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娴,韩 雷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03;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 淮安223001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为树突状细胞类肿瘤的一种亚型,相对罕见,其恶性程度低,主要累及淋巴结或结外,前者多见,好发部位为颈部及腋窝淋巴结,后者罕见,可发生于鼻咽部、肝、脾、肺及腹膜等部位[1]。发生于腹腔的FDCS 形态学上与其他传统型的FDCS 不同,具有炎性假瘤的部分组织学特性,被命名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主要位于肝脏、脾脏、腹膜后[1-2],临床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仅见少量病例报道,又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导致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笔者收集7 例IPT-like FDCS 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并探讨该病的CT 表现特征,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收集2018 年5 月至2021 年10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 例IPT-like FDCS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4 例,女3 例;年龄50~74 岁,平均(64±5)岁。1 例为肝衰竭行肝移植后,6 例体检发现。7 例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 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均未见明显异常。
7 例均行CT 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行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20 kV,350~450 mA,层厚1.25 mm,重建矩阵512×512。增强扫描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碘浓度300 mg/mL),流率4.0 mL/s。分别于25~30、60~70、85~90 s 采集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
将CT 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2 名高年资腹组主治医师独立分析病变的定位、定性及CT 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等),意见不一致时,请1 名副主任医师讨论达成一致。
取7 例的大体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行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7 例标本均加行寡核苷酸探针——EB 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原位杂交试验。
7 例中,6 例位于脾脏,最大病灶5.3 cm×5.0 cm;1 例(肝移植受体术后)病灶位于肝门部,大小4.5 cm×5.1 cm。术前5 例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样转化,2 例诊断为IPT-like FDCS 可能。
7 例均为单发,6 例脾脏病灶均呈类圆形,1 例肝门部病灶呈分叶状;3 例病灶边界欠清,3 例边界尚清,1 例肝门部病灶边界清楚;4 例有包膜,3 例无包膜。所有病灶CT 平扫均呈稍低密度,5 例密度不均,可见小斑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或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进一步持续强化,但大部分实质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病灶内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有包膜的病灶延迟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边界显示更清晰(图1a~1d,2a~2d)。
图1,2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 FDCS)的CT 和病理图像 注:图1 患者,女,52 岁,体检发现脾内占位性病变。图1a 为CT 平扫,示病灶边界欠清,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内见囊变坏死;图1b 为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实性部分见结节样强化;图1c,1d 为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示病灶持续渐进性强化,病灶边界清晰;图1e 为病理图片,肿瘤细胞呈梭形,轻度异型,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嗜酸性,胞核呈圆形或梭形,核染色空淡,可见细小核仁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区域见化脓性炎,散在坏死(HE 染色,低倍放大)。图2 患者,女,74 岁,因肝衰竭行同血型肝移植术,术后定期复查。图2a 为CT 平扫,示肝左叶、尾状叶之间肿块,呈稍低密度,边界清晰;图2b 为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图2c,2d 分别为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示实性部分进一步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脾脏;图2e 为病理图片,肿瘤区脾脏正常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束状排列,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区域血管壁广泛纤维素样渗出伴假血管瘤样改变(HE 染色,低倍放大)
7 例均为类圆形实性肿块,切面灰白、质韧,3 例与周围实质脏器分界欠清,4 例分界清楚,病灶有或无包膜,5 例中心可见坏死。镜检7 例肿瘤组织均有炎症背景,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束状排列(图1e,2e)。免疫标标志物CD35 均为阳性,6 例CD21 阳性,5 例合并CD23 阳性,EBER原位杂交试验均为阳性。
IPT-like FDCS 首次于1986 年由Monda 等报道,多数患者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2-3]。单个肿瘤性滤泡树突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整体呈编织状、束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中。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易误诊为炎性假瘤,需由免疫组化确诊,其特征性免疫标志物主要有CD21 和CD35[4]。本研究患者CD35 均为阳性,6 例CD21 阳性,5 例合并CD23 阳性,EBER 原位杂交试验均为阳性,符合既往文献[5]报道。
IPT-like FDCS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54.5 岁[6];本研究男性多于女性,且平均年龄大于既往报道,考虑与样本量小有关。IPT-like FDCS 可发生于腹腔内脏器,如脾脏、肝脏等,但均罕见。本研究中6 例位于脾脏,1 例位于肝门部。结合以往文献将IPT-like FDCS 的影像学特征归纳如下[7]:①病灶常为单发、类圆形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多>3 cm,有或无包膜。②其CT 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大部分密度不均,内常见囊变坏死,钙化少见。本研究5 例伴囊变、坏死,7 例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或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持续强化,囊变坏死区未见强化,病灶邻近结构多无侵犯,有包膜的病灶边缘环形持续强化,显示更清晰;这种强化模式与IPT-like FDCS 为低度恶性肿瘤且惰性生长的特点相符合[8]。
IPT-like FDCS 在影像上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①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为单发、界清的类圆形肿块,无囊变或坏死,少数伴钙化,多有假包膜,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结节样强化,特征性表现为星芒征、辐轮征[9]。星芒征指病灶中央的低密度纤维瘢痕,辐轮征指被中央纤维瘢痕组织分隔的血管瘤样结节状强化[10]。②炎性假瘤,常位于肺、肝脏、眼眶,位于脾脏者罕见[11-12]。肝脏炎性假瘤CT 平扫为低密度,强化特点与炎性细胞、纤维组织的含量及分布相关,强化方式主要为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无明显强化(血管组织稀少,以凝固坏死为主,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周边强化(中心区血管较少,周边为纤维组织和大量毛细血管)[13]。③淋巴瘤,多伴脾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或单发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常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4]。
总之,IPT-like FDCS 无特异性表现,当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CT 扫描发现脾脏较大占位性病变,边界欠清/尚清,不侵犯周围组织,病灶中央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渐进性强化,有包膜的病灶增强扫描边界显示更清晰,且免疫组化检查结果EB 病毒阳性,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最终确诊还需病理诊断。IPT-like FDCS 为惰性生长的低度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主张以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对复发患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联合放疗,但辅助放化疗的使用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