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梦
很長一段时间,我为故乡的偏远 感到莫名自卑,不是交通闭塞的自卑, 而是文化荒漠的自卑。虽然背靠连绵 大山,门前嘉陵江环绕,青山绿水在 今天看来堪称世外桃源,但在那个渴 望走出山村、走向广阔天地的少年心 中,贫瘠一如脚下的泥泞,堆积着厚 厚的烂泥,连一块青石板都是奢侈。 直到对一座城的深入研究,直到一首 诗的出现,我那长满荒草的故乡突然 间变得厚重起来,那是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厚重。
城是钓鱼城,在我家屋背后的山 坡上平视可见 ;诗是古诗,南宋后期 川东地区最著名学者阳枋(1187— 1267 年,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 南人)所作一首五言律诗,关键是诗 的标题一下子解开了我的自卑与困惑:
沥鼻峡
宋 阳枋
双穴流清泉,古来名有自。
至今存一息,呼吸窍万类。
山以泉为津,石以穴为鼻。
无形本圹天,有质著平地。
沥鼻峡,这不就是我家门前嘉陵 江龙洞沱段的峡口所在吗?小时候家 乡不通公路,我们去上游合川、下游 重庆,都得坐船,那船身上就印着硕 大三个字 :小三峡。后来盐井船厂又 造了一艘船,就叫“沥鼻峡”。江边的 人都知道,小三峡指的是嘉陵江小三 峡,从上往下,分别是沥鼻峡、温塘 峡、观音峡,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北 碚区境内,全长 27 公里。出了这三峡, 重庆城就不远了。
一个南宋著名学者,为何给我那 穷乡僻壤的家乡留下诗篇?难道仅仅 是因为他也是大合川人?还是他从这 里经过想起什么往事? 随着对 761 年前那场改变世界历 史走向的“钓鱼城之战”深入研究, 我那贫瘠的家乡面目越来越清晰。
1.
翻阅阳枋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 他的命运与 1259 年的“钓鱼城之战” 有紧密联系。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 三年前赐同进士出身的阳枋,应蜀帅 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 大宁理掾。早在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 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为了抗击蒙 古军队,派遣甘润于合州(今重庆合川) 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时,阳枋就曾多 次写诗盛赞这一英明举措。在今天能 看到的阳枋《字溪集》十二卷中,就 收录有两首《庚子叨贽合州甘守》。尤 其是第一首 :“吴门扞蔽重夔渝,两地 藩篱属钓鱼。自昔无城当蜀屏,从今 有柱壮坤舆。军心铁石深山里,敌胆 灰尘筑鉴余。看偃天戈夜忙月,郎声 读破磨崖书。”指明了钓鱼城“蜀口关 键”的战略地位。1243年,余玠帅蜀后, 命冉琎、冉璞主持修筑钓鱼城,迁合 州治所于此,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 江要冲。到了宋宝祐二年(1254 年), 王坚任合州守将,开始大规模修城设 防,陕南、川北人民纷纷迁来,钓鱼 城成为当时南宋抵抗蒙古大军入侵的 军事重镇。
“钓鱼”与“被钓鱼”的一场大 战随后打响。公元 1258 年,蒙古帝 国第四任可汗蒙哥兵分三路全面伐宋, 蒙哥亲率中路大军从六盘山起兵进入 川北,一路披靡,于 1259 年开庆元 年春正月兵临钓鱼城下,但历史却在 这个弹丸之地转了个巨大急弯。
面对横扫天下无敌手的蒙古帝国 十万铁骑,守城的南宋军民在长达半 年的抵抗时间里,创造了以弱胜强、 震惊世界的战绩,不仅击毙蒙军前锋 总帅汪德臣,更是让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的孙子蒙哥大汗阵亡城下,蒙哥也 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战死沙 场的皇帝。为争夺汗位,正在欧亚大 陆征战的蒙军各部急速撤军,进攻鄂 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 和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的大将兀良合台,以及正在叙利亚与埃及军队 作战的旭烈兀均匆忙回师,与留守蒙 古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十 年的内战。蒙古帝国企图急速灭宋的 战略计划由此破产,蒙古占领欧亚、 侵吞非洲的梦想也被粉碎。因此,钓 鱼城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和 “上帝折鞭处”,中国人则称它为 :延 续南宋国祚20年的城、独钓中原的城、 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江山的城、改变世 界历史的城。明朝诗人胡应先曾作诗 赞曰 :“孤城百仞接云烟,撑拄巴渝半 壁天。率土已为元社稷,一隅犹守宋 山川。虽然地利夸奇险,终藉人谋妙 斡旋。欲剔残碑寻战绩,苔荒径断总 茫然。”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评价说 :“钓鱼城在一个世界规 模的军事事件中发挥了影响,一根钓 竿钓起了世界之生。”诗人、教授邱正 伦则称 :“钓鱼城是加盖在世界史扉页 上的一枚图章。”
出于对历史细节的考究,我则更 为关注作为历史当事人的蒙哥,为何 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或者说谁给 了他与绝壁坚城决一死战的底气?
2.
蒙哥汗围攻钓鱼城受挫,本可 以采纳属下建议,用一部分兵力围 城,主力继续顺嘉陵江、长江而下 江汉与忽必烈汇合,但他没有。他 有帝王天生的骄傲和自信,这源于他 那些辉煌既往 :“长子西征”时在里 海附近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横扫 斡罗斯等地 ;血雨腥风中争得帝位, 即位后励精图治,命弟忽必烈南下 征服大理等国,命弟旭烈兀率大军 西征,先后灭亡中亚西亚多个王朝, 兵锋抵达今天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 巴勒斯坦地区,即将与埃及的马木 留克王朝交战。蒙哥发动三路攻宋 战争后,亲率中路军进入四川仅仅 大半年时间,就攻克了川北大部分地区。这些辉煌战果让他自信地认为 天下没有蒙古铁蹄征服不了的城池。 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却是,一个 皇帝御驾亲征竟然奈何不了一块石头, 大军受阻于一个弹丸之地,分明让他 感到脸上无光,分明让他觉得劝说的 人都在嘲笑他的无能。自己下不了台, 他的命运只好下台。
当然,除了他性格的原因,还有 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的钓鱼城 处于孤立无援之地,给了蒙哥围攻钓 鱼城、坚决要拿下的底气。
据《元史·史天泽传》记载 :“宪 宗八年(1258)秋,随宪宗伐宋…… 九年夏,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瘟疫 流行,正计划班师,宋将吕文德率艨 艟千余,溯嘉陵江而上。蒙古军迎战 不利。宪宗命天泽抵御。天泽兵出两 翼,由两岸向敌船齐射,箭如雨注。 他自己亲率水军顺流而下,三战三捷, 夺敌舰百余艘,直追到重庆而还。”另 据《元史·李进传》记载 :“宪宗九年 (1259)二月,蒙古大军围攻合州钓 鱼山寨……秋七月,宋军战舰三百余 艘停泊黑石峡东岸,以轻舟五十只为 前锋,蒙古军船七十艘泊于黑石峡西 岸,两军相距一里左右。宪宗立马于 东山,拥兵二万,列阵于大江两岸。 在史天泽指挥下,蒙古军发起攻势, 宋军前锋败走,战舰混乱,蒙军顺流 而下,宋军死者不可胜计。”
从这两篇传记文章可以看出,正 是有了蒙军在嘉陵江“三槽山”“黑石 峡”阻击宋廷吕文德援军的胜利,使 得宋廷再也无力救援被重重围困的钓 鱼城,给了蒙哥“瓮中捉鳖”的底气 和错觉。
好了,“三槽山”“黑石峡”到底 在哪?大学者阳枋为何要写下《沥鼻 峡》之诗呢?
3.
时称“内水”的嘉陵江,来到三 江汇合的钓鱼城下,过了我家门口的 龙洞沱,就进入沥鼻峡、温塘峡、观 音峡三个高深狭窄的峡谷,然后一路 冲到朝天门,与“外水”金沙江汇合, 变成浩浩荡荡的长江,一路东流,偏 安杭州的南宋朝廷就在尽头江之南岸, 对当时的蒙古大军而言,沿长江东去 取临安,是最佳选择。
那史书中的“三槽山”“黑石峡” 到底在哪呢?直到看见阳枋的《沥鼻 峡》,我心中一惊,莫不就是我曾经感 叹文化沙漠的家乡盐井镇一带?
倒是会计出身的父亲看后,一语 中的 :“沥鼻峡不就是牛鼻峡吗?因为 伸入水中的山像牛鼻子,而鼻孔里是 长而宽的石灰岩崖壁,有多级溶洞发 育,暗河水从洞孔中流出,长年不断, 远远看去像牛鼻子吐水。对了,它还 叫黑石峡呢!”
哦,这又是咋回事?父亲说,盐 井镇对面、外婆家麻柳坪一带产砚台 石和煤炭,所以又称黑石峡。
“那三槽山呢?”
“在观音峡那一带呀!”父亲说, 嘉陵江出沥鼻峡、温塘峡后,进入重 庆北碚城区东南方向的中梁山一带, 江水冲刷侵蚀形成的峡谷就叫观音峡, 最窄处江宽仅 140 米左右,西北起自 朝阳桥,东南止于施家梁,全长约 4 公里。两边的山上,因西岸的山有南槽、 后槽,东岸有石魁槽,合称“三槽山”。 历史的解码方式竟然这么简单。
知道钓鱼城之战,却不知道蒙古丞相 在我家门口打过仗的父亲,用深厚的 民间口头文学知识,解码了这两个令 我困惑已久的历史地名。
4.
犹记得春游北温泉时,曾听导游 说,当年在钓鱼城下被砲风所伤的蒙 哥曾在缙云山下的温泉寺养伤,后逝 于温泉寺。我创作长诗《钓鱼城》时, 曾仔细研究那段历史,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传,一是因为史料记载,明万历 《合州志》卷一中,有元代一无名氏所 作《钓鱼山》载 :“宪宗为砲风所震, 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 过金剑山温汤峡而崩。”正是因为这份 资料,世人都认为蒙哥死于北碚温塘 峡,因为古时峡口建有温泉池,称为“温 塘”,又名温泉峡、温汤峡。其中,中 国台湾学者姚从吾在《元宪宗(蒙哥汗) 的大举征蜀与他在合州钓鱼城的战死》 (台北《文史哲学报》1965 年第 14 期) 一文中认为,“温汤峡在钓鱼城对面, 也可以说是钓鱼山的附近”;1942 年 初夏,郭沫若专程考察了钓鱼城遗址, 断定“温汤峡”就是今天北温泉一带 嘉陵江水域的温塘峡。但据后来多位 学者考证,《钓鱼山》所记的“金剑山 温汤峡”实则是现在璧山县西北四十 里、接铜梁县界的汤峡口,今名“西 温泉”。
真实的情况是,曾在缙云山下温 泉寺养伤的是蒙哥手下前锋总帅汪德 臣。这一点,《元史·汪德臣传》有详 细记载,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从 前面蒙古丞相史天泽在“三槽山”“黑 石峡”的记载来看,包括沥鼻峡、温 塘峡、观音峡在内的嘉陵江小三峡, 都曾参与了那场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 “钓鱼城之战”。
首尾相连、长达 27 公里的三峡, 峡谷深邃,峡壁两岸相距不过 200 米, 悬崖挺立,犹如刀劈斧削,是打伏击 的绝佳阵地。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 水路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适合大军 运行的最佳方式。所以,明知蒙军可 能在峡谷两岸设伏,奉命救援的保康 军节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 吕文德,还是率战船千余艘,沿嘉 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在这之前的 1259 年五月,被蒙古军纽璘部阻挡 于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一带的吕 文德,就是凭借勇气和智慧,趁涨水 和顺风之利攻断浮桥,击退蒙军,打通蜀道,进入重庆。战事之初,吕文 德所率战船冲破了蒙古将领李进的防 线,接连突破了观音峡、温塘峡两个 险要的峡谷隘口,直到我家门前的“黑 石峡”,才被史天泽“跨江注射”战败, 退回重庆。
“由两岸向敌船齐射,箭如雨 注。”“蒙古军发起攻势,宋军前锋败走, 战舰混乱,蒙军顺流而下,宋军死者 不可胜计。”从这些描述可见当时战况 之惨烈。
5.
当我将目光再往历史纵深探去, 发现嘉陵江小三峡响起历史的刀光剑 影、鼓角争鸣,远不止 761 年这么近。
早在东汉建安十九年(214 年), 刘备、诸葛亮率军定江州(今重庆)后, 命张飞率军沿嘉陵江北上攻巴西(合 川以上的遂宁、南充一带)。张飞军 队进入嘉陵江小三峡地带,因水势凶 险而前进受阻。为不贻误军机,便于 嘉陵江小三峡的沿江左岸,在原有人 行小路的基础上,开筑行军便道,穿 峡而过,后人称为“张飞大道”。此 道从观音峡上东阳镇开始,经禅岩、 西山坪,绕温汤峡,由草街子、麻柳 坪进入沥鼻峡而达合川。这条道路, 护险编栏,竖围马墙,宽 3 尺,此后 便为渝合交通要道,而且是渝合间距 离最近的道路。
这条现在还有遗迹的嘉陵江小三 峡栈道,后来多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 被使用过。据史料记载,东晋永和三 年(347 年),荆州刺史桓温率军溯长 江经嘉陵江而上消灭成都李氏政权, 就经过此栈道。前面讲到的“钓鱼城 之战”中宋蒙双方都由此道进军,蒙 军史天泽军大败宋军吕文德部后,曾 沿此栈道追赶宋军。
清道光二年(1822 年),在合州 的陈大猷等巨商,带头捐资,历时两 年半,将年久失修、经常坍毁而中阻的此路修复。从合州沙溪庙北岸起, 经盐井、草街、二岩至水土沱止,全 长 110 华里,宽 3~5 市尺。1998 年 10 月开工建设的渝合高速公路合川到 西山坪段,正好是这条古栈道的路线。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途经此道曾留 下著名诗篇 :“离离远间树,蔼蔼没遥 氛。地入巴陵道,星连牛斗文。孤狖 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 搖思坐氤氲。”这正是古道风光的真实 写照。
再看阳枋,他出生于合州巴川, 依当时的交通条件,无论应余玠之邀 出山入仕,还是晚年(1265 年)自 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归乡,都必 须从这条路往来,尤其是大自然鬼斧 神工造出的沥鼻峡,更是让他动了诗 情,所以有了《沥鼻峡》一诗留下。 但从这首诗内容来看,显然是写于“钓 鱼城之战”前,否则就不仅仅是自然 风光描写了。
如今,从重庆到合川,除了高速 公路还有高速铁路,加上沿江水电站 开发,嘉陵江小三峡的历史和风光, 再也不能用客船去细细品味了,甚至 沥鼻峡的“鼻子”都被电站蓄水淹没 了。但每次坐汽车或者火车经过这段 路程时,我都会对窗外一闪而过的峡 谷深情地看上一眼,耳边仿佛又响起 远去的鼓角争鸣,暗淡了的刀光剑影 仿佛就在眼前。厚重的历史压得我喘 不过气来,仿佛在嘲笑我曾经的自卑 多么无知。
是的,历史从不因为人的无知而 消失。历史就在那里,也不因为时间 远去而流逝,哪怕尘封百年千年,深 埋地下或水下,只要拂去厚厚尘埃, 总会找到蛛丝马迹、断编残简。
编辑 +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