发生异常激烈的碰撞和斗争。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

对蒋介石政策的调整和演变

果然,一场揪人心魄的斗争开始了。面对日本的侵略图谋,蒋介石依然不抗外敌,专事包剿红军。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他命令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和东北军攻击红军,于是中国共产党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在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就把“反蒋抗日”确定为一项方针。

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对日军直接作战,党中央在1936年1月10日和17日先后召开的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上,决定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过黄河东征。这一影响巨大的东征,于2月20日发动,到4月底结束,不仅迫令阎锡山从陕北调回围攻红军的全部晋军,而且消灭了他的黄河沿岸守军和独二旅,占领了晋西南和晋西北的广大地区,一直挺进到同蒲铁路附近。抗日先锋军的强大攻势,也吓坏了蒋介石,他急调10万大军赶来增援,企图消灭红军,摧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顾全抗日救国大局,保全抗日实力,履行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先锋军便在4月底回师陕北,5月5日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国共两党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在这次通电中没有提反蒋的口号。

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也激起了国民党内部一些实力派的不满。1936年6月1日,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要求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即行督促中枢领导全国从事抗日”。6月21日,又在广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两广组织独立的军事委员会,将两广军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这次事变因蒋介石调集大军控制、策划重要将领倒戈,致使陈济棠辞职,李宗仁、白崇禧妥协,而于9月平息。此次事变未能成功,却使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些松动。在7月中旬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就说:“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

蒋介石的这一变化虽小,却让我党注意到了,于是设法来促其有更大的变化。1936年8月10日,我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放弃“反蒋抗日”的方针,而改为“逼蒋抗日”,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倡议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为何要有这种变化?在党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作了说明:“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也是不适当的。”到9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中又说,为“推动国民党南京政府及其军队参加抗日战争”“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由此可见,这一方针的改变,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需要的,是逼蒋介石改变政策和团结各方面人士所应有的策略。事实上,这些措施及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在宣传上是发挥了很大积极作用的。

“逼蒋抗日”方针的实施,意外地得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呼应。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因受蒋介石妥协投降政策的影响,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他放弃抵抗,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来,他为打回东北,洗掉“不抵抗”的污垢,一再要求蒋介石放弃对日不抵抗的政策。但进谏一直无效,还受到严厉的训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和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一道,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抓住了蒋介石。他们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等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西安事变”无疑是抗日的义举,是革命的行动,是有利于推动“逼蒋抗日”方针的实施的。因而我党在12月13日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确定了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会议批驳了反蒋、审蒋、除蒋的错误主张,决定逼蒋抗日,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完整方案。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就致电张学良,红军将领也在14日和15日致电张学良、杨虎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12月17日,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应张学良、杨虎城俩将军的邀请飞抵西安,转达了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见,深得张、杨的赞同。12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达西安,他们又与之谈判两天,达成了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召开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等六条协议。12月24日,周恩来面见蒋介石,将这六条协议和中共抗日救国的政策告诉给他,蒋口头表示同意。第二天,蒋介石被释放,乘飞机飞回南京,这一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为了救国救民,实行全面抗战,用了多大的努力和超人的智慧啊!其方针从“反蒋抗日”发展到“逼蒋抗日”,又借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良机,终于逼迫蒋介石答应了各方抗日的要求。而要“联蒋抗日”,让蒋介石兑现诺言,同意我党派出强大抗日军队上战场,会一帆风顺、轻易做到吗?经验告诉我们,还需要拿出更多的智慧、耐心和时间去争取。

曲折艰难的谈判

蒋介石果然多疑、多变而无信用!他回到南京之后,对陪同回来的张学良,先是“审张”,后是“赦张”,再是“管张”,最后是“囚张”长达五十多年!与此同时,他又调集三十七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进逼西安,威吓、调动、分化张、杨的部队。对中国共产党,他仍存有怕共、恨共、限共的心理,想方设法设置障碍,阻拦国内局势的改变与抗日军队的组建。

“西安事变”后,我党尽力“联蒋抗日”,要求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内的亲日分子分离,兑现自己的承诺,可他就是“恐联”和“拒联”。1937年1月8日,共产党发表《为号召和平停止内战通电》,对国民党内的亲日派进行了集中火力的批判,要求在奉化“休假”的蒋介石挺身而出,制止内战危机。那时,国民党为确定“西安事变”后的方针政策问题,正准备召开五届三中全会。2月5日,蒋介石为此提出“对内避免内战”“不说排日,而说抗战”“各省物色品行方正之才”等五项,作为其三中全会的方针。我党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月10日发出《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后简称“全会电”),提出并要求国民党全会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方针下,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证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定为国策。若能定下这样的“国策”,中共就愿作出四项“保证”,即“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等。我党的这四项保证,是为解决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和一致反对日本侵略所作出的让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虽然没有检讨过去政策的错误,没有定出明确的抗日方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反共的立场,但所提的谈判条件与我党致其“全会电”所提条件非常接近,说明国民党已开始接受两党合作的抗日政策,“逼蒋抗日”又有了一些成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跨入一个新阶段。

两党就抗日救国具体问题的谈判开始了。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是国民党谈判代表,他于1937年2月9日到达西安,周恩来当天就与之谈判。11日国民党又增加张冲来谈判,周恩来将我方“全会电”的内容作为交涉的政治立场,提出军事上要坚持或扩大红军的现有防地,对我西路军要“停战让防”,就地改编各省的红军游击队,国民党不得向红军派遣政训联络员。我军的编制应为12个师4个军,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为各军军长,组成一路军后,任命朱德为司令,彭德怀为副司令,军饷按中央军待遇,或每月接济80万元或100万元法币,经费从2月领起。如成立国防委员会,红军应派代表参加。要求国民党不逮捕共产党员,不破坏共产党组织,中共在红军中的组织领导不变。12日,双方就共产党在适当时刻公开、苏区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扩大民主(中共派代表参加国民会议,红军派代表参加国防会议等)、分期释放政治犯等,达成初步协议。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谈判恢复。以前谈判的主要分歧是在红军的编制和人数上,故党中央批准红军改编后人数可让步为六七万,编制可为4个师,每师3个旅、6个团,1.5万人左右,其余为某路军直属队。在这次谈判中,我党坚持上述数字,而对方坚持蒋介石的意见,红军编为3个师9个团,不可再加。经一再努力,他们同意红军为4个师16个团,另编2个徒手工兵师8个团,共6万人。这个结果,党中央复电同意,南京却坚决不允。中央书记处复电周恩来:“编制仍以4师为宜。”“但如蒋坚持3个师时,亦只得照办。”3月8日,周恩来、叶剑英与顾祝同、贺衷寒、张冲会谈,双方意见大体一致,周恩来当晚将谈判的情况作一总结,电告蒋介石由他决定。

当此之时,国民党代表贺衷寒却提出这样一个修改案:红军改编后为3个师,每师只能1万人,共3万人,且须听南京和蒋介石的“一切命令”,南京给各师派政训人员,各级副职由南京派遣充当,“陕甘宁行政区”改为“地方行政区”,分属各省,取消“民选制度”,改用“民选推荐”“地方推荐”,不提停止进攻西路军。总之,就是要把红军和苏区完全置于南京的控制之下。当时,我西路军正在河西走廊孤军苦战,不停止对西路军的进攻,就是要用西路军的安危来逼我就范。

对于这样的修改案,我党十分反对。3月12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周恩来并通告红军各军事首长,指出:贺衷寒之修改案“太不成话,其企图在于欲使我党放弃独立性,而变成资产阶级之附属品”,对此“均须严拒申明无从接受”。电报要求:“在整个谈判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之政治立场”,“绝对不能迁就”,要“向之进攻”,坚持3个国防师,每师1.5万人,组成某路军领导不变,坚持苏区完整等最后限度的条件。并“申明西安无可再谈,要求见蒋解决”。

因有中央的这一进攻姿态,就促成了周恩来和蒋介石的直接会晤。3月下旬,周恩来到上海,由潘汉年陪同到杭州与蒋介石谈判。谈判中,蒋介石不得不承认国共分家十年招致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局面,但不检讨自己的责任。他要求不必说中共和国民党合作,而说和他合作,并要求有个永久合作的办法。周说,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共同纲领。蒋介石当即要周速回延安,商量合作与纲领的问题。他认为谈判的具体问题是小节,容易解决。当场允诺边区完整,改编后的红军3个师人数不少于4.5万人,上设总司令部,中共可派人参加国民大会、国防会议。其谈话的重心,是要拥护他做领袖。

4月初,周恩来回到延安,向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会议决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基础上,起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对于具体问题,坚持在不妨碍苏区实行民主制度及共产党在红军中独立领导的原则之下,进行一切谈判。5月24日,党中央电告在西安准备谈判的周恩来说:“须谈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关于纲领及苏区、红军、共犯、党报、经费和防地等问题;第二方面,关于对日、对英、对苏外交,国防军事、国防经济及国民大会,人民自由、政治犯等问题。”5月25日,党中央再次致电周恩来,谈判时还应提出并询问蒋介石的外交方针、国防军事、财政准备等问题。力争办到:确定特区政府委员为林伯渠、张国焘、秦邦宪、徐特立、董必武、郭洪涛、高岗、张冲、杜斌丞等9人;红军设某路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但准备让步设总指挥部);至少4个师,一师长林彪,二师长贺龙,三师长徐向前,四师长刘伯承;政治部制度照旧(但准备让步设政训处);取缔破坏民主运动、破坏两党合作、破坏红军苏区之行为;增加红军防区等。

6月4日周恩来到了庐山,8日至15日和蒋介石进行谈判。这次蒋介石全然不顾在杭州先制定合作纲领的提议,把周带来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撇在一边,却主张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企图溶化共产党;只同意红军改编为3个师,4.5万人,经费按一般规定发给;召开国防会议时,共产党干部可以参加。他还不同意在3个师上设总司令部,而设政治训练处指挥之。更过分的是要朱德、毛泽东出洋(或出来做事),各边区武装编遣后,其领导也须离开。不同意增加防地,强调红军改编后可移防。由南京政府给陕甘宁边区政府派正副长官(可由共方推择中央方面的人)。国民大会可指定共产党代表,但不以共产党名义出席,就是不让共产党公开,失去独立性。对此,周恩来与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又经宋子文、宋美龄、张冲的反复磋商,也无一点效果,周恩来只好返回延安。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周恩来于6月18日回到延安之后,中央书记处立即商量对策,计划作出让步,以顾全团结抗日大局。在两党合作上,拟同意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使之成为两党合作的最高党团,但须先确定共同纲领;同意国共双方各推出同等数量的干部组成同盟会最高会议,推蒋介石为主席,并给予依据共同纲领所拥有的最后决定之权。在具体问题上,中共准备在7月发表宣言,如蒋介石同意设立总的军事指挥部,红军待其名义确定再进行改编,否则8月1日红军将自行宣布改编;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进行民主选举,在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择一人为边区行政长官,林伯渠为副长官;力争朱德为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官,毛泽东不拒绝外出做事,但不到适当时机不去。据此,由周恩来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月4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离延安到西安,前去庐山与蒋介石进行第三次谈判。他们7月7日到达上海,当天夜里发生了“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4日,中共中央又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

形势如此严峻,中共抗日的心情如此迫切,而蒋介石的态度却十分冷淡。他见到我党谈判代表后,扣住我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不发,仍不愿让共产党公开合法,不同意将红军改编为4个师,不同意3个师上设总司令部,说3师以上的政治机关可以代行指挥权。他还要求红军改编后,各师直属行营,尽力要削掉我党独立的指挥权。如此恶劣的态度,党中央仍要作一些妥协,致电周恩来等:“可承认平时指挥人事等之政治处制度,请要求设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战时不能不设指挥部,以资统率。”但蒋介石仍然不允许。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对蒋介石强硬,指示周恩来等人:“我们决定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请你们回来面商之。”于是,周、博、林便回到了上海,观察局势的变化。

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在庐山合影

抗日大军的组建和出征

1937年7月下旬,日军又向北平、天津发动了进攻。骤变的局势,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捎话给中共,让改编红军。周恩来等人于7月28日回到延安后,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红军改编为3个师,共4.5万人,设总指挥部,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受邀参加国防会议于8月10日到达南京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又同蒋介石谈判。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蒋介石开始在红军改编后的指挥人事及作战问题上作出了让步。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为正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8月22日正式发表);八路军充任战略游击支队,执行只作侧面战、不作正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敌人大部并消灭敌人一部的作战任务。同意南方的各路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同意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在南京出版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后因南京沦陷,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并达成了释放狱中的共产党员和政治犯的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至此,历时一年半的谈判结束,开始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

1937 年 9 月 23 日《申报》发表的蒋介石谈话

与蒋介石谈判的成功,消除了红军改编和大军出征的诸多障碍,振奋了抗日将士和全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对于红军作战,我党早在7月底和8月1日就作了研究,其作战的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其出动的方法是:“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兵力为宜”“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改编后3个师的组成是:

一一五师,由红一方面军之第一、第十五军团及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编成,林彪为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

一二〇师,由红二方面军之第二、第六军团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军及独立第一、第二师,赤水警卫营、总部特务团各一部编成,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

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之第四、第三十一军及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至第四团和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编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

八路军总部3000人,八路军共为4.55万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番号及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是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于8月22日正式宣布的(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正副总指挥改称为正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军委于是在8月25日发布命令,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的同时,任命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当日,朱德、彭德怀通电就职。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组成和名称,是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0月12日才正式宣布,它由南方各省游击队改编而成。据《叶剑英传》第146页记载,叶剑英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就南方游击队改编问题,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9月下旬,他和秦邦宪与国民党代表经过谈判,商定将南方8省区中共游击队的主力编为一个军。9月底,蒋介石核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秦邦宪、叶剑英将此事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中央电示:叶挺须来延安会谈后,可去闽粤边或闽浙边指挥当地游击队,并以此为基础,扩大部队。10月2日,毛泽东还回电说:“南方游击队万不宜集中。”新四军总部于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移驻南昌,4月4日又转移到皖南南岩寺。其军长是叶挺,副军长是项英,参谋长是张云逸,政治部主任是袁国平。

新四军是由南方8省13地区(不包括琼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最初下辖4个支队,共一万零三百余人。而后,粟裕、陈毅先后率抗日劲旅从皖南进入苏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其余各部在华中敌后的10个地区,组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隆重召开的红军出征誓师大会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的紧迫形势下,为承担历史重任,不怕劳苦,忍辱负重,以超人的远见和智慧,由反蒋、逼蒋,发展到联蒋,最终把威武雄壮的抗日大军组建起来,并摩拳擦掌就要出征了!

1937年9月2日,八路军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举行了出征誓师大会。

9月6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率领八路军总部从云阳镇出发,15日跨过黄河,前往太原。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等虎狼之师,分别于8月22日、9月3日、9月30日,从陕西开到晋东北、晋西北和晋东南地区,在那里英勇拼杀,忘我战斗,演出了抗击日军的惊天动地的大戏!

远在南方的那支强兵劲旅新四军,也虎虎生威,愈战愈强,把抗日的冲天大火燃遍了长江两岸和淮海大地!

猜你喜欢
蒋介石抗日国民党
抗日小英雄杨杨
快过关了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