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薇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中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提到“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建议中还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基于此,本文以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内容“信息万花筒”为例,从整体设计思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落实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小学道法议题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话题为抓手,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上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包含了三个部分:提出议题、解决议题、评价议题。议题的设计应遵循思想性、生活性、思辨性原则。
“正确认识广告”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围绕“怎样智慧购物”展开,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理性购物。围绕议题式教学的三个部分,笔者做出了如下设计。
在提出议题环节,遵循了生活性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用了一则新闻广告,并通过问题“同学们,新闻中提到了一则窗帘广告,你家的窗帘是通过什么途径购买的呢?”引出生活中的交汇点。接着,又用问题“那这则窗帘的广告为什么会被下架呢?”引导学生思考商家是希望通过广告对商品进行推广和宣传,市场监督管理局则要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正义,而消费者希望买到的是真实有效的商品,这三者诉求点不同,从而引出生活中的分歧点,提出议题——如何理性消费、智慧购物。
在解决议题环节,首先,通过教材内容案例一、案例二讨论,展开议题,让学生从消费者、商家等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思考,了解虚假广告对不同群体的危害,同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例的出示,让学生们了解和我们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法律,从而做到积极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要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做到知法、学法、守法、用法,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本课的法治教育点,也实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进课堂。其次,通过课前学习单创设生活活动情境,进行探究;接着,以小队分享交流广告的“秘密招数”成果的方式,解决议题。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智慧地识别广告的“秘密招数”,不被广告牵着走,做理性的消费者,实现议题的思想性、思辨性原则。
而评价议题环节,则是基于本单元表现性评价的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各个评价语、小结语中均有所体现。最终,通过习语金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总结提升,落实本课道德素养。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案例设计总体思路框架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向社会广大公众告知某件事物。广告种类很多,如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图像广告、文字设计广告、幽默广告、视听广告、人物肖像广告等。但在内容上,都须遵从“真实性”“针对性”“生动与新颖性”的基本要求。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广告信息接受较快、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据此,笔者以学情为基础,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了打破学科界限,运用信息技术,融入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课堂实践的“新”尝试。
1.融入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创建新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时空观、师生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沉浸式学习体验,设计课堂重点教学环节:解决议题——辨别虚假广告和识别广告的“秘密招数”,笔者利用“问卷星”“钉钉”等信息技术手段,发布了课前学习任务:①找出身边的虚假广告,并说出你的理由;②广告的“秘密招数”课前小队学习任务单——找一找广告的“秘密招数”有哪些,议一议辨别虚假广告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去留心生活中的广告,对这些学习任务进行课前探究,并将成果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和分享,建立每个孩子、每个小队的学习资源文件夹,形成本班动态学习资源库。在上传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对班级中其他孩子的成果进行点评互动,展开讨论,引发思维的碰撞。课堂上利用希沃移动屏请学生向大家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各小队代表也对他们的小队探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并引发班级学生的讨论和多角度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学习平台的时间阈与空间阈,为学生们创建了线上的新平台,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共享,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2.融入多维思维,搭建“新”的三类学习支架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单向的灌输为主体,思维单一,学生学习受到方法、时空等多重限制。为了突破这一局限,笔者基于班级学生对于劣构问题的不同观点,设计了本课表现性评价任务——理性消费“智慧蝶”,并依据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融入多维度思维,构建了“线上+线下”“静态+动态”“课堂+生活”三类学习支架。“线上+线下”学习支架——课前通过问卷星发布,引导学生完成前测问卷,了解班级学生对虚假广告及广告“秘密招数”的课前认知,掌握学情。同时,课前通过发布探究任务并要求学生上传;课堂通过希沃移动屏实现学生探究成果的现场展示和交流;课后播放导学微课《广告万花筒》,帮助学生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静态拓展型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穿插了课本教学资源,如本课中使用的教材内容:虚假广告的危害、广告的“秘密招数”以及广告法的相关条例等。动态学习支架——将班级每位学生和小队的探究成果形成了一个班级动态的资源库。班级动态资源库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课前探究成果——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虚假广告;小队探究成果——广告的“秘密招数”。“课堂+生活”学习支架促使学生在课中辨析生活问题,并在生活中践行课中所学。比如,在课堂的小队探究成果展示交流环节,小队1在探究广告的“秘密招数”——“从众心理”时,就选择了还原一个生活真实场景,即爸爸和然然买拖把的场景。这个是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也容易引起他们和日常生活的勾连。在助力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支架完成评价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这些支架的构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开辟了给学生表达、展示、交流自我的主题分享区域。
3.融入校园品牌文化,创设“新”的学习场景
“蝶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文化。结合校本文化——蝶文化,本课教学创设了新的学习场景,通过表现性评价任务引导学生争做“理性消费智慧蝶”,引导学生以海报形式归纳、总结成为理性、智慧消费者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成为理性、智慧的购物者。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也通过“争蝴蝶章”的形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广告的“秘密招数”有哪些;议一议有哪些可以避免被广告牵着走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因地制宜地在不同场景中学习。本单元在推进的过程中,适逢“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因时制宜地开展表现性评价任务及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这个节日有所了解,知道这个节日和我们消费者息息相关。同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性消费。
4.融入数学学科,感受“新”的学习体验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应用数学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劣构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议题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辨别生活中的虚假广告,课前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身边的虚假广告,识别广告的“秘密招数”,用简单的数学统计,明了虚假广告的数量和常见的广告“秘密招数”。课中第3 小队在分享广告的“秘密招数”时,学生从身边的打折广告入手,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证实了日常生活中,有些商品的满减折扣其实正是利用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并不一定是最划算的购买方式,让消费变得明明白白。
5.引入“新”评价主体,尝试“新”的评课模式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授课班级一位学生的妈妈,分享了孩子在家庭和社区中对于广告的再认识。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她和孩子一起探讨了对于看电视和上网的不同想法,以及广告对理性消费的影响。孩子在收集广告的“秘密招数”以及“如何避免被广告牵着走,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讨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于是她带着孩子们留意起电梯广告、地铁广告、手机广告、商场广告等。在小组探究“如何避免被广告牵着走,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如何分辨广告真假的难题,发现有些广告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实际上是一些虚假的广告,会误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她帮助孩子们一起寻找判断广告真假的方法,例如,通过查看广告的来源、了解广告所宣传商品的真实情况等来避免被广告所忽悠。家长反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探讨和讨论,学到了收集广告的“秘密招数”和如何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通过遇到的难题,他们也学会了寻找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孩子们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在讨论中,孩子们需要不断地交流和讨论,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这些技能和能力不仅仅对于孩子的学习有益,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也会大有裨益。作为家庭观察者,家长们见证了孩子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保证了以三方联动为基础的育人机制系统性优势,真正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1.课前评价:搜集整理,丰富知识储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任务,在课前,教师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请学生对课堂相关内容进行搜集并记录,关注生活中广告的“秘密招数”。
2.课中评价:交流展示,增加互动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增加他们学习的体验感、参与感,多角度阐述问题,分析因果,辩证地解决议题。课中请班级各小队代表展示了他们的课前探究成果。同时以小队展示的形式对他们探究的“秘密招数”进行了分享。
3.课后评价:分享评价,记录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设计了表现性评价任务——“共绘智慧蝶”,争做智慧购物者,理性消费。
4.家长观察,实现家校共育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授课班级的一位学生的妈妈,作为家长观察员从家长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孩子在家庭和社区中对于广告的再认识,见证了孩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保证以三方联动为基础的育人机制系统性优势,真正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
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1.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一时”到“一段”。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课,而应梳理整个单元的内容和结构,从课时备课的意识上升到单元备课的意识,明确各单元对学生素养的发展要求,以此才能制定更具指向性的教学目标。
2.要从“一课”到“一生”。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真正落实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劣构问题意识,关注课堂中对学生形成的推进性发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展开、分析和对话,体现学生不同的价值立场,促进学生的认知领域层次,从认知、理解、应用走向分析、综合、评价。
3.要从“一人”到“一群”。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善于利用数字化教育的核心——数据来分析和调查学情,真正关注到群体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4.坚持家、校、社的三方协同,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调动以三方联动为基础的育人机制系统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