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的关系:元分析研究

2023-12-05 02:03刘文娟姚昭彤丁玉花张米迪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进行搜索

刘文娟 姚昭彤 孙 迪 丁玉花 张米迪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济南 250022)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个体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谣言、假新闻等错误信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错误信息指的是最初被认为是真实的、但在后续加工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信息(Chang et al.,2018;Johnson&Seifert,1994;Lewandowsky et al.,2012)。错误信息会对个体的推理判断以及决策产生影响,比如“接种疫苗会导致自闭症”这一错误信息已经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即使在被更正之后仍然会影响公众的选择,并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Larson et al.,2011)。鉴于错误信息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个体如何感知错误信息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Lewandowsky et al.,2017)。

人们如何感知与识别错误信息影响着更正的效果(Wang,2021),错误信息本质上是人们是否相信错误信息的问题,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加工是影响更正效果的关键,因此大量研究者探讨了影响错误信息感知的因素。在影响错误信息感知的众多因素中,分析思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分析思维是指的是有意识的、相对缓慢的基于逻辑推理的加工方式(Ivan,2011),相对于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更加强调理性和逻辑推理的参与,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Pacini &Epstein,1999)。分析思维高的个体会在信息加工中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对信息进行逻辑和系统地分析,从而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犯错更少(Bago et al.,2020)。多数研究表明分析思维与个体的错误信息感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更不可能将错误信息感知为真(Bronstein et al.,2019)。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分析思维和错误信息感知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Calvillo et al.,2020),还有研究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情绪等因素的调节(Pehlivanoglu et al.,2021)。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种模式仍需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首先介绍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可能调节两者关系的变量;其次对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元分析,包括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差检验、主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检验;最后结合元分析的结果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2 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的关系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解释

本研究将错误信息界定为那些最初被认为是真实的,但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信息。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指标进行研究(Lutzke et al.,2019),比如感知准确性、信念分数、真实性辨别力、分享意愿等(Bronstein et al.,2019),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加工。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与分析思维存在负相关关系。比如Bronstein等(2019)在研究中要求被试对真实信息和错误信息进行准确性判断,同时使用认知反思测验(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以下简称CRT测验)考察其分析思维水平。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与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准确性存在负相关关系,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准确性更低,也就是更容易把错误信息感知为真实的。

目前对两者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围绕双加工理论展开(Evans &Stanovich,2013)。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认知加工时会采用两种加工系统,基于启发式线索的直觉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直觉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直觉,依托于内隐想法和本能行为,是自动的、快速的,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和刻板印象的影响,通常只能意识到加工结果而意识不到加工过程,具有经验性。分析系统更多是一种分析性的、基于规则的、理性的、深思熟虑的,不易受背景相似性和刻板印象的干扰,其过程是缓慢且连续的,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两种加工过程不仅在同一过程中存在区别,在不同个体身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分析思维水平低的个体更多依赖于启发式线索情感驱动进行判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认知资源,倾向于将错误信息感知为真;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在信息加工中倾向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进行信息判断,从而更有可能准确识别错误信息,将错误信息感知为假的。

这一理论被用来解释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证据,比如有研究者评估了分析思维在错误信息感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分析思维水平高的被试能够正确判断信息的真假,并且不受政治态度等因素的影响(Pennycook,2018)。这可能是因为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在进行信息判断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从而更有可能发现信息的真伪。然而有一部分研究发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比如Kahan(2013)发现,在判断政治相关新闻的真假时,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对与自己党派观点一致的信息更倾向于判断其为真,而对与自己党派观点不一致的信息则更倾向于判断其为假,说明分析思维对信息识别的促进作用只体现在与党派观点一致的信息判断中。由此可见,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究。

2.2 结果指标

对错误信息的研究发现,反映错误信息感知加工的结果指标在不断丰富,比如信念分数、真实性辨别力和分享意愿。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指标是信念分数,这一指标与感知准确性的题目是相似的,信念分数的题目为“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这条信息是真实的”,感知准确性的题目为“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条信息是正确的”,大量研究中采用这一指标进行判断(Jia et al.,2020)。然而,信念分数只能反映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可能受到被试的判断标准的影响。也就是说,被试可能对错误信息和真实信息的信念分数都高或者都低,这就导致信念分数可能无法很好地反映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正确识别能力。因此一部分研究者在信念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个体对信息的真实性辨别力,计算方法是用真实信息的信念分数减去错误信息的信念分数(Bronstein et al.,2019)。这一指标不仅涉及错误信息,也涉及真实信息,可以排除判断标准等因素的干扰。也有研究者采用的指标是个体对错误信息的分享意愿(Nurse et al.,2021),关于两者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分析思维并不影响个体的分享意愿(Nurse et al.,2021),也有研究者认为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分享错误信息的概率更低(Pennycook et al.,2020),目前研究尚未充分澄清分享意愿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关系。

2.3 调节变量

在错误信息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展了广泛的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者发现两者在不同的结果指标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两者的关系受到其他变量的调节。基于文献梳理,我们认为两者关系的可能调节变量包括主题和分析思维的研究方法。

2.3.1 主题

不同主题的错误信息与分析思维的关系研究存在差异,比如在政治新闻的判断中,分析思维与政治新闻标题的判断存在中等程度偏强的负相关关系;但在气候变化主题中,Lutzke等(2019)发现两者仅存在较低的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政治相关信息的加工中,个体的自我卷入程度会更高,更容易激活分析系统完成当前的信息判断;而在气候变化等信息加工中,个体自我卷入程度更低,倾向于使用直觉系统而不是分析系统来处理当前信息,从而导致此类信息的识别成绩更差。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预期不同主题的信息可能对两者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主要考察了三种主题的错误信息:健康相关错误信息、政治相关错误信息和一般错误信息。

2.3.2 分析思维的研究方法

分析思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者操纵,有研究者认为分析思维是一种可测量的个体倾向性,可以采用量表等方式测量,比如CRT测验,REI测验等(Pacini &Epstein,1999)。有研究者采用CRT测验发现被试的CRT分数与错误信息的信念分数呈显著负相关,CRT分数越高的被试,对错误信息的信念分数越低(Stanley et al.,2020)。这可能是因为在错误信息的背景下,分析思维水平低的个体缺乏深思熟虑,在对假新闻进行判断时更加冲动,信息加工过程中有更多的自动直觉加工;而分析思维水平高的个体会充分思考当前信息,控制加工参与更多。也有研究者认为分析思维可以通过实验操纵,并设计了多种实验范式来操纵个体的分析思维,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如Lutzke等(2019)发现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信念分数仅存在较低程度的相关。也有研究者采用事前警告方式启动个体的策略监控等分析思维加工过程,发现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信念分数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Ecker et al.,2010)。

综上所述,错误信息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更正方式结果复杂多样。已有的错误信息元分析研究中,重点分析不同更正方式的效果差异(Chan et al.,2017)。不同更正方式的效果是建立在被试正确感知错误信息基础上的,但目前尚未有元分析研究考察错误信息的感知问题,尤其缺乏对个体差异因素与错误信息感知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研究者围绕分析思维这一个体差异因素与错误信息感知的关系展开了众多研究,但目前的结论仍存在争议。元分析是对以往研究中的不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特别适合对存在争议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有代表性的结论(Kösters et al.,2013)。CMA3.0是目前的主流元分析工具,适用于心理学、图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系统收集了有关错误信息判断与分析思维的证据,借助CMA3.0软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

本研究采用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检索。中英文检索数据库见图1,以错误信息、虚假信息、谣言、分析思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未发表论文等。

图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3.2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结合元分析方法和研究主题,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下:(1)排除重复发表的研究;(2)纳入的研究必须报告了r值或能转化为r的F值、t值或χ2值,不包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及其他统计方法获得的数据;(3)研究对象为正常人群体,排除其他特殊群体的数据;(4)研究必须是与错误信息相关的实证研究,数据资料完整,样本大小明确,排除书稿和综述类文章;(5)排除应用生理指标和计算机建模的文章;(6)排除无法获取全文或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的研究。由两名研究生对最终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资格审查,并通过讨论解决分歧。依据上述纳入标准,本研究最终获得满足元分析标准的文献28篇,53个独立效应量,具体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见图 1。

3.3 文献编码

由两名作者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如下编码:(1)作者年份信息;(2)人数;(3)地域;(4)主题;(5)研究方法;(6)结果指标;(7)效应值r。首次编码完成后进行交叉校对,一致率为94.67 %。其中不一致的内容通过回归原文献的方式进行勘误,存在主观判断差异的地方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纳入研究的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文献基本特征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 CMA 3.0(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3.0)软件进行元分析。元分析使用r值作为效应值,r值是文献中的单个相关系数或是经过处理的平均相关系数。在编码过程中,一些文献没有直接报告两者的相关系数,而是报告了其他值,我们采用研究者提出的已有公式将其转化为r值,即r=[t2/(t2+df)]1/2,df=n1+n2-2;r=[F/(F+df(error))]1/2;r=[χ2/(χ2+N)]1/2;r=β×0.98+0.05(β≥0);r=β×0.98-0.05(β<0)(β∈(-0.5,0.5))(Peterson &Brown,2005)。再将相关系数r值转换为Fisher-Z值后进行元分析。

4 结果

4.1 出版偏差检验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分析思维和错误信息感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纳入文献时不仅包括了已发表的期刊论文,还纳入了未发表的论文。此外,为了保证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失安全系数法进行出版偏误检验,结果表明,分析性思维和分享意愿、信念分数、真实性辨别力的失安全系数分别为352、2698和4629,即额外分别需要相应数量效果量不显著的文章才能让分析性思维和错误信息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对应的四个失安全系数比率均远大于1,表明样本具有代表性,关于两因素的关系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差,元分析估计结果较为可靠。

4.2 异质性检验

表2反映了本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析性思维与错误信息及各维度的Q值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01),表明各效应量之间是异质的。同时分析性思维和错误信息及各维度的I2值都高于50%,说明各效应值之间异质性较高。综上,分析性思维和错误信息及各维度的之间效应量存在异质性,因此本研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表2 异质性检验结果

4.3 主效应检验

分析思维和错误信息感知各结果指标的主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真实性辨别力与分析性思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5,p<0.001),信念分数、分享意愿与分析性思维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信念分数:r=-0.22,p< 0.001;分享意愿:r=-0.15,p=0.005)。根据前人研究,r≤ 0.1时,为低相关;0.1 <r< 0.4时,为中等相关;r≥ 0.4时,为高相关(Schmidt&Hunter,2014;Wilson &Lipsey,2001)。结果表明,分析性思维和真实性辨别力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信念分数和分享意愿之间的关系为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表3 主效应检验结果

4.4 调节效应检验

异质性检验表明各效应量之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异质性的来源,采用亚组分析考察主题和研究方法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见表4)。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主题对在三大指标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分享意愿:Qb=3.41,p=0.08;信念分数:Qb=0.06,p=0.97;真实性辨别力:Qb=0.06,p=0.78)。由于分享意愿入组文献均为问卷测量,因此无法考察研究方法在分享意愿这一指标上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在另外两个指标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信念分数:Qb=0.04,p=0.84;真实性辨别力:Qb=1.45,p=0.23)。

表4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5 讨论

我们查阅了元分析研究的相关资料,发现研究结论有偏的可能性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未收集全部文献导致的,很多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不易获取;二是已经发表的文献中,结果显著的研究居多,阴性结果的研究本身发表较少,研究者易将结果显著的研究纳入元分析中,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倚(Rosenthal &DiMatteo,2001)。本研究采用失安全系数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本不存在严重的结果偏倚,元分析估计结果较为可靠。

5.1 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加工的关系

已有的错误信息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关注不同更正方式的效果的作用,但结果相差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不同更正方式的效果依赖于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与判断。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有关,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尚未有研究澄清两者的关系。本文综合分析了思维和错误信息感知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反应错误信息感知的三大结果指标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个体的分析思维与分享意愿呈显著负相关(r=-0.15),与信念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22),与真实性辨别力呈显著正相关(r=0.25)。综合三个指标的结果可以发现个体的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之间的关系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为错误信息的双加工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根据这一理论的预期,分析思维水平更低的个体更可能将错误信息感知为真的,分析思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根据直觉进行判断,更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影响,在信念分数上得分更高,也就是更加相信当前的错误信息。并且分析思维水平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分享意愿,分析思维水平低的个体更倾向于分享错误信息。前人研究中没有发现分析思维与分享意愿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没有充分启动个体的分析思维;或者没有很好地控制其他一般认知能力(Nurse et al.,2021)。在分享意愿领域,有研究者认为在决定是否分享的过程中,被试可能不会充分考虑信息的真实性,而是更多关注真实性以外的因素,比如态度一致性、社交压力等(Pennycook et al.,2021)。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分析思维这一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分享意愿,为分享意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在真实性辨别力这一指标上,我们发现分析思维水平更高的个体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力也更高,这也与双加工理论的预期相吻合。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应用,比如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与思维方式的训练相结合,通过思维方式的训练为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还可以将此结果延伸到网络平台辟谣领域,在各大平台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时,可以考虑不同受众的思维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更正方式,从而提升对错误信息的更正效果。

5.2 调节变量分析

元分析主效应检验中得出的结果更注重总体上的结论,并不是对某些具体研究的否定,更多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关系的密切程度很可能受到了其他变量的调节。本研究进一步进行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的调节变量包括主题和研究方法,下面将分别在本研究的三个结果指标上分析这些调节变量的作用。

在信念分数这一指标上,我们没有发现主题和研究方法的调节作用。这说明错误信息的信念分数与分析思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较少受到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发现信念分数的判断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比较小,比如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能存在两种原因:第一,无论实验操纵还是问卷测量的分析思维,本质上都是用CRT测验成绩代表的,目前实验操纵的分析思维与问卷测量的分析思维本质上没有区别。第二,由于分析思维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目的和控制变量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可能掩盖了不同研究方法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应尽可能致力于设计标准化的研究范式,采用更加严谨有效的研究范式来启动个体的分析思维。

本研究在引言部分提到,由于真实性辨别力涉及真实信息与错误信息的比较,我们认为这一指标比信念分数更能有效地反映被试对错误信息的感知。真实性辨别力和分析思维之间保持了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分析思维水平越高的个体,对信息的真实性辨别力越高。在真实性辨别力这一指标上,我们发现主题和研究方法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与信念分数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以往研究中,采用真实性辨别力和信念分数两种指标的研究,均可以反映个体对错误信息的感知加工。

在分享意愿这一指标上,我们初步探究了分析思维与分享意愿的关系,结果没有发现主题的调节作用,说明错误信息的主题并不会影响个体的分享意愿。在以分享意愿为指标的研究中,一般要求被试回答是否会分享信息,而不是重点关注信息的真假。在判断是否进行信息分享的过程中,被试的心理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前这一机制仍不清楚,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并分析分享行为与分析思维的关系。由于分享意愿入组文献均为问卷测量,因此无法考察研究方法在分享意愿这一指标上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实验操纵导致的分析思维差异对个体分享意愿的影响。

5.3 研究意义与展望

以往关于错误信息感知与分析思维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果均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元分析技术分别考察了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的三个结果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总体上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支持了错误信息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文献检索可能有所遗漏,虽然使用了多重方法检索了各大数据库和文献预印平台,但仍无法完全避免遗漏的可能。未来研究需要更全面更系统地搜集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

其次,影响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的因素比较多,本研究只探究了两个主要的,还有一些由于样本量太少无法分析,比如语言表达方式等(Rich,2013),未来研究中待资料丰富后需要全面探究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

最后,目前对分享意愿的研究更多使用的是被试的自我报告分数,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效应,并不一定匹配个体真实的分享行为(Mosleh &Pennycook,2020)。未来研究可增加对个体真实分享行为的研究,借助录屏软件、大数据等探究个体的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分享意愿的关系。

6 结论

个体的分析思维与错误信息感知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在信念分数和分享意愿两个指标上为负相关关系,在真实性辨别力指标上为正相关关系,为错误信息的双加工理论提供了支持。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进行搜索
百丽藏“龙”卧“虎”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随份子:人情变成人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