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

2023-12-03 00:01:07杨博王连
图书与情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

杨博 王连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数字化发展为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新动能要素。文章基于“要素-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理论框架解构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转型的学理逻辑,面对数字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要素融入失序、供需结构失衡、空间发展失调等问题,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数字化协同、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及提高数字化社会化程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妥适性路径,以期形成高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要素-产业-空间”框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3075

Digital Enabl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Logic, Dilemma and Path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and digital development has contributed new kinetic factor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styl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the trinity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actor-industry-space", this paper deconstructs the academic logic of digitalized enabling the convolution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face of problems such as disordered integration of elements,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and disordered spat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ize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regional digital collabor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dustry and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digital socializa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path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mpowerme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order to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 high standards.

Key words digital empowerme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actor-industry-space" framework

高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构件[1],也是坚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更是维护好社会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处于建设动能转换、服务规模扩张和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窗口期,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3]。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发展为例,21 世纪初,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图书馆率先探索和实行总分馆制,涌现出一大批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特色模式,服务效益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升,带动和促进了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4]。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财政部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约10.22亿元,加上提前下达资金约139.41億元,合计下达资金约149.63亿元,用于支持地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5]。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投入4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居民美好文化需要和推动区域公共文化均衡发展中的多重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程度同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之间的外在均衡和内生协同不相适配[7],加上漫长演进中形成的区域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认知存在分歧[8],这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衡化建设的现实难度。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手段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大利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演进贡献了新思路新动能。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05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9],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以来,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10],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2021年6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11]。由此可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政策擘画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依托数字经济的多重功能驱动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是理论派和实践派亟待回答的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

随着数字强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协同推进,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功能备受关注[12]。有学者指出,数字化嵌入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13]。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深化,加快了文化领域数字文化空间的形成步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的基础构成[14]。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在学术界受到广泛讨论,普遍认为数字化赋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建设的方向指引和重要驱动,并在该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适应性探索和创新性实践,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积淀。在此背景下,尝试性解构数字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厘清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設现代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继而探寻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的实践路径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

1   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产业-空间”逻辑框架

作为新型的要素资源,数字化手段既是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体系构成业态相融合催生新业态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高质量发展阶段赋予数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阶段性特征,认为数字化是兼具“要素”“技术”和“空间”三维属性的新型经济现象。从要素视角来讲,数字化资源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相较其他要素而言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通过较强的匹配韧性增强同其他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形成“1+1>2”的要素合力。从技术视角来讲,数字技术是新科技革命中孕育的新型技术形态,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形式[15]。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功能平台都是数字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数字技术与产业内涵式演进深度融合不仅是二者优势互补、功能互构、形式互嵌的有效形式,也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关键环节。同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水平现代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嵌入程度彰显其服务能力,能够通过技术结构优化、新技术培育与再造赋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在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具有较高的创新效率和综合服务效能。从空间视角来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发展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16],其实质是再造数字化空间逻辑的具体体现。其中,数字设施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联动共享为模糊区域边界、重塑空间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够形成较强的区域网络效应,延展数字化服务的可及范围。

1.1    “要素-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理论框架的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及融合生态文化[12],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17],尝试性透析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位和新引擎新动能势在必行[1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利用数字化手段嵌入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此,本文从数字化的理论内涵和特殊功能出发,构建“要素-产业-空间”三维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从学理上演绎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基于要素、产业和空间三重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缘于以下三点:第一,数字化的核心要义包括强化要素贡献、优化业态结构及重塑空间格局三维功能,构建“要素-产业-空间”理论框架同数字化的理论内涵相融;第二,通过数据要素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韧性匹配,以及数字技术嵌入能够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的业态结构,新型品种结构和业态结构涌现是重构空间布局的关键驱动,而空间结构重塑又能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载体空间,从而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实现发展的内循环。因此,“要素-产业-空间”框架具有外在的统一性和内在的递进性。第三;数据要素贡献高端资源、数字技术优化业态结构以及数字化手段重塑和拓展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均是数字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1.2      “要素-产业-空间”三维理论框架的逻辑实践

1.2.1   要素服务逻辑: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保障,其实质是培育再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动能要素。数字化手段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构件重组、价值体系重构、服务链重塑及动力系统重启,能够显著提高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效率,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演进提供新的动力源泉,这便是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的要素服务逻辑。首先,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的重要保障。体育场馆智能化、智慧图书馆建设、文化馆(站)设施化等文化机构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指标,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构筑动力机制及提升建设能级的重要支撑,为推动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大利好。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有31个省(区、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标准,333 个地市、2846个县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19],标志着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此外,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在不同区域间实现联动共享,突破了传统基础设施固化的空间限制和严格的时间约束,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支撑;其次,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基础。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人员的“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也是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数字经济场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驱动要素由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向知识、信息、数据等现代化要素转变,各类高端要素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整合重组方能形成合力。

1.2.2   产业融合逻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业态结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涉及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诸多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由“量式增长”到“质式发展”的系统转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的方向引领,也是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新发展阶段,数字产业链作为新型产业链形态助推中国的产业链现代化进程[20],加上鲜明的服务属性和高端化特征,其本质上就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构件,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服务,并与之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演进模式,为形成服务升级、业态创新、量级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了坚实基础。数字技术是数字化手段的基本体现,数字技术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是其赋能过程的主要形式,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供给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配,加上创新性数字资源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其他资源的柔性配置,能够形成外在匹配和内生协同的创新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朝着高级化均衡化方向演进,此外,以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平台建设,为群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提供了传递载体,从而倒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朝着现代化方向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从供需双方协同发力是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融合逻辑。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思路借鉴,从供给和需求双重维度尝试性演绎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建设的过程和路径。就供给方面来讲,数字化手段能够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业态结构。一方面,数字化方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发展水平本身就是检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底色的重要标尺。加上该类业态形式丰富且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数字功能平台螺旋式演进的品质化属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和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均具有鲜明公共属性,在均衡化、可及性等方面存在共同的努力目标,能够形成外在匹配和内生协同。尤其是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可以培育和“孵化”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催生互联网+体育馆、智能化图书馆、智慧化文化传承等新兴经济现象,可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边界柔性延展。就需求而言,随着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持续强化,加剧了居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趋势。此类信息会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及时反馈,进而倒逼体育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更新速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业态结构。

1.2.3   空间重塑逻辑:延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空间边界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囊括了标准化、高质量、均等化等诸多内容的系统过程,数字化嵌入变革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缩短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地理距离和可达时间,延长了公共文化空间的辐射范围,这便是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空间重塑逻辑。本文强调的空间重塑逻辑旨在通过“空间中服务的生产”和“空间的生产”双重维度剖析数字化延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空间边界的内在机制。一方面,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延长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半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时效性和便利性。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要求扩大覆盖密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空间黏性。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渐渗透,不同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機构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区域间体育馆、图书馆及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有机联动,突破了传统公共文化在服务圈层、服务区域及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固化约束,能够在特定空间内实现既定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重组,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和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边界不断延伸下沉,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重塑服务空间是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的基本体现。数字化具有较强的黏性特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为平台依托,能够模糊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系统内空间和公益机构、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系统外空间的边界,推动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广泛、形式各异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延展服务功能是数字化重塑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实质是突破固化的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载体,推动形成集书籍阅读、便民政务及公益活动等为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   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本文基于我国数字化发展实际及演进趋势,结合政策文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的相关要求,将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凝练为数字化的嵌入水平低、区域程度差异大、供需结构性失衡及社会化程度低四个方面。实际上,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和数字化供需结构失衡体现的是其要素服务功能与产业融合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区域差异程度大则体现的是数字化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当中存在困难,数字化社会化程度低本质上也是要素服务功能尚未转化为服务效能的具体体现。因此,从本质上说该部分内容依然是“要素-产业-空间”逻辑框架的延续和拓展。

2.1    数字化弱嵌入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化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形式,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数字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底色和发展成色。据2023年4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全民阅读、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到5.3亿,…,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发了网络文化的创作活力,全国重点网络文学企业作品超3000万部,网文出海吸引约1.5亿用户”[21],这为推进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贡献了新引擎。遗憾的是,我国数字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并催生新业态的增长势头。2022年12月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7.1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2位,但与同期数字经济规模15.3万亿美元的美国相比,不足其二分之一;就占比来看,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远远高于中国的39.8%;就增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16.2%,明显低于挪威的34.4%[22]。可以看出,我国数字化嵌入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依然有待强化,难以实现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延伸下沉,本质上是数字化的要素服务功能和产业融合功能发挥的不充分。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螺旋式演进与阶段性跃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化作为推进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的新引擎,弱嵌入制约了其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加上我国的数字化在转型速度、发展规模及价值增值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中的效能贡献仍有提升空间。

2.2    数字化异化制约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

数字化是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式建设和联动式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缩小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然而,在我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态势持续向好的同时,我国区域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逐渐突出,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杨承佳和李忠祥从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核心载体、效益价值及数字化消费、数字化资本、数字化人才、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八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综合测度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3]。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三大区域间存在不平衡,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演进态势。同时,这种非均等也体现为人员配置与当地服务人口的不匹配,如就公共图书馆而言,2018年人均藏书量最多的上海市达到3.26册,人均藏书量最少的河南省仅有 0.33册,低于全国0.74册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津市(259.7平方米)和最小的河南省(70.2平方米)相差189.5平方米[17]。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通过区域间的有机协同提升服务效能,要求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基础具有内容关联性和形式相似性,实现驱动要素之间的共享协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有效联动。数字化作为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能要素,是平衡区域发展和突破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的数字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尤其是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及数字化产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间数字服务的衔接间隙持续拉大,无法发挥区域间数字化基础的联结效能,其实质是数字化的空间重塑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在此情形下,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中“服务链溢出”效应难以产生,无法形成“1+1>2”的服务合力,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初衷是相悖的。由此可见,区域之间的数字化异化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建设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基础着手,突破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2.3    数字化供给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失衡

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和渗透潜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快实现数字化手段多元化和数字化平台功能化。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强调二者协调并进,需要在双方之间找寻最佳均衡点,即数字化供给恰好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就当前来看,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为基础载体的数字化供给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标准建设需要不相匹配,存在更新速度不适配和供需结构失衡的双重矛盾,制约了数字化要素服务功能和产业融合功能的有效彰显。一方面,数字化作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共同孕育下的新生事物,兼具短期性和動态变化性特征,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老话题,伴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前者在形态变化、服务手段等方面的更新速度要快于后者,这会加剧二者之间的匹配鸿沟,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持续深化和社会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是向全体居民提供各类基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资源配置活动[24],不同圈层的社会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会存在差异,构建同等数字化程度下满足异化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度较大。此外,数字化的“供应链溢出”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链溢出”之间难以形成有效衔接,使得数字化衍生资源的产业转化能力和服务效能不断弱化,同时拉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缺口。

2.4    数字化社会化程度低约束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构建

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转型的重要手段[8],日益成为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数字化具有较强的社会网络关联效应,能够将更多的社会闲散资源凝聚在一起,推动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的数字化社会参与程度较低,难以为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转型提供系统服务,弱化了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共享平台和参与平台的搭建能力。据统计,截至 2018 年底,社会力量举办的村级文化中心为 1 万多家,乡镇文化站(含文化中心)700 家[25],与我国近70万行政村、4万多乡镇的数量相比,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总量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广大群体是社会力量的基本来源和主要构成,该类群体往往具有数字化程度不高且应用水平较低的特征。如以基层群体为主的社会力量在数字化技术(如智能手机)使用过程中主要以娱乐消遣(如刷抖音、快手等)为主,很少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书籍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等相关活动[26]。如此,不仅会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关于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取难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比例结构失衡,也会造成大量公共文化资源浪费,无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服务效能;另一方面,数字化社会参与程度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严重,该问题在公共文化机构建设中表现最为明显。如公共图书馆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过程中成立了理事会,试图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手段进行智能监管,但这往往只是流于文件形式,理事和理事会并没有在体育馆治理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僵尸理事会”或“空壳理事会”[27]。

3   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数字化作为推动文化产业业态结构优化的新动能要素,承担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使命。以此为分析基础和脉络延续,本文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数字化协同、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及提高数字化社会化程度四个方面探索重构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涵式演进的长效机制。

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保障,不仅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动能转换、业态结构优化及运行模式转变等诸多问题,也是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联动的重要依托,需要多维度协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中的政策倾向,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数字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多样化供给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全方位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之间的嵌入度和适配性,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其次,要强化体育馆、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等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意愿和服务能力,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要素,不断推进公共体育场、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机构的智能化建设,加强不同机构之间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交流,建立起成功模式互学互鉴的分享机制,系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水平,为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最后,要积极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多业态共享平台,不断催生新要素新组织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格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同旅游业、康养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交叉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业态转型升级,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贡献建设基础。此外,要通过政府补贴、市场筹集及社会支持等手段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累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3.2    统筹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推动数字化协调发展是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实现区域功能互嵌、产业互构及发展共融目标。在推进区域数字化协调演进中,既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区域的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基础,结合发展优势和现实短板制定符合区域特征的数字化策略,也要考虑周边区域数字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分类推进不同区域数字化政策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推进的政策体系,探索形成东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发展的优势互补机制和高效联动机制,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首先,东部地区的数字化要素豐富且高端,数字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程度最深。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业已形成的数字化优势,重点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功能平台,突破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攻关困境。要积极营造共享共生共融的公共文化产业数字化环境,不断提高数字化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渗透率和服务效能;其次,中部地区是联结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能够形成数字要素流通、数字基础设施互通、数字技术联通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中间桥梁功能,加强同东西部地区的数据要素整合与数字技术互嵌程度,既要借鉴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形成数字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模式”,也要向西部地区传授东部地区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数字化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以及自身在适应性探索和创新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扮演好“中间人”角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升级与功能再造;最后,西部地区要立足数字要素基础和数字技术短板,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对知识、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吸纳能力,构筑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同时,要深化同东中部地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产业数字化协作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学习东中部地区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

3.3    强化数字技术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功能

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价值取向,依托数据要素的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塑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础,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业态融合发展更是大势所趋。基于核心要素的强包容性和匹配韧性,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本形态将不断丰富,从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业态结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平台盘活分散和闲置的文化资源,从要素层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之间交叉融合,强化多维要素融合在产业融合中的先导地位。同时,鼓励将知识、信息、数据等高端要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服务效能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内涵式发展贡献动能,加快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应该探索重构产业互构、功能互嵌的系统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之间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业态结构,深度挖掘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服务效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体系螺旋式发展奠定基础。

3.4    多元力量协同共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破解人们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环节。现实是,片面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单方面供给是业已固化的观念,政府出资和政府派人专门管理使得服务主体和建设模式趋于单一化。如此,公共文化服务会受到执行者意志和财政投入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为此,要破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首先,适当降低公共文化供给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部分公共文化活动下放到有资质的企业或社会团体承办,通过税收减免、项目倾向等手段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各类资源、各项资金及各种空间的有机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渗透率和贡献度;其次,技术人才是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数字化具有强渗透性和动态变化性特征,对于数字化的认知程度是决定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通过强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人们的数字化素养,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蓄积力量。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实用人才,邀请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应用指导,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数字技术要求,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的数字化人才基础。此外,要积极开展数字经济理论知识的更新行动,按照数字技术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程度差异,探索创新满足人们差异化、多层次需求的技术培训形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本结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4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需要深刻省思的重大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数字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了新动能要素,日益成为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以此为脉络引导和分析基础,本文通过构建“要素-产业-空间”三维理论分析框架,从要素服务、产业融合和空间重塑三维视角尝试性透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学理逻辑,从数字化服务效能不足、区域数字化不平衡、供需结构性失衡及数字化社会化程度低四个方面系统剖析数字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继而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数字化协同、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及提高数字化社会化程度四个方面探索重构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妥适性路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涵式演进的长效机制。但是,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数字化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态将不断丰富,而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阶段持续演进,人们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也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平衡与协调数字化发展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系统提高数字化在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渗透率和贡献度,强化二者在动态演进中的螺旋式发展趋势,是该领域需要继续跟踪解决的理论话题和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路径:从“管理”到“治理”[J].图书馆论坛,2021,41(10):20-22.

[2]  刘晓东.公共图书馆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的创新实践[J].图书馆杂志,2021,40(10):88-94.

[3]  钱兰岚,王建涛.服务“可及性”视角下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2,41(3):41-47.

[4]  张小燕,沈肖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原则与任务[J].图书与情报,2022(6):9-17.

[5]  央视网.2023年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下达[EB/OL].[2023-07-08].https://m.gmw.cn/2023-05/08/content_1303367626.htm.

[6]  刘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3):255-259.

[7]  孙琦,田鹏.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及重建的实践逻辑——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18-127.

[8]  柯平,刘琳琳,李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标准体系建设[J].图书与情报,2022(6):1-8.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23-07-11]. https://baike.so.com/doc/25491984-26527103.html.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3-07-24].https://baike.so.com/doc/25491984-26527103.html.

[11]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3-07-24].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10624094306.html.

[12]  张小燕,沈肖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原则与任务[J].图书与情报,2022(6):9-17.

[13]  杨晓泉.“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思考:破解老问题,应对新挑战[J].图书馆论坛,2021,41(2):10-18.

[14]  贺怡,傅才武.数字文化空间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与改革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2):105-113.

[15]  佟家栋,张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数字中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2-31.

[16]  杨虎涛,胡乐明.不确定性、信息生产与数字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23(4):24-41.

[17]  陈庚,邱润森.新时代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J].江汉论坛,2020(7):137-144.

[18]  宋晓玲.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新定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60-67.

[19]  王彬.《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出台[N].中国文化报,2021-04-22(1).

[20]  任保平,张陈璇.数字产业链助推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机制与路径[J].财经科学,2023(2):54-64.

[21]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2023-07-27].https:// baike.so.com/doc/30477506-32119841.html.

[2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B/OL].[2023-07-07].http://dsj. guizhou.gov.cn/xwzx/gnyw/202212/t20221212_77436753.html.

[23]  杨承佳,李忠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39(9):5-10.

[24]  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1):156-160.

[25]  李龙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关社会化发展规定的落实与完善[J].图书馆建设,2021(2):35-41.

[26]  李少惠.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困境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4):132-138.

[27]  高凡,欧阳娟.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8):50-61.

作者简介:杨博(1991-),男,兰州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王连(1977-),女,兰州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数字经济。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9:15:33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51:07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