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春艳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用外语书写中国当代历史,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中华思想,可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在这方面,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作为第一大外语专业,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然而英语写作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传统五大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中最难提高的能力,并且写作与阅读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所以读与写两种能力往往被相提并论,共同进行探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是“吸收”过程,既可以了解作者的经验和心情,又可以习得其语言表达。写作是阅读后的创作和升华,是“发表”过程,既可以效仿作者展示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又可以对作者的思想进行评论和完善,并据此展开下一步针对性地阅读与探究,反哺阅读[1]。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通过阅读积累英语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要学会从更高层次上习得英语,要会总结、归纳文章作者的观点,并融合、发展自己的看法。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首先在于通过表层的文字理解读懂作者的深意,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能力进行反向解读,并正确获得其中的意义,是解码过程;然后针对作者思想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其合理性和谬误,进而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清晰明白地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编码过程。这种读写能力的训练包含了从读到写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为了有效提升读写能力,就要确保高质量的阅读文本输入,并且这些文本要满足以读促写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搜寻并对比了近十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材发现,读写教程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是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或是关于学术英语写作的,匹配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材较少且绝大多数不太符合上述要求。首先,在编写体例上,有的教材虽然读写内容齐全,但具体文章和写作任务之间在主题生成、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有些脱节。例如,安徽大学出版社的新开端英语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读写教程》[2]。其次,在编写目标上,有的教材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英语专业读写能力的培养,以便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的同时落实好育人任务。虽然教材符合当前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但在选篇上的适用性不够广,对基础阶段写作技能的提高帮助有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理解当代中国”英语丛书中《读写教程》[3]。最后,在编写思路上,有的教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材设计,希望通过选材中的语言学习让学生发现自我、理清思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者。这符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念,但遗憾的是教材每单元的文章数量有限,无法支撑对主题的全面深入理解。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读写教程》[4]。所以,结合以上对现有读写教材的分析并考虑贯彻阅读带动写作的理念,本文中读写教学的探讨采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阅读教程(第二版)》[5]。该教材以主题为基础编写而成,即每单元一个主题,共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同一主题,学生通过学习四篇不同题材但相同主题的文章,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材的课后练习部分除了阅读理解、词汇训练等习题外,还有涉及文章主题的思考题,便于学生进行拓展讨论,批判性地看待作者的思想。同时,教材中的文章均选自国外知名期刊或是知名作家作品,在思想呈现、语言运用和篇章设计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有助于学生在文章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语言习得。这套阅读教材在笔者所执教的英语专业已使用了十年有余,期间经历了一次改版,在文章选篇、词汇注解、单元插图、学习光盘等各方面进行了完善和精进。整套教材使用效果颇佳,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下面将以这套《阅读教程》为例,探讨如何在产出导向理念下实现阅读教材与读写教学的融合。
使用阅读教材进行读写教学实际上就是先阅读文章材料,通过理解主旨内容、分析观点论证、梳理材料安排、掌握框架结构、学习语言表达后再模拟原文进行类似主题的写作练习,本质上就是“读写结合”。它最基本的原理是迁移理论,已从早期的多读多写机械迁移观发展到新的学习迁移观。它启示我们,读写结合可以实现是因为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进而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向导”[6]。
近年来,我国学者文秋芳教授倡导的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POA)”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同样适用于英语读写教学。“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内容,其中的理念是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假设是理论框架,源自理念,服务流程;而流程则是理念和假设的实现途径。英语读写教学中阅读教材的使用目标是通过输入性阅读学习,促成产出性写作表达,这符合“产出导向法”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学用一体说”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读写教学提供适当的阅读文本,有助于获取较好的产出质量。这与“产出导向法”教学假设中的“输入产出假设”不谋而合。此外,读写教学的准备过程和具体步骤可分为前期分析、目标设定和材料转换三个阶段,之后通过教师预测性评判和读写目标达成性评价对读写教学设计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估。这也是“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三个阶段(驱动、促成、评价)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因此,将阅读教材融入读写教学的整体思路与“产出导向法”理论完全匹配,这种做法不仅能驱动学生思考写作话题,还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支架,引导其依据写作任务来转换和利用输入材料完成文本构建,具备可教性[7]。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将阅读教材有效地融入读写教学设计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本次研究选用的是“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修订版)”《阅读教程4》中的“Animal Liberation”一文。文中作者认为保护动物权益首先要改变对孩子在对待动物态度方面的教育,并指出了儿童教育的一个悖论,即孩提时我们一方面被鼓励热爱各种动物,另一方面又被说服要健康得吃肉。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接受这种对待动物的矛盾态度是因为被爱的动物与被吃的动物已经被巧妙地加以区分了(宠物或野生动物对应养殖场饲养动物)。事实上,为了利益,饲养场的动物们往往被残忍地囚禁、虐待和杀戮。这些内容在孩童时期是不会被知晓的,因为过于残酷和担心孩子拒绝食肉,儿童读物里都是动物们幸福地生活在快乐农场的故事。所以作者提出要让孩子逐步了解人们对待动物的真相并科学地看待素食主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维护动物的自由权和生命权。
整篇文章富有强大的内在逻辑,但学生要理清其中的层次关系并不简单。文章主题“动物权益”与主要内容“如何教育孩子对待动物”存在着些许断层,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后自行推理得出。将平面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立体的框架需要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主题思想与支持性细节的内在联系及作者的布局思路,并能借鉴这种结构安排进行写作构思,实现以读促写。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文章脉络可以再现作者的行文布局(见图1)。
图1 文章Animal Liberation组织结构图
由图1可见,这篇文章的题目比较抽象,而内容却很翔实。作者将动物权益保护落实到了可以操作的具体行动上,使笼统的话题变得具体又实在;并且作者的材料编排也独树一帜,从一个悖论(问题)入手,即孩子对待动物的矛盾心理,将动物保护与儿童教育相关联,通过与过去儿童读物中对待动物的真实描写进行对比,揭露了当下作品中掩盖动物受到悲惨遭遇的真相,分析得出保护动物权益的切实办法应该从逐步让孩子了解人们对待动物的真相开始,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是继续食肉还是做素食主义者。整篇文章虽以动物解放为题,但真正的主题却是对待动物的态度,只有孩童时期就开始了解动物的真实遭遇,孩子们才能在如何对待动物上真正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动物解放才可能不是空谈。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写作产出活动驱动学生对话题(Animal Liberation)进行思考,并围绕文章进行主题探讨、逻辑梳理和结构分析来展开阶梯式阅读设计,驱动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洞察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产出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借鉴原文的写作思路和谋篇布局方式写一篇同类主题的文章。
在上述读写训练目标基础上,我们细化并设计了教学步骤(见表1):
表1 读写课教学步骤
第一,驱动性。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处理阅读文本仅以理清作者主要观点,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目为目的。这样一来,阅读与写作是割裂的,学生对文章主题缺乏自己的探究,不会利用作者观点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布置写作产出任务能驱使学生或多或少地进行思考、判断和总结,将整合好的想法付诸笔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促写、言而有物。
第二,操作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阅读与写作任务进行了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划分和拆解,以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焦虑。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浅层阅读,完成基于文本细节的阅读理解题目。其次,在浅层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梳理文章要点及其逻辑关系。再次,让学生要从文章中抽离,从宏观视角思考文章主旨与内容设置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活动从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概念,同时也完成了从读到写的转换与迁移。最后,让学生模仿阅读文本的主题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创作一篇相关话题的文章。以上四个步骤从难度上呈现逐步递增的阶梯状特点,从形式上展现阅读与写作之间从归纳到演绎的循环过程(文本阅读——观点提炼——文本写作)。这些特征说明产出导向理念下以读促写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三,逻辑性。读写教学中对阅读教材中文本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逻辑思考的规律。从对文章事实细节的把握到作者观点态度的提炼,从对要点内容的梳理分层到文章的整体构思创作策略,所有读写活动都通过具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习得。最终让学生将阅读中学得的写作策略付诸实践,围绕相关阅读话题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完整,步骤严密,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
第一,参与情况。读写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呈现给学生相关话题的文本材料并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对话题的态度观点从而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本文所选用的《阅读教程4》中每个单元都由四篇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撰写的文章构成。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要通读这些文章才能形成对主题完整全面的了解,这是确保学生形成自身完备而又准确观点的基本前提。因此,教材和学生在读写课堂上都有较高的参与度,阅读材料被充分利用解读后,学生要整理分析文本结构层次、总结提炼文本要点内涵,最终借鉴文本谋篇布局和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第二,收获感悟。学生在读写课堂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他们开始对阅读和写作有感觉了。在与学生的课后访谈中,我们收到了如下反馈:
通过深层阅读,我把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搞清楚了,会有意识地模仿这样的布局结构进行写作。
过去我看完一篇书上的文章就会接受其观点,认为它是正确无误的。但通过阅读更多同一主题的文章,我发现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要根据自己的立场做出判断。
我觉得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全面完整,需要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
第三,任务质量。在阅读完材料所给的文章后,学生将其中的观点梳理整合,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扩展了写作思路,然后再通过提纲写作驱动激活这些思路,使这些观点跃然纸上。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如动物解放可以通过鼓励人们成为素食主义者实现,也可以通过减少动物产品的消耗(动物皮毛制品、动物器官移植等)来促进,还可以通过改善动物在饲养场的生活境遇达成。同时,在写作环节,学生原本单一匮乏的素材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事例”得以充实和完善。如论证如何提高动物的生存质量时,可以同文章中动物在农场被囚禁、禁食、虐待的真实遭遇相对比,提出改善动物活动空间、保证动物合理饮食、给予动物人道关怀等具体保护对策。
学生的写作中不仅有举例论证,也增加了推理论证和质疑思辨[8]。在阅读环节,通过比较文章中的实例,得出推断并和作者观点进行对比。有的学生赞同作者看法,认为动物也有其生存权和自由权,且科学证明动物肉类提供的营养可被其他食物取代,人们不该食用动物,而应尊重他们的生命和尊严。也有学生持相反态度,觉得吃肉是世代相传的饮食习惯,也是社会风俗,难以抗拒,而且饮食应多元化,肉类本身提供的营养比任何替代品都更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证据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学生在写作时运用文章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巧妙地借用了原文的语言表达。下面的文字来自学生习作: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 animals,meat suppliers could ensure minimum humane treatment of livestock.To provide more space for chickens instead of rigid confinement,to feed them enough food instead of periodic starving and to show great care about them when they have to offer human beings their meat.With these moral practices of industrial ranching,animals could enjoy their lives better.
虽然这段话在说理和语言表达上还有瑕疵,但基本上实现了以读促写,即运用课本中的素材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观点的写作目标设计。
整体来看,这次教改尝试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处理不够到位。由于教学重点放在写作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深层探究,学习作者谋篇布局和说理论证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而忽视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学习,这有待今后教学设计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教学效果评价中师生互评较为仓促。读写课时有限,经常没有充足的时间针对一个阅读或写作主题进行深入地师生讨论,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有限,今后可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弥补。
即便这种尝试有很多不足,我们仍希望给英语读写课程中的阅读教材使用思路带来一些启发。读写教学应围绕以读促写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通过挖掘教材中文本的结构特征,将产出导向理论运用于读写教学设计,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增强阅读主动性,并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