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其保障措施

2023-12-04 23:24:43钟银香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

钟银香

摘  要:“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并不是新时代的新名词,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特殊学生出现了更多的特殊学习和成长需求,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因此国家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推进实施“医教结合”。但在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医教结合”模式的应用仍然无法落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医教结合”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医教结合保障措施,以期为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康复目标

一、研究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生的学情复杂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特殊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康复并随普通教育进行学习。这一变化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冲击较大,导致留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资质水平更低,障碍种类更加多样,障碍程度更加严重,多重障碍类型的学生明显增多。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面临的压力更大,这对特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学生能够使用的辅具更加多样化,如听障学生佩戴电子耳蜗、助听器,肢体障碍学生使用助行器等,这一变化同样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学面临困境

在教育教学方面,特殊教育并非慈善事业,其是教育行业,要将提高学生的水平作为工作的首要职责。因此特殊教育不应只围绕课堂进行教学,而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为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奠基。而特殊教育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仅单纯依靠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生理缺陷始终存在,所以特殊教育的教学一定要与医学接轨,只有正视学生的生理缺陷,才能够更好地弥补学生的缺陷、发现学生的特长。

(三)“医教结合”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有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医教结合”领域,并在21世纪初,由上海率先开始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领域学者对此议题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用以阐述。多数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教学和医学的广泛合作,主要通过特殊教育为主、医学为辅来实现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针对性教育教学服务。

本研究将梳理“医教结合”的相关概念,提出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将来特殊学校应用“医教结合”模式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医教结合”概述

(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医教结合”意在为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良好、有利的支持条件。2009年,上海率先进行了“医教结合”模式的改革;同年11月,国家提出了“医教结合”并进行试点;2014年,“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提升計划》中被再次明确提出,此后便在特殊教育领域逐渐得到发展。最初的“医教结合”多应用于聋儿语言教学中,对学龄前的聋童进行语言康复,后续则应用于各残疾障碍类型,对残障学生进行认知康复、运动康复等。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医教结合”的探讨从未中断,在近几年更是讨论得如火如荼。大部分学者对“医教结合”持支持态度,并根据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成长需要,深入探讨了推进医教结合需要何种支持条件、如何构建医教结合模式。然而,大多数学者仅探讨了“医教结合”的必然趋势和重大意义,并未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经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医教结合”难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落地,原因在于团队、环境和教学等各方面缺乏互相协助与督促,难以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医教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项水平的发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发展中、学习中、生活中因障碍导致的困难,但是具体如何开展、如何推进、如何保障尚未有定论。目前,“医教结合”的模式还处于讨论阶段,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情况。

三、“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特殊学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常常局限于课堂讲授,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模式常默认学生的水平已经是“医学的终点”,忽视了医疗、康复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辅助作用,因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限,限制了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学业水平的进步。而现代特殊教育为“医教结合”赋予了新的内涵,除了字面意思中的身体康复,还全面涉及了心理、社会、认知和语言等各个领域,在教学的过程中,该模式将医学、康复的概念扩大化,覆盖了以上范围,肯定了学生的发展性,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减轻特殊家庭的沉重负担

特殊学生被发现存在生理上的残疾后,便由父母带着他们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对这些特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特殊学生的家长可以采用手术、药物等形式,尽可能弥补特殊学生在生理上的不足,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发展等却鲜有顾及,导致学生常常由于幼年的奔波耽误了学习的黄金期。家庭往往还要带着一些希望,奔波在各个康复机构之间,这对家庭而言也是十分沉重的负担。而医教结合的模式能够在关注到“弥补缺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关注学生在心理、认知和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用医疗手段与教育手段支撑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为家庭减少了奔波之劳。

(三)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特殊学生最大的教育诉求便是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生态系统告诉人们,个体的发展环境应该是由小到大、层层相扣的。基于此种观点可知,特殊教育的发展不能仅靠教育行业一己之力,而应该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建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支持环境,举整个社会之力为学生提供友善的支持环境。医教结合就是从“医疗+教育”出发,为学生搭建支持平台的有利契机。

一方面,医教结合模式为特殊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发现—诊断—治疗—安置—教育的完整处置机制,为学生接受完整医疗和教育服务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该模式让医疗弥补了传统特殊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让教育弥补了医疗重功能轻教育的缺失,对特殊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特殊学校应用“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分属两套机制,存在管理矛盾

长久以来,医教结合一直被提出、被讨论,虽然存在争议,但支持者众多。即便如此,医教结合模式也未能真正形成普遍性、可推广的模式,原因在于医疗与教育分属两个体系,容易形成缺乏管理或多头管理的情况,管理层面难以统一。加之这两个体系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在人员配备、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漏洞和不足,在合作中确实困难重重。同时,医疗与教育两大系统的运行规则不同,教师不了解医疗处置的基本流程,医生不熟悉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最重要的是,在相关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部署、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和监督实施等各方面,均缺乏完整、有效的推动力。

(二)缺乏课程与康复的有效衔接和专业整合

医疗与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仿佛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是这两者长久以来分属两个系统,彼此的专业术语概念、处置措施和实施流程等均有不同,在医教结合中,往往存在着“各说各话”的情况。

一方面,在人员交流上,教师和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并不多。医院里鲜有教师出现,在学校中也很少有医生参与其中,学生的诊断、治疗和教育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双方对对方的工作内容均不了解。另一方面,教育和医疗往往是交替出现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少有交集,双方在制定教育目标、康复目标时,也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综合考虑。

(三)专业教师的水平和数量严重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由教师实施教学活动,而目前特殊教育的教师往往不具备医学背景,对医疗手段更是知之甚浅。因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言,医疗专业知识与课堂的关联度较小,是非刚性的需要,教师的关注度较低,其学习相应知识的动力就较差。特殊教育师范的学生会在大学本科期间了解医学专业知识,但在入职融入大环境后,他们对医疗康复的相关知识补充严重不足、实践机会少,也无法将医教结合落到实处。而学校聘请的专业康复治疗师也缺乏经费等系列保障,造成了这一领域的人员严重不足。

五、“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牵头,形成多管齐下的互动机制

特殊教育并非教育领域的问题,是需要多学科合作、多部门联动的特殊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从经费、人员、医疗和民政等各方面,为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提供更多友爱的空间和平等机会。而教育部门是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这需要政府牵头,组织财政、民政、医疗和学校等,为特殊教育实现医教结合提供经费、设备和专业指导的支持。

从现有的机制来看,各部门都有各自的主责、主业,也都在自身的主要职责下进行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牵头实施下,各部门才能够地主动根据文件精神和要求,在人员、财力、环境和工具等各方面提供资源支持,将此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而让“医教结合”有政策保障、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互相协调、互相支持的条件下,形成互帮互助的联动机制。

(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牵头,整合资源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当担负起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职责,为课程教学和康复医疗的整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形成医院—学校—社会的保障体系。特殊学生的残障类型、残障程度不一,教师往往很难确定某一种或者几种治疗方式,使其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现状,最终学生还是要携带着残疾进入校园生活,这一情况又导致难以有单一的课程和康复方式能够全面照顾学生的成长发展。

对此,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当尽可能协调好课程设置,康复介入的政策、人员、经费和设备等的支持,牵头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实现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在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持后,能够更快形成“学校+康复机构”的模式、建立“教师+康复师”团队,在多重支持下,推进医教结合的实现。

(三)建立特殊学生的学情通报系统

特殊学生从小便在各大医院之间辗转,在康复机构复健。在最终进入校园环境后,教师对他们的医疗史、教育史并不完全清楚,其中的必要信息、信息细节也容易被遗漏。

教育是一项长期活动,是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对学生的了解。其中,学生在多年的就医和求学过程中,拥有了非常丰富的一手材料,这对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实施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建立特殊学生的学情通报系统,能够帮助家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医疗史和受教育史,为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参加医教结合提供了可靠依据。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将学生的进步情况通过数据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进步,都能够以数据、曲线图和柱状图等进行对比呈现,这有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根据这类信息数据科学分析学生当前阶段的情况;有利于学校有效制订对学生的干预策略和个别教育计划,让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伟锋.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

[2]唐木得,叶洪武,龚勇,等. 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05):439-442.

[3]尹岚. 坚持“医教结合”,构建现代特校新格局[J]. 现代特殊教育,2011(02):12-14.

[4]邓猛,卢茜.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1):4-8.

[5]孙美丽,张文京. 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运用于脑瘫儿童干預的个案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93-1095.

[6]杜志强. 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兼与张婷、陆莎商榷[J]. 中国特殊教育,2013(04):15-17+10.

[7]俞林亚,李果,裴春莹,等.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培智学校劳动育人实践研究——以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2023(07):89-96.

[8]黄建辉,陈奕荣. 构建残疾儿童“适宜融合”的教育生态:价值意蕴、现实依据与路径举措[J]. 中国特殊教育,2023(07):3-9.

[9]龙嘉,张文卓,颜彤阳,等. 扎根红色圣地,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专访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余贞文[J]. 现代特殊教育,2023(13):13-15.

[10] 胡红华. 提升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质效打造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J]. 现代特殊教育,2023(13):52-54.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对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促进作用
上海医药(2017年8期)2017-05-12 08:40:13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意义及建议
医教结合对学龄脑瘫儿童站立走跑跳能力的影响
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职业教育治疗性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32期)2017-03-15 08:49:25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43:57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02:13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00:38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11: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