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单元复习课中选择的学习材料容易局限于单元内知识的整理,缺少知识应用的情境,缺少核心概念的引领,使单元复习教学变得琐碎零散,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计算相关单元的复习该怎么选取学习材料?怎样的学习材料有助于组建核心任务,助推学生的学习进阶?笔者基于结构化选材的视角,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复习进行了以下尝试。
单元复习教学要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提炼单元核心内容,利用任务驱动筛选学习材料。因此,教师要明确复习内容的领域和主题特色,整体解读教材编排结构。
首先,聚焦素养分析主题特色。“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属于“数与运算”主题,发展数感、提升运算能力是本单元学习材料设置的出发点。进一步分析单元关键要素,人教版教材按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再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编排,其本质核心是运算律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就已经接触了分拆计算再合并相加的长算式,从而由口算过渡到笔算,逐步感悟分别相乘再相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向后延伸,迁移“分—算—合”的过程,就是应用运算律的过程。算理前后一致,算法前后延伸。可以说,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整数乘法承前启后的节点。
其次,梳理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基本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共11个例题。其中,解决问题中还设置了用估算解决问题、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三类问题。解决问题是乘法计算的应用,其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由此明确复习的核心内容应聚焦笔算,联系口算、估算和简算等不同的计算形式;关联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同时明确正确运算、理解算理、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题的能力是本单元复习的综合目标;发展数感,提升运算能力是计算复习的终极目标。
素养立意的学习材料要基于学情选取,以实现单元复习教学查漏补缺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基于实证分析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和差异点,确立核心任务。
单元复习教学前,教师根据笔算乘法中的不同题型设置了前置式任务:189×6、309×6、514×4、890×7、668×9。测试结果显示,对于笔算乘法中的连续进位情况,学生运算的准确率较低。而在连续进位乘法中,笔算189×6 的正确率比笔算668×9 的正确率高。可见,因数较大的计算更容易出现错误,即使是像890×7 这种其中一个因数末尾有0 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旦因数数据大且连续进位,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很高。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夯实基础、操练技能仍然是复习课的关注点。
前置式任务中的解决问题是:陈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1个箱子最多可以装6千克苹果,32 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测试结果显示,只有约13%的学生能主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其余学生都是用笔算解决问题的。由此可见,学生认为笔算是保证计算准确性的最优选择,缺少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情境性的学习材料,以多层次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式,在对比中感受使用不同计算方式的优势,在计算方式的选择中提升运算能力。
单元复习教学要利用结构化学习材料,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使学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递进和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
以问题情境驱动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进阶中完成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实现对笔算方法的再现回顾。因此,教师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单元复习中,创设了基于8张数卡的主题情境(如图1)。
图1
任务一:找出相乘的积接近2000 的两个数。
在问题“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2000”的驱动下,学生可能会猜想的算式是:①250×8;②338×6;③503×4;④990×2。教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算式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复习口算和估算的计算方法。其中,算式503×4、990×2、338×6既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也可以采用首位估算的方法。由此,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基础是口算,这些方法方便快捷。
递进任务1:在积接近2000 的三道算式(503×4、990×2、338×6)中,哪道算式的积最接近2000?学生发现用估算和口算不能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用笔算的需求,从中进一步感悟到笔算的精确性。这三道笔算乘法分别涉及因数中间有0、因数末尾有0以及连续进位等情况,学生可借助不同类型的笔算乘法,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递进任务2:教师呈现前置式任务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如图2),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引导学生用乘数末位相乘的方法判断②号竖式和③号竖式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通过计算发现①号竖式是连续进位造成的错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改正错误,说明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图2
判断下列题目是否正确,并对不正确的进行修改。
在整体性的任务情境中,教师结合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运算中的算理和算法,展现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估算、判断和解释,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在教学中设计整体性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构建对后续学习有支撑意义和迁移应用价值的认知结构。计算复习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方法的关联、迁移,但学生的迁移学习是有条件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笔算乘法之间的共同特征,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运算本质。
教师可以任务二为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自主整理的过程中感受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如图3)。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也可以借助前面任务一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如890×7,如果把890 看成89 个十,那么三位数乘一位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通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总结得到“都是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大家猜一猜,以后还会学习怎样的乘法?学生猜测会学习四位数乘一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等内容。教师告诉学生以后不再继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学生讨论其原因后感悟算法的共性,发现都是先拆分,再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最后把每一位上的积合并相加,最终概括得出“分—算—合”的算法共性,为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图3
任务二:想一想、填一填,找一找关系。
通过关联性学习材料,将学习内容从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拓展到多位数乘一位数,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实现计算方法的关联,理解运算的本质。
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点,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借助多元结构化的学习材料,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推进学生学习,丰富计算复习的教学内容。
1.图式性材料,辨析关系解释模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图式的演示和辨析(如图4)中,理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模型意识。
图4
任务三:根据图想算式,根据算式找题目。
第一层分析数量关系。针对图4,教师提问:想一想,如果4个三角形表示的是8,那么1个三角形是多少?如果1 个小正方形表示8,那么8×4 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辨析8÷4 和8×4,理解平均分可得到“单一量”,以及几个几相加可求得总数。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黑色部分是8,那么灰色部分是多少?如果小正方形是8,那么灰色部分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8÷4×2和8×4÷2这两个算式分别先求什么?让学生结合图式、文字、算式进行解释:8÷4×2先求1个三角形表示多少,再求2个三角形是多少;8×4÷2 先求总量表示多少,再算总量的一半是多少。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
第二层解释应用模型。教师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在图4的右边找出与8÷4×2和8×4÷2 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为什么题①用8÷4×2,题②用8×4÷2,题③用8×4×2?题①是有关行程的情境,速度是不变量,先用8÷4 求出速度;题②和题③都是购物的情境,其中题②的总价是不变量,先用8×4求出总价。通过几道题目的比较、辨析,学生初步理解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数学模型。
2.体验性材料,实际应用发展数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问题,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算用结合,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如图5)。
图5
解决问题(1)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分析行驶4分钟后的路程与1000米之间的关系,计算268×4的积时可以精算也可以估算。解决问题(2)则只需要估一估问题(1)的结果与2000 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解决的过程涵盖位置方位和对数大小的感知,以及灵活选择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计算单元复习教学,须凸显主题内容,以结构化学习材料为载体,利用多维度学习路径助推算法的选择,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要让学生在联系中理解运算本质,构建认知结构;在综合应用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运算能力,发展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