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仪
【摘 要】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高中艺术教育作出了培养方向和教学需求的调整,同时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课程设计给予了重要指导。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了解高中美术篆刻专题的课程开设对高中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建立、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及篆刻工艺的把握的积极作用,并且从高中美术篆刻的教学目标、篆刻对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对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篆刻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落实文化传承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美术 篆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77-04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并用美术的方法和材料予以呈现和完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篆刻课程以提高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潜力為目标,细心选择篆刻课程内容,优化艺术教学方法,将高中基础教育与文化传承结合,培育学生成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保护的拥护者与接班人。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学科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个性化增强,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落实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
(一)艺术学科教学的原则体现
艺术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下修订了三大教学原则,即“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创新导向”。[1]教学原则的修订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确定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呼应了“三大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个性化学情的教学方案给予了贴切的指导。结合现代教育环境,高中美术篆刻课程在艺术学科教学“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艺术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用。
(二)对高中美术教学的认识误区
高中美术教学在提高艺术审美的教育需求下,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美术课堂时间被部分学生当成放松和消遣的时间,其对美术的认知停留在“无实用价值”“娱乐功能强”等层面,甚至有学生认为美术可有可无。同时,高中美术被误认为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普通学生对此感到“无用”的同时望而却步,不敢尝试。这一现状与课程改革提出的以美育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相悖,因此优化美术课堂、提高美育质量,成为高中美育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美术篆刻教学的重要性
(一)美术篆刻课程体现了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中提到,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美术修养,学习美术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由此逐渐培养个人正向的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从而达到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拓宽个人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的目的。课程改革对艺术类课程提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由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综合而成。课程改革对艺术核心素养的提高需求体现出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是美术学科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呈现在大众视野的主要路径。《系列四:书法篆刻》作为高中美术课程五大美术板块之一,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科学与艺术交互发展中有积极作用。书法和篆刻是中国文字符号的特有工具,是情感塑造的符号结晶。篆刻作为一门实用艺术类学科,带有对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和概括,是传统文化灵魂代表的主要形态。篆刻学习以“辨”“描”“绘”“刻”为主要手段,将篆刻的传统工艺渗透进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繁复的传统工艺,体会中华文化的博采众长。
(二)篆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分类里,篆刻与书法学科划为同类,都是基于文字符号进行的二次创作。篆刻的表现形式是印章,是书法艺术和雕刻手艺相结合形成的独特工艺美术,具有独立的艺术特征,既包含了中国书法传统的工艺性,又包含了大众工艺美术手作的特性,因此被独立称为“篆刻艺术”。开设高中美术篆刻课程,比以文字语言描述为主的美术鉴赏课程带来更大的视觉艺术冲击力和直观性。以直观图像为主的篆刻文字形象审美方式,满足了高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术审美基本素质的要求。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审美需求日渐上涨、大众对图像艺术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现代,是极具审美实用价值的。
(三)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基本素养的课程优化
随着课程改革发展,以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更为突出,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无论是对专业艺术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有对经典艺术作品鉴赏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对一般艺术品有更高的鉴赏能力。在高一美术必修《美术鉴赏》中,目录部分对美术作品创作和美术作品鉴赏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梗概,其中包含了绘画、书法、雕塑、传统工艺等课程,明确构成美术审美学习的基本要求。在高中美术篆刻课堂上,将“篆刻设计”环节作为教学难点环节,将“篆刻实践”作为教学重点环节,以提高高中生美术欣赏能力为主,将美术鉴赏理论融入实际艺术实践中,符合新时代大众素养普遍提高的社会环境,是直接优化课程内容与课程表现形式。[2]
(四)篆刻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及其作用
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上。以往的艺术教学中,大部分美术课堂只会对学生的线稿手绘和基本色彩填充提出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项美术基本技能;②学生在绘画过程当中没有建立对该艺术类别的审美能力。而篆刻课程突破了传统美术手绘学习的局限。学生对篆刻工序的学习,对设计、描摹的尝试和不同刀法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在一学期的课程实践内把握篆刻的基本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建立起对篆刻艺术的基础审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篆刻的学习与艺术创作。
高中生在艺术课堂上的多媒体交互学习与小组合作所建立的艺术审美,会逐渐渗透在日后工作生活中,并二次融合在工作创造中。随着大众对艺术审美的需求不断提高,艺术鉴赏环境和艺术收藏市场不断扩大,艺术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篆刻艺术中较为明显的体现是篆刻印章的图样成为各大潮玩品牌的基础设计元素。高中美术篆刻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重要积极作用,学生在篆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篆刻学习能力、设计基础和审美高度,构建对中华篆刻文化的基础认知体系,为日后带有艺术审美体验的生活做好铺垫。
三、篆刻在高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可行性
第一,篆刻艺术耗材少,创作空间要求不大,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比较简洁,每人只需准备2~3块石头和一把平口刀,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艺术篆刻中的描摹、雕刻等工序。相较于其他绘画类和雕塑类的美术学习,篆刻学习不需要支撑画板、画架,而只需要在丈尺案台上,在一两平方厘米的方印之间抓住篆刻艺术中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特点。第二,篆刻艺术课程中的篆刻审美鉴赏章节适合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学生通过在美术教学课堂中的美术评述与互动合作,逐渐建立对篆刻的基础审美认知。此外,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更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解篆刻的内涵、意义、发展及审美特征。
四、篆刻在高中美术中的实践
篆刻的制作,一般是先将篆书在打磨好的石头光滑面上进行描摹和拓印,再用平口刀和斜口刀把拓印完整的字体挑刻出来,形成有“阳面阴文”或者“阴面阳文”的方印,由此而成方寸之间回味无穷的篆刻艺术。对篆刻艺术的简单阐述,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象形文字的理解。例如文字“印”与古文字“抑”的意思相同,是由“抑”转换过来形成的通假字,其意象是:用手按压一个看似跪着的人形,按压的动作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印”。在对通假字和象形字“印”的观摩学习中,学生可以探索中华文化中文字的起源,打开对中华文化理解的新视角。
(一)高中美术篆刻的教学目标
在印章设计学习和篆刻雕刻训练中,可带领学生鉴赏印章的线条流动性与形式美感,梳理印章发展的历史脉络,设计带有自身特色的印章,打磨篆刻手工艺的巧妙技法,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将对书法的原有认知和对篆刻学习的新认知相结合,在坚持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反馈能力。
探究能力:艺术探究能力是艺术工作者在专业环境下通过写生、描摹、对比等专业训练习得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中提高。在进入篆刻鉴赏课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感兴趣的鉴赏方印按篆刻艺术作品课前探索分析记录表的细则进行资料收集与探讨(见表1)。收集的内容涵盖多方面,如历史背景、图形形状、内外线条对比及线条的方圆转折等。例如多个印章的对比分析和小组讨论需要学生在图形的基础上对该方印的背景进行资料收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横向检索能力和纵向分析能力。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在高中美术篆刻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動手能力的提高。篆刻的制作工序较多,除了印稿设计,还包括打磨印石、拓印底稿的修改调整、铃印、刻边款、拓边款等工序。这些工序包含的刀法有执刀法、三指刀法和辅助刀法等,运刀的手法包括冲刀法和逆冲等。完成一枚印章,对于手部刀法的单项实际训练是丰富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篆刻教学里直接呈现。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思考与分析,在课前分析与课堂完成中,以篆刻艺术作品课堂实践分析记录表的形式完成学习(见表2),更有助于篆刻实践能力的提高。
反馈能力:学生在参与篆刻学习和制作中所接收的知识体量和知识理解量较多。篆刻历史源远流长,篆刻工艺繁琐众多,学生在学习篆刻时,要和同学交流,与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做好篆刻学习的记录。篆刻刀法的繁杂需要在教师的多次示范和专业指导下逐渐习得,这使得与教师的沟通与反馈成为课堂中篆刻学习的关键。
(二)篆刻对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
篆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术科手艺,学习篆刻需要积累深厚的文化和学识涵养,在此基础上即兴创作的印章所呈现的线条和刀锋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创作者对生活感情的抒发和体现。篆刻的艺术语言通过刻刀和印面表达,每一刻刀都在塑造艺术形象,每一方印都独一无二。在高中美术篆刻课程中创作出的印章作品作为培养高中生审美判断和创意实践素养的体现,成为艺术修养的铺垫,并为艺术生活的普及蓄力。
高中美术篆刻课程有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符合课程改革育人目标。开设篆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通过问答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问答、合作、探索能力,以优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一学期一方印的篆刻教学任务,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3]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具体要求。然而,对于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篆刻历史,把握更多篆刻刀法的使用,真正做到篆刻的真合作和真探究,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更加适合高中生学习中华文化篆刻的方法,真正落实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到以美育人,实现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极简解读[J].中国美术教育,2018(4):4-7,69.
[2]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124-125.
[3]周玮.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