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琳 上海市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场所往往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空间的单一化和局限性导致思政课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减弱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而实践教学是联通思政课内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将习得的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实际的日常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在真实的情境化任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探究与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必备的道德品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行走课堂”模式,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思政课场馆资源,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最新发展成果与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入脑、入耳、入心、入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视学生的“知”与“行”,通过“三步走”策略把思政课内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互结合起来,用“知”依托“行”,在“行”中践行“知”,真正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具有指向性与目标性,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身边的资源进行拓展与整合,例如社区资源、场馆资源、家乡榜样资源、红色场馆学习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引导学生依托丰富的实践资源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学习。
教师通过将这些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了解和领悟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同时,结合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和学习,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应当先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主题教材解析。本单元是以时间轴为主线,以党的红色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精神。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革命先烈们克服困难、用智慧与信念复兴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并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勇担使命的爱国报国之志。围绕“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主题,聚焦“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积极开拓社会红色场馆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将教材知识与红色场馆资源相结合,设计“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单元表现性活动,其中包含了“行知烈士事迹”“我眼中的改革开放”“乐做红色传人”三个表现性评价任务。通过对烈士事迹的学习与知晓、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探索、对祖辈、父辈和自己三代人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做探究调查,发现其中的变化,交流自己的中国梦等;通过讲党的故事、主题演讲、制作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寻访红色场馆、回顾英雄事迹、铭记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承,让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而在小学低年段中,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与教材资源,深入浅出地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社会、热爱祖国。以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社会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社会生活场所与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乡的特色物产、美丽的山水景色、身边人的榜样故事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与喜爱,同时增强学生保护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在这一单元中聚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设计了“魅力家乡”的单元表现性活动,主要包括“我为家乡物产代言”“致敬家乡人”“笑看乡村新风貌”三个主题表现性活动任务。“我为家乡物产代言”主要引导学生走进家乡,通过调查并结合生活经历,了解家乡的物产并记录下制作方式,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致敬家乡人”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等形式了解家乡中的榜样人物,并发现身边榜样人物身上宝贵的品质,增强对家乡的深度热爱,建构自己的成长榜样;“笑看乡村新风貌”这一活动通过画一画、拍一拍等形式了解家乡历时性的变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观,并通过观察,发现家乡的新风貌以及还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产生让家乡更美好的责任意识。而在完成这一单元“魅力家乡”的单元表现性活动中,开拓家乡研学资源,组织学生行走于革新村、召稼楼古镇、顾振烈士纪念馆、亮苗稻米合作社基地等场地,组织学生采访家乡抗日英雄顾振烈士的女儿顾慧娜奶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红军爷爷,引导学生通过行走的方式,走进家乡,走进社会,感受家乡人的优秀,感受家乡的发展与美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断优化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与自身、他人和环境的互动,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情感体验与责任意识;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与情境任务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观察社会、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精选、二整理、三加工”形式,注重在信息技术化背景下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学生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支持。
在教学中,拓展学习方式,利用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模式,除了线下组织参观本土红色场馆外,若学生对场馆学习还意犹未尽,还可以通过云端开启红色场馆的线上参观与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页VR 技术,突破视觉的限制,学生可身临其境般地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等其他场馆;通过微信小程序功能,参观学习中国抗战文物展览;利用钉钉在线视频会议、班级圈等媒介,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云上听故事”活动,帮助学生录制播客,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事迹、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系列故事等。“云上参观”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一台小小的智能设备就能让学生们足不出户访场馆、学红色历史知识、认识革命烈士等。通过教育现代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创建学习共同体,方便师生讨论分享,丰富了学生的成长体验。
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重在“真”,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与活动内容的真实性与指向性,突出问题导向,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在日常生活实践学习中,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如九·一八事变、国家公祭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家乡相关场地等,丰富优化学习方式。学生并不仅仅通过书本知识进行单一学习,而是通过整合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访问调查、社区志愿活动等方式走向社会,在行走中基于问题开展探究学习,联系实际生活,还原教材中的真实问题,在行走中探究家乡物产,在行走中感受田野的稻香,在行走中寻访家乡革命烈士的故事,增进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身边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亲身参与探讨和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逐渐形成合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知行转化,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积极调动学校、社区、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过程性表现、活动的结果以及日常行为品德表现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家、校、社的育人合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在单元主题评价活动中,通过表现性评价标准,教师、家长、社区、同伴之间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过程性学习表现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干预。
针对在表现性活动中出现困难的个体学生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反馈干预:主要从教师反馈干预、家长反馈干预、社区反馈干预以及同伴反馈干预等方面进行。
通过学生的评价数据以及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差异,教师可通过数据、学生作业内容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教育与指导。教师仔细查看该同学的学业报告,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列举出问题细节并与孩子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如没有认真观看微课资源;理解、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对活动任务理解不清、对平台上的微课学习资源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等。
基于学生的个体情况,教师可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如:指导学生再次观看本单元的微课指导视频,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活动再进行详细说明与指导等。教师通过语音留言、视频互动等形式进行针对性评价与指导,以帮助学生更真实有效地完成单元表现性任务活动,同时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满足感与自信心。
对于孩子在表现性任务活动中所出现的困难,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从家庭教育这一层面进行反馈指导;可对孩子完成表现性任务活动时的学习态度进行适时反馈引导与激励等,实时鼓励孩子能调整学习态度,遇到困难不放弃;可以正面引导或者陪伴孩子通过查找资料、实地参观、寻访场馆等方式去完成表现性活动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干预指导。
结合场馆资源的学习,大力开拓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范围,利用实践活动,与社区进行合作,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入社区的反馈干预,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社区可以从实践性、社会性等角度指导学生,以更好地促进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社区方面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到学生需要哪方面的资源支持,以更好地发挥社区的育人力量,真正促进家、校、社三方的协同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成异质小组。在小组共同体学习中,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相互启发、合作分工、互相协作,实现生生之间差异化的指导。学生利用钉钉班级圈平台,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利用音频、画报、文字等形式发布,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从同伴的角度去启发同伴,从而形成生生反馈干预。学生的思想在小组合作共同体的学习中相互碰撞,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正确的行为选择,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教师、家长、社区、同伴四方的合力反馈干预,真正促进学生的行为改进。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为引导学生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我们一直致力探索“行走课堂”的实践路径和方法。通过思政课堂育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育人大课堂的有效结合,挖掘教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场馆资源,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传统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故事,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践行初心使命。
知其善道,行将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