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东 姜苏娟
1.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变革,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能力期望的结构配置,日益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山西省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多年来实施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通才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强化实践培养的双模式,完善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当下,新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产业和传统职业越来越被新产业、新职业所替代,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以及就业岗位急剧变化。因此,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通识素养和通用技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才教育就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1]多年来,学校实施通才教育的学生与其他二级学院学生相比,就业质量高,就业层次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考研考公录取率高,多数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领导、部门高管等社会精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精准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新需求,抓住数字经济赋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契机,不断深化通才教育模式改革,这既是拓宽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又是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学校自1996 年组织实施“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但面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尚有距离。比如,学校未能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以考研、考公、就业、创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未能对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进行具体说明,未能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发展潜力培养不足,没有明确学生分级分类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毕业要求。
学校现有具备通才教育理念和承担通才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较少,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动力不足。教师招聘标准、职业发展、分类评价制度需要持续改进,教师职称制度、流动制度需要逐步强化。现有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缺乏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缺乏通识素养和通用技能的科学训练。学校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和外出培训学习交流次数较少,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数字+通才”复合型教师相对匮乏。学校从行业企业引进的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师和专家对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课程讲授的机制不健全,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落实通才教育培养理念和要求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梳理,确实存在开课动机与实际效果不相适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的课程,不同模块课程内部和彼此之间协同推进作用发挥较弱,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中具有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选择性课程比例相对偏低。学校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方法促进课程建设交叉融合能力较弱,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有待优化,专业导论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有待增加,涵盖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意识养成和专创融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优化。通才教育特色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体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要求,面向行业职业标准,联合行业企业专家的校企合作课程数量较少。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通过识记来完成现成的知识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教学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枯燥,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针对信息化时代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特点,建设和运用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推进学习模式改革。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相对传统,未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学生管理组织和学生社团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滞后,利用通才生核心素养监测评价与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定期对通才生核心素养进行监测、评价、分类、汇总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评价反馈,可以看出学校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重专业,轻通识,重课程、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轻应用的情况。在学生指导与服务、实习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成效评价考核不突出,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与评价细则有待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陈旧,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度不高,利用信息化方法客观记录学生日常品行,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学校缺乏一支具有国内外先进评价理念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通才教育人才培养评价队伍,未能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通识素养和通用技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有待优化,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创新。
学校在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毕业后5 ~10 年左右所能从事专业领域、职业面向和具备的职业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制定更为明确、详细的毕业要求,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按照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分为三类,即应用研究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应强化专业硕士学位前基础知识学习和科研素养的训练,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的能力。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训练,结合实际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和干事创业的本领。
学校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实际,明确所需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引进一批通才教育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长期稳定的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加强通才教育目标、理念落实的考察,依托“名师工程计划”“骨干教师进修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计划”等项目和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开展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名课建设,实施优秀教师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引导教师重视应用型课程教学与改革,聚焦通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指导大学生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实施教学团队培养项目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保障师资培训经费等专项建设经费支出,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生态系统。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学术方向,积极引导教师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学校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方法促进课程建设交叉融合,积极建立与行业部门、企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协同开发体现产业和技术特色的相关课程。学校要全面树立OBE 教育理念,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做实名著阅读和田野调查,优化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建设跨学科“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专业教育系列课程”“能力教育系列课程”“养成教育系列课程”,打造符合通才教育模式改革需要的一流课程体系。学校应着眼于学生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目标的达成,制定不同模块的课程,建构符合学生实际、行业需求、社会发展的具有时代特征和通才教育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建立符合通才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搭建符合通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体系。
针对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创建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课堂。学校要着力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换,大力开展小班化、研讨式、智能化、混合式教学,改进学业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学校要构建“导师指导—学生自学—朋辈帮扶—平台反馈”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定期为学生选聘成长导师,给予专业的学涯规划,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业自主权,利用通才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通才生的就业数据库,对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实施持续动态监测,准确及时研判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既要充分体现教师“教”的能力,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能力。首先,评价的重点应由传统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向,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其次,突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业收获、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纳入评价体系加以考察。再次,评价要注重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将最终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发挥评价对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服务、支持作用。最后,学校要构建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期监测与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构建以新生调查报告制度、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联动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价。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年来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通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才培养内涵提升。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学校应紧紧围绕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这两个基本点,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增强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需求的契合度,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学科特点、行业标准、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