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珍
摘 要: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建立真实、清晰认知的基础上,依据学习结果和反馈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手段开展快捷高效的针对性指导,最终促使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针对自己的现实心理问题,展开积极自主的心理健康知识建构与有效应用。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课程改革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数年的疫情让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也受到明显影响。随着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大学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已恢复正常,但疫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仍然会长时间存在。因此,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改革,以帮助学生提升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全面身心健康素质。
一、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随着日常秩序逐步恢复,社会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各级各类学校也正式恢复学生大规模返校。然而,很多回归校园的大学生仍然处于心理调适过程中,一个典型现象是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预约爆满,辅导员因学生心理问题忙得疲惫不堪。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本身就异常活跃,加之受疫情影响,内心波动更加频繁,内心矛盾、冲突强度不断增加,心理负担明显加重。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对具有普适性心理育人功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分析
笔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近6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研,发现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11个,且比例各不相同。
调查显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对疫情感染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慌、焦虑情绪的占57.94%,回归大学生活后产生迷茫心理的占50.68%,这充分说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巨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因疫情期间对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过度依赖而产生的多种不良心理(如孤僻、学习怠倦、依赖等)占比均在37%以上,充分说明疫情期间手机等网络设备的长期使用,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困扰,且严重影响返校后的学习状态。另外,大学生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与家庭相关的心理问题叠加后占比达55.57%。后疫情时代,解决大学生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让他们尽快适应回归常态后的生活与学习,便成了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人类社会已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种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特点,提升课程改革成效,满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实现心理育人的本质功能。
(一)借助信息技术动态精准掌握学生现实心理需求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征可以将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变成电子版问卷,其网络化的特征可以同时让海量用户参与调查,智能化的特征又能够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提取和分析。以笔者前述的问卷调查为例,H高校在调查之初借助超星公司开发的“学习通”软件随堂测验模块的“头脑风暴模块”,在课堂上发起一次题为“后疫情时代,我及我的周围大学生产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的大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写出内心困惑的问题。在学生完成“头脑风暴”后,系统后台可以清晰显示高频率词条,如“担心自己或家人被病毒感染”“未知改变的迷惑”“依赖手机影响学习”“依赖网络变得孤僻”等,教师一目了然。同时,为了让调查数据更有代表性且更精准地反映各类问题出现的比例,教师借助“问卷星”开展了针对11个高频词汇的11个具体问题的调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教师便明确了学生心理教育需求,为后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在“学习通”后台设置特殊词汇提醒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课堂、课后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需求和问题,进而动态精准掌握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种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方式,一改以往教师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开展教学的模式,形成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需要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内容富媒体化,服务于学生现实心理需求
信息技术富媒体化的特点,将教学资源由原来单一的、呆板的文字转化成有趣的图片、音频、视频与文本的融合。以H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情绪管理”时,将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复旦大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讲述自己投毒原因的真实想法的视频内容剪辑成一个5分钟的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情绪管理的策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如何管理情绪的方法。再如,讲到气质类型时,截取《三国演义》里刘备、张飞救董卓后,面对董卓的无理时张飞的反应的片段,形象展示“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特点;截取《三国演义》里马超追曹操的片段,曹操听到马超队伍说“穿红袍的是曹操”时立马把红袍脱掉,听到“长胡须的是曹操”立马将胡须剪短等情节,生动地展示了“多血质气质”灵活多变、易适应环境的特点。将这些影视题材里有趣的视频片段引入课程,然后围绕其内容对课程知识點展开深入分析,能够让课程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讲到“积极心理与幸福”章节里“我们的现状”时,借用黄立行歌曲《忙与盲》的MV,让学生通过听歌、看MV的形式了解忙碌的状态与没有清晰目标造成的盲目有直接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忙”与“盲”探讨如何度过更有意义的人生。在讲到“自我意识”章节时,将《心理访谈》栏目“大六男生”案例中“主人公小刚讲述自己为什么上了六年大学”的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视频中男生持有的“一个不是学生会、不是广播站的人就什么都不是”的认知是畸形的,这个畸形认知会给自己造成很强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对“疫情导致我的家庭经济状况拮据,所以同学看不起我,我人缘很差”的悲观心理进行辨识,让学生意识到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决定个人社交状况,更不决定个人品质好坏、人缘好坏,只要勤勉踏实、刻苦学习,就能成为一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优秀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学习是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可以说,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H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使用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富媒体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的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与这些影视内容建立联系,这样在后期使用时便可以很轻松地从记忆中调取。后疫情时代,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如害怕未知的焦虑,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学习的怠倦等心理问题,都需要时间进行现实检验和不断调整,从而顺利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取自己学到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应用方法,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基于现有的熟悉的经验进行的课程建构,正好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服务于心理问题解决”的需求。
(三)学习过程痕迹化,提升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效果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迹可循。特别是智能化的分析报告,能够让教师很清晰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让课程更加符合学生需求。以H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教师课前在“学习通”上建立班课,将学生拉入班级,然后将教学资料提前存入班课的资料库,并及时通知班级成员,以此满足学生课前预习需求。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后,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如:针对这一个章节,你觉得最难的知识点是什么?你最希望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希望能帮你解决到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后台清晰地了解到学生需求,然后再针对需求调整课程讲授重点。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学习通”的头脑风暴、课堂小测、手机摇摇等模块开展有趣的师生互动,并在互动中通过后台数据的智能化显示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遇到的典型问题。心理课程教师不仅可以查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触动点,并结合这些触动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完成促进学生内心快速成长的关键环节,这种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课程结束后,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再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基于“学习通”分配任务进一步查看学生掌握情况,同时尝试让学生以顿悟的形式(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柯勒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证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学会用课上学习的内容去解决现实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通”上完成作答,教师便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是否掌握,是否可以用课上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心理问题,是否可以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与提升学习动机的方法来调适心理,让自己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中走出,进入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哪些模块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能促进课堂学习效率提升的,哪些是有问题、需要改进的。借助于这些,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从而让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现实心理需求。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与教学活动的不断融合,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满足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
[2]罗明东,和学仁,李志平,等.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罗劲,张秀玲.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责编: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