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娴文 上海市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
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被纳入了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新局面,旨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以“多元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明德尚礼,学而有长”为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明确了“习技能、勤劳动、爱生活”的劳动教育总目标,并打造纵向体现“习技能、勤劳动、爱生活”认知维度,横向涵盖“班务、家务、队务、校务、社会服务”的“五务”主题活动体系。
基于学校的劳动育人总目标制定了“五务”劳动活动体系(见图1),纵向贯通劳动素养培育角度,以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育人目标为主导,横向涵盖“班务、家务、队务、校务、社会服务”的“五务”系列劳动活动,包括“牛娃学五务”“牛娃赛技能”“牛娃能当家”三大主题系列活动。
图1 “五务”劳动活动体系
其中,“牛娃学五务”系列活动侧重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家务劳动、班务劳动、队务劳动、校务劳动、社会劳动等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牛娃赛技能”侧重开展相应的劳动比拼、劳动打卡活动以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已有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劳动技能,并形成劳动习惯。“牛娃能当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持续性的自主劳动,懂得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领会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劳动技能,学校根据校内资源,建立了“校本劳动课程+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的“三类”劳动课程体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五务”劳动技能。
1.在课程中学习“五务”劳动技能
学校开设了10 多门“五务”劳动活动课程,课程分长期课程和短期课程两类。
长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是持续一学期的劳动技能学习课程,如劳动技术课程、校园农场、烘焙课、木工课、车模课程、制作植物码书、扎风筝等。
在“校园农场”中,学生们参与“校务”劳动,包括种植、管理和收获。高年级学生按照季节的变化,轮流种植各种蔬菜,学习种植、浇水、施肥和养护的方法。低年级学生则定期参观蔬果园,了解不同的蔬菜以及他们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和生长习性等。
短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了“五务”劳动系列微课,引导学生每周通过午会课和周末等时段学习一项简单的劳动技能。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务”劳动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各学科老师将“五务”劳动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常规课程中。在班会课中,班主任举办了“劳动小能手”讲故事比赛。学生们通过聆听《寒号鸟》《海鸥姑娘》《三只小猪》等故事,轻松而愉快地理解劳动的光荣和重要性。在美术课上,同学们一起准备上课用品,课后轮流整理美术用品、打扫美术教室。体育课上,学生们自主领取上课器具,使用完毕后自行整理,确保物品归位。在数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劳动感受学习的乐趣。
3.在社团活动中嵌入“五务”劳动技能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学校将“五务”劳动活动融入社团活动中。比如,在水培种植社团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跟着王老师学种菜”课程。通过学习蔬菜的播种、发芽、定植等技术,学生们亲手栽种植物,呵护其成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种植技术,还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并学会珍惜劳动果实。而在班级内部,学生们则参与布置植物角,观察养护植物,并记录观察结果,这就是“班务”劳动。
学校依托劳动比拼、节日劳动、劳动打卡为核心的“三大”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有始有终,自觉自愿劳动的好习惯,从而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
1.通过“劳动打卡”培养劳动习惯
学校加强学生少先队队务要求的管理,通过各类队务劳动和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行规礼仪。例如,学校开展“着装礼仪”大评比,包括头发、衣领、扣子、红领巾等的穿戴要求,并制定学校不同校服的着装规范。这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会扣好扣子、打理衣服、正确佩戴红领巾以及清洗红领巾和衣物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劳动能力,增强行规意识,养成精英品质。
“劳动打卡”是一种帮助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通过每日打卡和互相比拼,持续21 天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从2019 学年开始,学校推行了校内争章、寒暑假活动和各类主题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五务”劳动争章打卡活动,还开展了“‘小能牛’学五务”系列活动(见表1)。
打卡内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班务”打卡内容包括:红领巾佩戴规范,放于衣领下方;校服T恤扣子扣齐,下摆置于裤腰内。学生在早晨进校时间段和中午餐后时间段进行打卡,在提升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养成文明的着装礼仪。
学校还制定了“小牛娃成长日历”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每个月,每位学生都有一张“五务”打卡日历表,根据学校制定的“五务”劳动进阶式菜单,从中选择劳动项目,进行每日打卡,通过一个月的持续打卡,培养劳动好习惯。
2.通过“劳动比拼”培养团结合作品质
为了营造温馨班集体,学校各个班级开展了“最美教室”的竞争活动。在教室里建立有趣的“角”,如生物角、植物角、图书角、雨伞角、水杯角等。这些角落又创生了多种“班务”劳动。如班级雨伞角需要每位同学掌握收伞、收纳的技巧,学会有序拿取雨伞的方法等。同时,班级内制定雨伞角管理员轮岗制。这些劳动小岗位的设立体现了学生自我服务和他人服务意识的建立和形成,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维护“美丽班集体”。
学校还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五务劳动我能行 热爱劳动我当家”的劳动技能大比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比赛内容包括穿衣服、叠衣服,叠红领巾、佩戴红领巾,穿鞋带、系鞋带,包书皮以及剥蚕豆等项目。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自理和自立,并懂得感恩。
3.通过“节日劳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校,学校也在不断探索“五务”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深度融合的方式。通过探寻传统节日习俗,将节日活动与家务、班务、校务、队务、社会服务一一对应,形成了节日厨房、节日巧手、美好节日、节日微队会、节日志愿者等项目。学生在参与节日劳动过程中感受古人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家务劳动项目”中,学校创建了“节日厨房”活动。以清明节为例,学生可以与家人一同制作青团,学习艾草汁和豆沙等中华美食古法制作方式。
“班务劳动项目”则是“节日巧手”活动。结合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探访,制作节日小报,分享并交流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等。在清明节期间,一、二年级利用劳动课程进行植物盆栽小制作。三、四年级学生参与风筝课程学习,制作简易风筝,学着放风筝。
家校同心,社会协同,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为学生亲历劳动、实践体验提供平台和资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构建立体网。为此,学校在校内开展主题班会,在家庭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在社区开展职业体验和志愿服务,通过“认知—内化—践行”的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
1.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悟得劳动精神
主题班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除了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感知外,还需通过主题班会树立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通过讲述劳模和工匠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真正的劳模工匠精神。邀请劳模进校园,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劳动中如何获得成就和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认同。学校还开展“寻访劳模”“寻访工匠”的主题班会活动,以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2.通过家务劳动建立勤俭节约劳动精神
“五务”劳动中将家务劳动放在首位,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家务劳动”也是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的劳动活动。学生尽早地学习、参与各类家务劳动也能有助于他们在“班务、校务、队务、社会服务”其他“四务”中的劳动成长。
因此,学校有责任引导家长明确劳动的重要性,通过持续性的家务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等劳动精神。学校制定了“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从中选择一项劳动内容,进行每月“家务”劳动打卡活动,鼓励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引导家长记录下孩子每天的打卡情况并制作“劳育”成长足迹相册,让学生体会劳动中的成长和收获,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3.通过职业体验项目感知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
学校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校园周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围绕劳动育人目标开展校外劳动活动。这包括校外公益、职业体验和小队研学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认识和应用,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劳动意识。
学校架构“我爱美丽颛桥”职业体验活动课程(见表2),将课程分为“传统文化”“美丽社区”“发达交通”“现代企业”“科普科技”“公共安全”六大板块。通过“文化探寻”“科普探究”“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感受劳动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促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充分发挥研学课程在劳动中的育人价值。
表2 “我爱美丽颛桥”职业体验活动体系
4.通过定期志愿服务培育甘于奉献劳动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是“五务”劳动中“社会服务”中的一项活动。全校各班成立了“小榉树”志愿服务队,每学期参与社区“送爱心”活动。同学们提着米、面、油走访小区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为他们献上爱心——一句祝福、一首歌曲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参与爱心义卖活动,自行确立店长、店员,制作店铺小报,布置店铺摆设。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
每年同学们还会以小队活动的形式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活动,河道保护行动,美丽社区、美丽楼道活动等,在“社会服务”劳动中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
通过以上的努力,学校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劳动技能,通过主题活动养成劳动习惯,并在家校社协作中培育劳动精神。这样的“五务”劳动活动体系将为小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劳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