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周 艳,杜 晴,曲宸佶,王 钰
(常熟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研究,谭建光(2022)高度评价和肯定了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作用和意义[1];蒲清平等(2017)分析了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2]。李艳丹等(2017)分析了前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86个高校金奖项目[3];王婕(2016)对505个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项目进行全样本数据调查[4];张冬冬等(2019)调研了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的1506个项目[5]。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获奖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析,总结了项目大赛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取得的成效。但现有的研究缺乏对近几年获奖项目的调查分析,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深度剖析。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提升赛会水平,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利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常熟理工学院共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志交会数据研究中心的资料,对前五届获得金银奖的2566个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历届项目大赛的成功举办,逐渐激发了广大青年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在志愿服务领域汇聚了青年智慧、凝聚了青年力量、发挥了青年作用。自第一届以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获奖项目每届参与服务的人数和服务对象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第四届和第五届,参与志愿者总人数超过800万人,服务对象总人次超过9亿,人均服务108人次。其中参与志愿者人数最多的是河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绿风尚”河南青少年生态环保攻坚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人数达到330万。服务对象最多的项目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无伤害,我们的首任——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2亿,其开展时间为2015年。
项目大赛带动了青年群体高度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变化,并积极做出回应,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安排。
在历届项目大赛的金银奖获奖项目中,脱贫攻坚和应急救援类从第四届起呈现大幅增长,充分表明了青年群体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决战中积极贡献力量的责任担当;环境保护和节水护水类项目,虽然在第三届和第四届呈现出数量上的一些波动,但总体来讲仍然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表明青年群体在污染防治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创新。而关于卫生健康类项目,在前三届项目大赛中并未单独设置项目类型,第四届增加了“恤病助医”,第五届改称“卫生健康”,两届分别有55个项目和49个项目获得金银奖,体现了项目大赛组委会和青年群体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回应和作用发挥。
志愿服务项目不同于传统的简单、零散和碎片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是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管理者)运用系统化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科学化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项目本身及其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地设计、实施、管理和总结评估的过程。项目大赛的举办,向青年群体传播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提高了青年群体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能力,有效促进了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转型。
另外,项目大赛的评审工作本身就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评选过程中,专家评委们对项目进行点评和提点,帮助项目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打磨完善,从而在未来的服务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效果;同时,项目大赛还经过层层筛选,从众多的入选项目中评选出最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这些项目成为带动当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龙头,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实践性强、主题鲜明、价值引领等突出特点,因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形式。
3.2 主题活动“达尔文计划” 在开展本次活动前,学生需要具有的前概念是: 适应辐射、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和自然选择作用的机理等。教师出示达尔文和华莱士基于自然选择是如何发生的四条假设(种群中的个体互不相同;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有些个体未能存活并繁殖和存活和繁殖不是由运气决定的),并携带镊子、筷子、橡皮糖、坚果和330mL的塑料矿泉水空瓶若干。
促进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是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图1展示了前五届项目大赛金银奖获奖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分布状况。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项目负责人的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及30 —40岁这两个年龄段,其中20岁左右年龄段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群体,30 —40岁则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以及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团干部等。
图1 前五届项目大赛金银奖项目负责人年龄分布状况
项目大赛不仅有效激励了广大青年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探索创新,通过富有创新创意的项目设计,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新颖活泼且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同时,执行效果良好、社会需求迫切的优秀项目还促进了青年群体的公益创业,从而有效推动了项目的推广复制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之后,通过赛会改革形成的项目大赛、公益创业赛和优秀项目库建设——“两赛一建”的评选机制,更是打通了项目大赛和公益创业之间的联系路径,激励青年群体通过运营志愿服务项目积累创业经验,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开展公益创业,也为优秀项目的推广复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青年创新创业开拓了新领域。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夕阳再晨——老年人科普计划”项目,将“互联网+老年服务”结合起来,教社区老人使用台式电脑、平板等科技产品,帮助他们使用现代科技软件与自己的子女联系,从源头上解决老人孤独的问题。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是北京邮电大学的青年教师张佳鑫,在第二届项目大赛中该项目获得金奖,之后他注册成立了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依托各高校的校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招募,在社区持续提供科技为老服务。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该项目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最具影响力奖”,获评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
虽然项目大赛在促进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项目的专业化、品牌化和管理规范化能力仍有不少提升的空间。目前在青年志愿服务中仍然存在着志愿服务的“活动化倾向”“节日化倾向”“政绩化倾向”“行政化倾向”“功利化倾向”等问题。
此外,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能力(包括专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等)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有些项目不是从需求出发,不是按照需求导向来设计,没有通过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去摸清目标对象的真实需求,而仅仅根据团队自身的需要去想当然地开展志愿活动,这样就会导致志愿服务想象空间狭隘、缺乏创造力,服务项目、服务手段、服务形式、服务理念等高度同质化,项目缺乏品牌化和差异性。再如,有些项目规范化管理能力不足,项目运营团队人员不稳定,项目缺乏合理有效的志愿者培训、管理和激励保障措施,项目经费预算和管理不合理、不透明,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手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成效,也会影响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度和成就感,而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于后续是否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很大。因此,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加强和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品牌化和管理规范化能力就更为迫切。
前五届项目大赛,共产生出2000多个全国金银奖项目,这些获奖项目都是经过精心培育和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是非常宝贵的项目资源。当然仅仅培育和评选出这些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这些项目的好创意、好方法、好经验、新理念等复制推广到全国去,让这些优秀项目在实践领域发挥更大的效用。
但是从目前来看,对这些优秀项目的宣传和复制推广还很不够。虽然有一些获奖项目在得到赛会资金支持和评审认可后,撬动了社会资金,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并且在各级团组织的持续跟踪指导下,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外部力量,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优秀项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仍然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和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流动性强有很大的关联,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投入志愿服务的时间更加有限,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高流动性与项目的可持续性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张力;其次,与项目发起者、负责人、参与者的目标追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仅仅把目标放在完成任务或者大赛获奖之上,那就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考虑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也可能由于项目周期结束之后而无法进一步获取其他社会资源的支持,导致项目服务的停止。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总体呈现“党政统筹、社团运行、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制保障”的发展格局,项目大赛和“志交会”组委会也致力于搭建社会资源汇聚平台,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社会协同和撬动多方社会资源的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从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实施情况看,各级各类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和社会主体之间在支持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方面的合作仍然不够,对于青年志愿服务的需求、供给和资源筹措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不到位,尚未形成共同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高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单位和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也非常有限,开放合作心态不足,很少协同作战、互通有无;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存在很大不同,有些组织和项目资源筹措能力十分强大,但还有相当多的组织和项目非常缺乏资源支持,等等。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的有效支持力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仍然存在着关爱类服务较多,协商治理类服务较少;亲自服务较多,带动参与较少等状况。例如,在历届金银奖获奖项目中,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项目仍然占绝大部分比例,而这些服务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主要是以青年志愿者自身为主导来提供帮扶,并未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社区的自助能力和发展能力,也未更多地调动社区内外部资源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一方面,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强调优势视角和“助人自助”,关注个人、群体和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青年志愿服务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之中,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棘手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使其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2016年5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把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并且提出要“遵循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规律,根据志愿服务组织类别和规模,指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明确定位、强化管理,提升能力、突出特色,创新方式、拓展领域,有效释放创造力和生产力,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当然,项目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前五届项目大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不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均有了一定的积累,接下来要更加注重从提“量”转为提“质”,通过项目大赛推动志愿服务项目提质增效,重点打造品牌项目、发挥优秀项目的带头引领作用应是项目大赛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赛项目的专业服务水平需要提升。首先,要依靠专业化的志愿者,因此要倡导青年志愿者,不是泛泛地开展志愿服务,而是尽可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在服务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而言,还需要具备组织管理和项目运营的专业知识。其次,要靠培训,从顶层设计上制定青年志愿者培训规划,编制系列培训教材;同时继续推动“以赛代训”的工作理念,通过层层办赛、多重培训等方式,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青年志愿者骨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志愿服务项目质量,竭力为参赛组织和项目做好辅导培训、优化推广、资源整合、组织管理、骨干培养等专业指导,帮助它们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获得社会认可,提供精准的需求对接。最后,要靠枢纽型组织,在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下,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逐步把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年组织建设成具有顶层设计功能和枢纽型功能的组织,使其具备对青年志愿者组织和项目的支持性功能,具备政策倡导、基础培训、组织孵化、项目培育、展示交流等能力,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引领方和事业建构方。
当前,公益慈善领域已经从粗放式发展阶段进入强调合法化、规范化管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制度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有序引导,提升参赛项目规范管理水平,对于志愿服务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规范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第一,要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价值管理规范,青年志愿者长期接触生活在基层的民众,容易对弱势群体的生存际遇产生共情,滋生负面情绪,有可能形成对社会的消极认识等,这就需要及时正确地进行思想引导。第二,要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规范性及其对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引导符合条件的团队登记注册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党的领导、活动指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逐步细化工作规程,形成合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制度安排,规范内部治理、资金使用和项目运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志愿者身份注册、志愿者建档、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志愿者培训、志愿者嘉许奖励等一系列制度,为青年志愿者创造更健全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条件。第三,要切实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还要对持续发展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对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现象及时进行纠偏,坚决打击变相牟利和图谋不轨的社会组织。第四,还应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法律方面的规范性,鼓励志愿服务组织配备法律顾问,志愿者要增强自身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保障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只有常态化、持续化运营下去,并且得到大量复制推广,才能发挥项目的最大社会效益,为更多的服务对象带来福祉。因此,未来需要积极顺应常态化发展趋势,在引导、鼓励和帮助参赛项目提升可持续运营水平和复制推广水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下更大的功夫。
近年来,公益创业越来越受到有关党政部门、高校学生、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益创业赛和项目库的建设,是提高参赛项目复制推广能力的有效方式,接下来还需要加大对优秀项目进行展示和推介的力度,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匹配资源,促进这些项目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促进这些项目的负责人传播和推广优秀经验,或者通过创办社会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方式,使优秀项目复制推广到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中去,同时也推动志愿服务项目扎根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回归社区、志愿服务精神融入社区,让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真正惠及更多基层社区和有需要的人民群众。
在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是解决志愿服务项目不可持续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高校,面临着学生群体流动大、社会实践短期化等问题,可以探索用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带动高校社团组织建设,把一次性的、短期的社会实践行为变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而通过项目去凝聚团队,实现持续的志愿服务。这样的组织和项目,将成为本校志愿服务的品牌组织和品牌项目,带动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总之,培育凝聚一批主业明确、服务常态、管理规范、保障稳定、发展持续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机构,培育凝聚一批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夯实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组织根基,是促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客观上要求青年志愿服务不断提升社会协同水平,在加强合作和整合创新中,营造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有效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协同水平,首要任务是加强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目前,项目大赛和“志交会”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七部委联合举办,而且还在全国赛的框架下增加了行业赛,大大促进了青年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未来,在加强现有部门之间统筹协作的基础之上,还可将更多的部门吸纳进来,共同搭建更大的青年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同时,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也需要获得更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例如在加强青年志愿者能力培训和公益创新创业方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若可以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就将会对更加有力地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项目大赛和“志交会”的综合性平台作用要更好地发挥,就要在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规划布局中找准青年志愿服务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协调争取社会资源,协同发挥公共财政、社会支持、团内资源的整体作用,形成共同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大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成本低、效率高,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基金会、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等在资源配置、项目培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并已成为推进基层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发展的通行做法和必要手段,所以要继续加强与基金会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寻求更多资源对接渠道。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和志愿者事业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积极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要积极顺应时代性发展趋势,更加积极地投入城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基层党建志愿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丰富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载体,进一步提升参赛项目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引导青年有序参与基层协商和治理实践,以青年群体的创新和热情,激发和带动广大城乡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和治理创新,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在项目大赛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团中央、省级团委统一规划指导,高校团组织积极支持,市、县级团委设计实施具体可行的工作项目,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服务家乡、提高社会化能力。探索建立大学生团员就近就便到属地社区团组织报到的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体验社区工作,推动团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实施青年社会组织社区发展计划,探索推广“青春社区”理念,面向社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强的服务,推动城乡青年主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建设领域积极拓展青年发挥生力军作用的方式和载体,依托 “青年之家”、青年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青年社会组织等工作,引导青年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将在深刻总结前五届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青年生活品质、厚植青年人力资源、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升青年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