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结果与作格交替
——以汉语和日语活动类动词为例

2023-12-04 07:46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及物动词日语语义

史 曼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作格动词的典型特征是呈现作格交替现象,即同一个动词(或同根动词)既有及物用法,又有不及物用法。其中,及物用法表达使役事件,不及物用法表达变化结果事件。如“他开了门——门开了”中“开门”表达施事参与者引起“门开”这一状态变化,而“门开”表达“门”发生状态变化。

关于作格交替的语义机制,Levin & Rappaport Hovav(1995)[1]等提出当及物动词表达使役事件,且施事不特定(unspecified)时,可派生为不及物动词。如(1)所示,英语中“break”可进行作格交替,其施事如(2)所示,可以是人、自然力、事、物体等。

(1)John broke the vase. ― The vase broke.

(2)John/The wind/The explosion/The hammer broke the vase.

然而,如Cheng(1989)[2]、杨大然和程工(2018)[3]等所言,汉语中“写、洗、喝、卖”等活动类动词明显是人为动作,即施事特定,却呈现作格交替现象,如(3)所示。

(3a)黄蓉写了那封信。 ― 那封信写了。[2]81

(3b)郭靖洗了那条毛巾。 ― 那条毛巾洗了。[2]81

(3c)郭靖卖了那些书了。 ― 那些书卖了。[2]82

(3d)黄蓉撕了那封信。 ― 那封信撕了。[2]83

(3e)张三喝了水。 ― 水喝了。[3]657

不过,并非所有活动类动词都可以作格交替,如(4)所示。根据金立鑫和王红卫(2014)[4]所指出的作格交替与动词后名词的语义角色有关这一观点,(4a)中“骂”、(4b)中“喜欢”后的名词为有生命体,因此不能交替。但(4c)中“推”类动词后的名词符合作格交替要求,却无法交替,这一现象又该做何解释?

(4a)张三骂了李四。 ― *李四骂了。[3]658

(4b)黄蓉很喜欢郭靖。 ― *郭靖很喜欢。[2]82

(4c)老张推了车子。 ― *车子推了。[3]658

除汉语外,活动类动词可大量出现作格交替现象的还有日语。例(5)中的「炊く」(煮饭)、「建てる」(建造)、「植える」(种植)等动词皆为施事特定的活动类动词①日语的作格交替有形态标志,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有共同的词根,不同的词缀。如「炊く―炊ける」,前者为及物动词,后者为不及物动词。日语中有多组作格交替词缀,如<-u>—<-aru>「塞ぐ―塞がる」、<-eru>—<-aru>「掛ける―掛かる」等。(5)中的例句为表示过去或完成的「た」形,如「炊いた」为「炊く」的「た」形。。这些动词与上述(3)中的汉语活动类动词是否有共同点?

(5a)彼はご飯を炊いた(他做了饭) ― ご飯が炊けた(饭做了)

(5b)彼はセーターを編んだ(他织了毛衣) ― セーターが編めた(毛衣织了)

(5c)彼は家を建てた(他建了房子) ― 家が建った(房子建了)

(5d)彼は木を公園に植えた(把树种在了公园里) ― 木が公園に植わった(公园里种着树)

Dixon(1979)[5]指出,决定作格有三种因素:主要动词的语义性质、做论元的名词短语的语义性质和小句的时体。关于时体,(3)和(5)所显示的汉语、日语活动类动词与其他作格动词一致,句子标记为过去时或完成体,汉语用“了”标记,日语用「た」标记。关于做动词内论元的名词的性质,上述活动类动词带无生命名词短语。活动类动词与典型作格动词的不同点在于其施事特定性。那么,这些活动类动词有何语义特性?为何它们可发生作格交替现象?

关于汉语和日语作格交替的相关研究并未给出合理解释,也鲜有研究将汉语和日语的活动类动词作格交替进行对比,做统一解释。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词汇语义学的事件结构理论进行统一解释。具体而言:第二部分论述前人研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立场,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分别分析汉语和日语活动类动词作格交替的语义制约要素,第五部分为总结。

二、前人研究及本文立场

关于(3)中汉语活动类动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部分学者(Huang 1997[6]、曾立英 2009[7]、潘海华和韩景泉 2005[8]、王国栓 2015[9]等)认为使役义是动词发生作格化的基本条件。“写”“喝”无使役义,不及物句式隐含着动作的施事,其后存在一个空主语(pro)。它们所呈现的交替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并不是作格交替。

另有一部分学者认可(3)为作格交替,如Cheng(1989)[2]、杨大然和程工(2018)[3]、金立鑫(2019)[10]等。Cheng(1989)[2]主张“写”“洗”的不及物句应视为受事主语句,是作格交替;若认为是受事话题,则无法解释为何“黄蓉很喜欢郭靖”这句话不能把“郭靖”提前作为话题(*郭靖很喜欢)。杨大然和程工(2018)[3]5通过两个句法判定式判断(3)为作格交替。一是通过不及物句能否加入带有施事倾向的副词(如“特意”等)来判断,如(6b)不成立说明不及物句不存在未显现的施事主语。二是通过关系化结构是否成立来判断,(7a)和(7b)的对比说明前者的关系子句存在一个句法空位受到“人”的约束,而后者不存在空主语,因此无法成立。

(6a)那封信他特意/不情愿地写了。[3]659

(6b)* 那封信特意/不情愿地写了。[3]659

(7a)洗了衣服的人去北京了。[3]659

(7b)* 衣服洗了的人去北京了。[3]659

金立鑫(2019)[10]指出,在严格的主宾格系统语言中,如果宾语移动到动词前作主语,需要进行句法上的被动化操作,而如(8)(9)所示,不及物动词句中的主语移动到动词前面不能做被动化操作,如果被动化反而不合格。其原因是这些都是通格结构①金立鑫(2019)主张使用施通格结构的说法,而非作格结构,通格结构与本文所说的作格结构基本一致。,而通格结构没有且也不需要被动化操作。

(8a)张三读了这本书。[10]40

(8b)这本书( *被)读了。[10]40

(9a)张三吃了晚饭了。[10]40

(9b)晚饭( *被) 吃了。[10]40

本文支持作格交替说,探究为何活动类动词可以进行作格交替。在此先看看前人研究的观点,认可作格交替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的主要有Cheng(1989)[2]、杨大然和程工(2018)[3]。

Cheng(1989)[2]主张,能发生论元交替的必须是带“受影响(affected)”的宾语的完结类动词,通过是否可以与“在一小时内”连用来区分动词的特性。杨大然和程工(2018)[3]指出,“写”“喝”类动词与“推”类活动动词不同,它们是“渐进客事动词”②Singh(1998) 提出,渐进客事动词(incremental theme)带上量化宾语表示动词行为对其宾语产生渐进式的影响,主要包括创造、制作和消耗义动词,其客事宾语被创造出来或被消耗掉即标志整个事件的结束[转引自杨大然和程工(2018)第661页]。。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只存在于具有终止性的渐进客事结构中,终止性事件义是汉语活动动词进入作格交替的决定因素。

以上研究多是从动词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虽然Cheng(1989)[2]主张论元交替只适用于宾语受影响的完结类动词,但在判定哪些动词可以交替时所用的句法测试依然针对的是时间结构。杨大然和程工(2018)[3]所提出的渐进客事动词及内在体范畴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汉语渐进客事动词包括哪些动词?该文仅分析了“写信、喝水”,以下动词该如何解释?

(10)洗了衣服 — 衣服洗了 刷了墙 — 墙刷了 撕了书 — 书撕了

写了作业 — 作业写了 织了毛衣 — 毛衣织了 蒸了鱼 — 鱼蒸了

(10)中动词的时间结构不一致,“洗”“刷”等似乎并不是渐进客事动词。另外,关于时间结构,金立鑫(2008)[11]指出,动词的时间结构复杂,要区分动词的行为类型、情状类型和句子体类型,如“写”这个动词的行为类型是活动,情状类型则依后续成分而发生变化,而不同的情状类型又相应表达不同句子体类型③金立鑫(2008)第11页指出“写”的行为类型为活动动词,有持续性,而情状类型则依后续成分发生变化。如①活动:写了一个字;②状态:黑板上写了/着一个字;③达成:写完一篇文章;④活动:在写字;⑤活动:写起来了。如果转换成句子形式,则①和③归入完成体,④归入进行体,②属于持续体,⑤属于起始体。。

事件结构体貌结构是论元实现的两种解释路径[12-13],杨大然和程工(2018)[3]等前人研究多采用的是体貌结构的解释路径,而本研究尝试利用事件结构的解释路径,从词汇化模式和动词的语义特性这两方面探究作格交替现象。在以事件结构解释论元实现方面,词汇语义学理论将动词的语义进行分解,用事件结构形式化地表示动词语义,并用来分析多重论元实现的方式,具有较大的解释力。本文基于词汇语义学框架,利用Rappaport Hovav & Levin(2010)[14]的事件结构理论分析动词语义对句法行为的影响,试图从词汇角度解释活动类动词如何在词汇阶段得到作格句法特征。

根据Rappaport Hovav & Levin(2010)[14],动词意义能决定论元的句法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意义都能决定句法表现,只有和语法相关的部分才能决定论元实现的方式。动词语义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结构语义部分,一个是词汇语义部分。前者为事件结构模板(event schema),表述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后者为词根(root)语义,表述同组内各动词的不同之处。依据词根语义与事件结构模板的结合方式,动词词汇化模式可分为方式和结果两种类型,它们各自的事件结构如(11a)和(11b)所示。二者的区别可以wipe(擦拭)与clean(清洁干净)为例进行对比说明:前者指定方式,而不问结果;与此相反,后者结果特定,而方式不限。

(11a)方式动词(Manner Verbs):run,jump,brush,wipe……

事件结构:[x ACT(ON y)]

(11b)结果动词(Result Verbs):break,open,clean……

事件结构:[[x ACT] CAUSE [y BECOME ]]或

[y BECOME ]

从“方式”“结果”角度对动词词汇化模式进行分类的最大意义在于可预测动词在句法结构方面的不同表现[14-15]。比如,clean是结果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而wipe为方式动词,仅可作及物动词使用。

Beavers & Koontz-Garboden(2012)[16]等提出存在“方式+结果”类动词,但未涉及作格交替。本文将会论证汉语和日语的活动类动词在完成体/过去时句法环境中能呈现作格交替,是因为它们的语义中包含了结果。

三、汉语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

本部分将利用“方式”“结果”词汇化模式二分类型分析汉语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12)中的动词体貌结构是不同的,那么它们的语义结构是否有共通性呢?

(12)洗了衣服 — 衣服洗了 刷了墙 — 墙刷了 撕了书 — 书撕了

写了作业 — 作业写了 织了毛衣 — 毛衣织了 蒸了鱼 — 鱼蒸了

首先考察这些动词的语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17]对各个动词的部分释义如(13)所示。根据词典释义,我们可以看出(12)中的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表示通过某种动作方式去除/使附着,如“洗”“刷”“撕”;第二,表示通过某种动作方式制作而成,如“写”“织”“蒸”。

(13)活动类动词的词典释义

“洗”:①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表面的脏东西:~脸/干~/~衣服。②洗礼③洗雪:~冤。

④清除:清~/~牙。⑤像用水洗净一样杀光或抢光:~城/~劫。[17]1404

“刷”:①(~儿)刷子:牙~/板~。②用刷子清除或涂抹:~牙/~鞋/~墙。③除名;淘汰:他

不守劳动纪律,让厂里给~了。[17]1219

“撕”:用手使东西(多为薄片状的)裂开或离开附着处:把书~成两块。[17]1238

“写”: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草字/~对联。[17]1450

“织”:①使纱或线交叉穿过,制成绸、布、呢子等:纺~/~布。②用针使纱或线互相套住,制成

毛衣、袜子、花边、网子等:编~/~渔网。[17]1679

“蒸”: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变热:~锅/~馒头/把剩饭~一~。[17]1669

首先考察去除义/附着义动词的词典释义。“洗”的义项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用水或汽油、煤油等”,该部分指定了动作方式;另一部分是“去掉物体表面的脏东西”,该部分表示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而②③④⑤义项则凸显结果、强调去除义。“刷”作为动词的义项②也包含两部分语义内容,一个是“用刷子”,指定工具;另一个是“清除”“涂抹”,强调去除义、附着义,凸显结果。义项③“除名、淘汰”是“清除”的引申义。

其次考察制作义动词的词典释义。“写”的释义中“用笔”表明动作方式,“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表示动作结果的着落点,“字”则表示产出物。“织”的释义中“使纱或线交叉穿过”表示动作方式,“绸、布、呢子”则表示产出物。“蒸”的释义中“利用水蒸气的热力”表示动作方式,“使事物变熟、变热”表示变化结果。

其他活动类动词在此不一一列举,从(13)的词典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去除义/附着义动词以及制作义动词的语义中皆包含方式和结果。

除了词典释义,还可以通过动词使用实例来判断上述活动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如(14)所示,“碧空如洗”等成语中“洗”指的是“如水洗净般明净”,使用的是“洗”的结果义。而从(15)由“洗”和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所构成的动补结构可以看出,“洗”后可以接的结果性质属性多样,可以是“净、脏、白、黑”。这说明“洗”中所包含的“净”这一结果并未词汇化至动词语义中,而应该是隐含义,是语境赋予的结果义。

(14)碧空如洗 赤贫如洗 伐毛洗髓

(15)洗净 洗脏 洗白 洗黑

关于制作义动词,也可以通过一些句法测试来判断它们的语义特征。如(16)“织毛线/毛衣”,“用毛线织毛衣”这一事件中,“毛线”是材料,“毛衣”是产出物。当说“织毛线”时强调的是“织”的动作过程,而当说“织毛衣”时,则强调“织”的结果。“煮蛋/溏心蛋”也一样,前者可以指煮蛋的动作过程,亦可指煮好的蛋,而“煮溏心蛋”则侧重的是“煮”的结果。

另外,如(17)所示,“煎鱼”“炸鸡”等动宾结构,既可以指动作,也可指产出物。还有,制作类动词与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构成动补结构时,制作类动词后面可接的结果有限,多表示制作完成的“熟”“好”“成”,基本无法与其他类型的结果共现。如此可以看出制作义动词包含方式和结果两种语义。

(16)织毛线/毛衣 煮蛋/溏心蛋 熬米/粥 编竹条/竹筐

(17)煎鱼 炸鸡 炒菜 煮蛋 织物

(18)煮熟 煎熟 织好 织成

以上我们通过词典释义及句法测试分析了去除义/附着义,以及制作义动词的释义包含方式义和结果义。不过,“洗”等动词的语义中的“结果”并非词汇化至动词语义中,而是隐含义。至此,我们发现汉语中可以进行作格交替的活动类动词与其他活动类动词的不同在于:语义中包含或隐含结果义。

根据含方式义和/或结果义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汉语单纯动词分为(19)所示的四类:一是单纯方式义动词,即仅指定动作方式的动词,如“推”“拍”等。二是隐含结果义的方式动词,即事件结构与单纯方式义动词相同,都是[x ACT(ON y)],但隐含结果义,如本文提到的“洗”“撕”等动词。三是单纯结果义动词,即仅指定动作结果的动词,如“开”“关”等。该类动词是公认的作格交替动词(曾立英 2009[7])。四是“方式+结果”义动词,即方式和结果都指定的动词,如“写”“织”“煮”等制作义动词。

(19)基于“方式”“结果”词汇化类型的汉语单纯动词分类

a.单纯方式动词:推、拉、拍、打……

b.隐含结果的方式动词:洗、撕……

c.单纯结果动词:开、关、闭、变、折……

d.“方式+结果”动词:写、织、煮……

这四类动词中的(19b) (19c) (19d)类都可发生作格交替,即包含或隐含结果义的单纯动词+“了1”均可发生作格交替。也就是说,“结果义”是动词发生作格交替的关键性语义特征。本文讨论的活动类动词指的是(19b)隐含结果的方式动词以及(19d)“方式+结果”义动词,虽然它们的施事特定,但由于它们的语义中含有“结果义”,因而可以呈现作格交替现象。

上述分析框架也适用于其他语言,比如日语。下面将分析日语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现象。

四、日语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

关于日语动词的作格交替,影山太郎(1996)[18]的观点被广为接受。即,日语动词的作格交替有两种类型,如(20)所示,一种是反使役化,一种是脱使役化。前者具有跨语言共性,即使役—起动交替(causative-inchoative alternation),与break类动词相同,施事不特定,如「壊す(弄坏)―壊れる(坏)」「開ける(开)―開く(开)」等。后者则具有日语特性,由于-aru词缀的存在,一些施事特定的及物动词可派生为不及物动词,如「集める―集まる」「植える―植わる」。「集める」意为“收集”,如「切手を集める」(收集邮票)这一动作的施事(即“人”)特定,依然可以发生作格交替「切手が集まる」。影山等前人的研究将其归因于词缀<-aru>的存在。

(20a)反使役化: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施事不特定

壊す ― 壊れる 開ける ― 開く 割る ― 割れる 乾かす ― 乾く

(20b)脱使役化:及物动词+<-aru>→不及物动词,施事特定

集める ― 集まる 植える(种植) ― 植わる

見つける(找到) ― 見つかる 強める(增强) ― 強まる

高める(提高) ― 高まる 早める(提前) ― 早ま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词缀与句法语义并不对应,如(21)所示,<-eru>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化的词缀。本文引言部分所列举的「編む―編める」「煮る―煮える」等都属于该种情况。影山等的分析将日语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归因于词缀,偏重形式,而忽视了语义要素。

(21)<-u/-ru>【及物】— <-eru>【不及物】

編む ― 編める 煮る ― 煮える

織る ― 織れる 売る ― 売れる

下面分析日语活动类动词过去时句的作格交替现象。(22)中「炊く」「編む」「建てる」为制作义动词,「植える」可视为附着义动词。

(22a)彼はご飯を炊いた(他做了饭) ― ご飯が炊けた(饭做了)

(22b)彼はセーターを編んだ(他织了毛衣) ― セーターが編めた(毛衣织了)

(22c)彼は家を建てた(他建了房子) ― 家が建った(房子建了)

(22d)彼は木を公園に植えた(把树种在了公园里) ― 木が公園に植わった(公园里种着树)

首先看词典释义。以「編む」为例,(23)义项①「あるものを作るために」(为了制作某物)表示动作目的(即预设的结果),「毛糸・わら・針金・竹ひごなどなど糸状のものを互い違いに組み合わせる」(使纱或线、丝等交叉穿过)表示动作方式。义项②和③更能显示方式和结果义,「①の動作をして」(做①的动作)表示动作方式,「あるものを作る」(制作某物)、「材料をある製品(作品)に変える」(将材料制成作品)表示产出物。其次,如(24)所示,「編む」可以接材料「毛糸」 (毛线),也可以接产出物「セーター」 (毛衣)。即,与汉语制作义动词相同,日语制作义动词既可以搭配表示材料的名词,又可以搭配表示产出物的名词。「米/ご飯を炊く」(煮米/饭)、「紙/鶴を折る」(折纸/鹤)也都可作同样的解释。另外,如(25)所示,「野菜を炒める」这一动宾短语意为“炒菜”,指的是“炒菜”的动作过程,当名词化为「野菜炒め」时则表示的是产出物“炒的菜”。动宾短语「芋を煮る」意为“煮芋头”的动作过程,而名词化为「芋煮」则为产出物“煮的芋头”。以上词典释义及句法测试都表明日语制作义动词语义中包含方式义和结果义。

(23)「編む」的词典释义[19]

①あるものを作るために、毛糸・わら・針金・竹ひごなど糸状のものを互い違いに組み

合わせる。「毛糸を編む」

②の動作をして、あるものを作る。「毛糸でセーターを編む」

③の動作をして、材料をある製品(作品)に変える。「毛糸を手袋に編む」

(24a)毛糸/セーターを編む(织毛线/毛衣)

(24b)米/ご飯を炊く(煮米/饭)

(24c)紙/鶴を折る(折纸/鹤)

(25a)野菜を炒める 野菜炒め

(25b)芋を煮る 芋煮

下面来看「植える」(种植)类附着义活动动词。为了证明这类动词包含结果义的事实,我们先用非过去时句进行测试。「植える」的进行体「植えている」既可以表示活动正在进行,又可以表示种植之后的状态结果属性(即附着义)。例如,「野菜を植えている」意思是“正在种植蔬菜”,「菜園には野菜を植えている」意为“菜园里种着蔬菜”。由此说明「植える」的语义中包含结果义。因此,日语附着义活动动词的过去时句可以呈现诸如「野菜を植えた(种了蔬菜) ― 野菜が植わった(蔬菜种了)」之类的作格交替现象。

从制作义动词和附着义动词的个例分析可以看出,当日语动词语义中包含结果义时,有可能发生作格交替现象。

以上我们考察了发生作格交替的日语活动类动词,汉语部分讨论的“洗”“刷”等在日语中对应的动词分别是「洗う」「磨く」,但它们并不发生作格交替。关于二者在日语中是否包含结果义,我们利用结果构式进行简单论证。影山太郎[20]将结果构式分为“固有的结果构式”和“派生的结果构式”。固有的结果构式中结果谓词对动词自身所包含或隐含的结果义进行具体描写,而派生的结果构式中动词自身不包含结果义,通过添加结果谓词表示变化结果。日语仅存在固有的结果构式,这种构式分为两类,A类中动词的词汇语义包含结果义,为完成动词;而B类结果构式中动词为活动类动词,其词汇语义中隐含结果义,如(28)所示。「洗う」「磨く」均被划分为固有的结果构式中的B类,即隐含结果义的活动类动词。然而,与汉语不同的是,隐含结果义的活动类动词在日语中并不呈现作格交替现象。

(28a)彼女は壷をこなごなに割った。[18]211

(28b)汚れたシャツをきれいに洗った。[20]52

与汉语相同,根据含方式义和/或结果义的情况,可以将日语动词分为四类,如(29)所示。这四类动词中,可以发生作格交替现象的是(29c)结果动词、(29d)方式+结果动词,其中(29c)结果动词施事不特定,是典型的使役—起动交替动词。本文讨论的日语活动类动词包括(29b)隐含结果的方式动词、(29d)方式+结果动词,前者无作格交替现象,后者可发生作格交替现象。

(29)基于“方式”“结果”词汇化类型的日语单纯动词分类

a.单纯方式动词:叩く、押す、打つ……

b.隐含结果的方式动词:洗う、掃く、磨く……

c.结果动词:壊す、開ける、上げる、閉める……

d.方式+结果动词:煮る、炊く、編む、織る、植える……

五、结语

汉语作格交替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大部分学者认可的作格动词是少数单纯动词(如“开”“关”)、部分并列式双音节动词(如“动摇”“安定”)及动补式双音节动词(如“提高”“延长”)[7]。就笔者所调查,认可“写”“洗”等单纯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且进行深入分析的有Cheng(1989)[2]、杨大然和程工(2018)[3]等少数研究,特别是杨大然和程工[3]对该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及深入的理论分析。他们的研究侧重点为动词的体貌结构,提出只有“写”“喝”这样的渐进客事动词才能发生交替现象。这个观点带给我们很大启发,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活动类交替动词都是渐进客事动词,它们的体貌结构并不一致。另外,日语中也存在活动类动词的作格交替现象,前人(影山太郎 1996[18])多从词缀角度研究,认为活动类动词是日语的特殊现象,而忽视语义层面的分析。

本文尝试从动词的事件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Rappaport Hovav & Levin(2010)[14]以“方式”“结果”语义要素为准对动词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划分框架,对汉语和日语活动类动词的语义模式进行剖析。结果发现,汉语和日语的单纯动词根据含方式义和/或结果义的情况都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方式动词;第二,隐含结果的方式动词;第三,结果动词;第四,方式+结果动词。除了前人研究提及的可进行作格交替的第三类动词以外,汉语中第二、四类活动动词的完成体句都有可能发生作格交替现象,即只要语义中包含或隐含结果义,都有可能交替。与汉语不同,日语只有第三类活动动词的过去时句可能发生作格交替现象,即只有将结果义词汇化至动词中才可交替(详见表1)。

表1 汉语和日语活动动词完成体/过去时句的作格交替现象对比

本文对单纯动词的语义分类及作格交替现象的分析是否适用于其他语言,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日语语义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