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萌 晏瑞园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一方面,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城乡发展逐渐失衡,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农村人才短缺,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入学数量和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在人才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难问题凸显。实现乡村振兴,要加大力度培养“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推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以及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等,促使大学生有岗就业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改革初期国家重点发展城镇经济,各类优势资源纷纷往城镇聚集,相较而言,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发展速度缓慢,进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根据表1 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乡村人口数量先增后减,自1995 年后逐年下降,城镇化率则表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截至2022 年底,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5%,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接近翻了两番,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与之对应,乡村人口数量减少的事实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大量劳动力由乡村快速向城市转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空心村现象。
表2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统计表
结合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报告最新数据可以得出,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资金、资源、人才和技术,越来越多的资源从农村涌入城市地区,有力促进了城市的蓬勃发展。城市为了保证财政、资源以及技术的优质循环,进一步出台更优惠的引进政策来吸收人才;反观农村,缓慢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物质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务工,劳动力减弱导致农村人才“空心化”严重[1]。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主要靠人,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来主导和开展。但是,我国农村干部群体普遍呈现出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不足以及缺乏现代农业知识等特点。我国超300 万名农村干部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占比不足1%,并且较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文凭。以上现象,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团结凝聚村民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自2000 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选择“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以及“特岗教师”等政策项目去往乡村基层地区就业,此举不仅为农村籍学生拓宽了就业管道,增加了就业岗位,还为农村吸收了大量人才,补充了农村基层工作干部队伍。但受限于相关政策的工作、服务期限较短,基本都在1-3 年,导致吸收的高校人才无法真正投身于乡村基层事业发展,部分人员甚至以此为跳板,任期结束后再借助政策便利流向城市。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往往更多关注经济较为发达但就业竞争环境较为激烈的大中型城市,对于人才稀缺但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则不会过多关注,同时认为经济落差较大的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无法为年轻人的价值实现提供可靠资源[2]。受缚于传统落后观念,缺乏对农村经济发展前景的认知,是阻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现状认识不足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是家庭长辈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尤其农村籍学生考进大学被认为是影响深远的人生大事,完成学业后父辈更希望其留在城市中工作,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并以此作为准则要求毕业生遵守,前往乡村基层就业则很难成为其理想选择[3]。与之对应,大部分毕业生坚信留在城市择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职业前景,不愿意回到条件相对匮乏的家乡发展。二是高校普遍设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对经济欠发达以及更为落后的乡村地区缺少认知,减少了对乡村的关注,淡化了前往乡村的热情。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融入社会的开端,因此毕业后选择在城市中求职也是理所当然。
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中央与地方为了引进资源、资金和技术发展乡村地区,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等,上述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增加了大量的农村工作岗位,吸纳了大量返乡就业创业人才[4]。但是由于新增职业岗位与农村岗位数量不匹配、高校毕业生专业与岗位要求不对口,导致就业岗位结构极不协调,从而阻碍了引进各类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展。此外,当前政策对于保障人才引进存在一定制约,农村岗位的设定更多着眼于当前,缺乏长远眼光,后续岗位的发展、经济收入均无法得到保障,可持续性较差。同时,岗位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与岗位空缺错位,无法确保人才岗位的有效匹配,因此不利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源往往出自高校,高校作为青年才俊的培养基地,是乡村地区获得人才的关键来源和重点区域,因此就业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关键。结合目前就业创业发展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出积极作用。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未能完全具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功能,部分高校仍未有效配备相关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例如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论坛、承办创业大赛等,但是存在经验不足、深度不够的问题。学科教育更注重理论,无法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较大程度脱离了农村社会需求,同时学科专业优势也未能与大学生返乡工作有机结合,导致有意向去往乡村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无法施展能力。此外,许多高校未能与政府、社会达成统一共识,即缺乏一条完整高效的“高校教育以政策为导向,有效利用社会就业创业实践孵化地,将已具备能力的返乡就业创业人才持续稳定向农村输入”的人才供应链[5]。
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返乡就业创业的根本方法是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出不足,弥补短板。以高校作为主导,结合现代大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就业缺乏明确方向性等特点开展各项活动,引领其树立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专业能力、性格特征和优势短板等,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农村农业发展,引进技术培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用“‘三农’+ 互联网”的全新销售模式在家乡搭建发展平台等,彰显自我价值的同时合理缓解自身就业心理压力。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推动和引领。当前乡村青年人才流失严重,“空心化”问题突出,导致农业农村后备人才不足。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制定并落实激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法律保障制度,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可持续就业创业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可以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众创空间等园区孵化器载体的形式为返乡就业、创业者提供充足的就业实践机会。此外,为畅通融资管道,简化融资手续,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确保融资扶持,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高校教育以政策为导向,有效利用社会就业创业实践孵化地,将已具备能力的返乡就业创业人才持续稳定向农村输入”。首先,政府应当帮助高校引进资深创业专家来弥补师资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等短板,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作为相关机构提供创业指导与援助。其次,高校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培养有机融合,开设相关学习课程,建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平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后,带动社会力量,开发建设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提供返乡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对大学生在创业中碰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优势明显,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无疑为乡村输入了大量人才。当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受缚于传统观念,缺乏农村发展认知,并且面临农村岗位结构不协调导致就业创业人才与岗位空缺错位的问题,此外,返乡就业创业实现路径缺乏高校教育和社会引导。基于此,应该从学生、高校、政府等多维度共同施策推进,以此突破大学生就业返乡困境。首先,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就业创业观念,注重自身能力培养提升;其次,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构建农村创业环境;此外,高校完善教育体系,建立人才供应链。只有多维度促进就业创业,才能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