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统一:多举措助力高校思政

2023-12-02 10:57王福帅雍春梅
公关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逻辑思政理论

文/王福帅 雍春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高校思政课作为宣传和强化党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的主渠道。将党的最新理论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头脑,切实做到入脑入心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更好的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最新成果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国家教材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明晰“为什么”“做什么”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是系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在“实”,应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该课程质的规定性,解决好明晰“为什么”“做什么”的根本问题。

(一)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学”的问题

开展高校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必须回答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学”的问题。要清醒地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任何一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既有课程自身的要求,又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规范;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开设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时间引导相结合,不仅要讲知识、讲思想、讲政治,更要讲学术理性和实践应用,普遍关注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存在的困惑,需要回答当前和今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式问题,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政课都对这一系列困惑作出深刻阐释。此外,最新的高校思政课程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具体教学内容,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脉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首先,从课程内容上看,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针对中国问题、世界问题、国情变化、时代变化而实时更新、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开展学习,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实际,明白党的付出以及今天取得成绩的来之不易,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从课程教学上看,新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国家治理方方面面,体系庞大,因此,有必要在领会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做到学深悟透,进而更好指导实践。第三,从课程育人上看,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深化对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要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这一思想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领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怎样去“教”以及怎样去“学”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学习,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教学要坚持内容为王,以新思想突出的理论特征和整体特征为着力点,进一步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强化育人作用。党的最新成果通过是理论、实践、历史、价值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理论的生成逻辑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形态而展开的,符合客观现实要求;从理论的发展目的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进路的积极创造。从发展格局来看,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谐的高瞻远瞩。从理论创新逻辑看,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体现了历时性的动态发展和共时性的规范体系双重创新逻辑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坚定的开放精神和高度的人民性相统一,构筑了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统一的实践方法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体系架构,彰显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从宏观层面看,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整体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基本态度、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基本方法、主要贡献等。从内容体系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强军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外交、法治、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脱贫攻坚、民族宗教、党校工作、教育等,每一个内容都包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思考“以书面标准教”、“如何教”、“如何学”等,进而做到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二、明确目标定位:精准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准确理解”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立足问题导向,精准设置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标准,做到讲课内容系统、语言得当,凸显理论独特魅力,“情”与“理”结合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一)内容系统,彰显理论的独特魅力

相比中小学,大学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注重理论的深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通过多形式提升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化其世界观,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态度、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武器,强化理论育人的作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其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重点引导大学生系统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引导他们融会贯通,满足大学生们对新理论的期望,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理论的运用能力,把掌握的理论转化为“思想武器”,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二)逻辑清晰,展现思想的整体逻辑

要把党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逻辑整体,构建课程整体教学框架,既要从宏观上阐释其统一性,又要具体阐释每一个细节和要点,从而使课程形成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结构严密的教学设计,不仅明确其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确这是为什么、怎么做等等。引导大学生准确领会新思想中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方面成就”等核心内容,结合“五史”深刻领会其价值和内涵,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进展、实际要求、实践方法和未来方向。与此同时,立足新时代,大学生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形成实践自觉,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要讲清楚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即用理性、客观理论的力量给学生讲清楚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形成理论理性。要正确解释这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历史逻辑,必须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以“五史”知识和逻辑认识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大学生对一系列新变化、新成就的实践认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实践进展、实践要求、实践方法以及新时代的未来方向,不断回答“我应该做什么”,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情”“理”结合,实现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

情”与“理”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基本,也是提升思政课课程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思政课课程的“理”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内在的“质”,包括框架的合理性、育人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政课课程的“情”不仅包括基于血缘、家庭而建立起来的情,还应包括在思政课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课程亲和力、贴切感的提升,需要化“理”为“情”,用“情”支撑“情”,以“情”促“理”,进而实现“情”“理”结合,实现理论理性与情感理性的统一。

三、优化效果导向:扎实推进课程实施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提高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效果,关键在“做”。要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把方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效支持既定教学标准的实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领航作用

在充分认识课程特殊性的基础上,加强前沿课程设计,从教学研究、资源打造、多学科共建等层面构建好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的主体作用。要深入讲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需要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本身开展研究,更需要对课程、教材和学生学情开展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最新成果是一本“动态”的教科书,这就需要在教学实际中动态的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创新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知识和新内容。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内容资源、方法资源、评价资源等。推动资源共享,实施思政课相关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多学科联合课程开发,积极营造全校共同负责课程开发的局面。

(二)做好专题设计,打磨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现实关联性

课程设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课程的实际落实,有赖于教师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本身的内容来看,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十分庞大且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采用专题式教学,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了解其理论完整性、内在逻辑、基本精髓、理论特征和意义。具体的教学安排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思政课程相关教学题目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微调应进一步按照教育部关于本课程设计的内容逻辑和教学逻辑,结合各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逻辑框架和具体问题。一是专题的逻辑结构要体现完整性,即一方面要做到内容覆盖全,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把要点讲清楚。二是教学设计要涵盖思想的主题、主线、主要内容,还应协调好与其他各关联部分的联系,做好课堂组织,构建逻辑关联的“链条”,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专题的精炼和更新,使学生真正能学懂、明白,做到融会贯通。

(三)转变教学范式,同步提升师生双向“获得感”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支持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学习、思考学习、享受学习,最终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学”进而构建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自觉。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点,利用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反思课程的整体结构。结合每个主题的具体内容并总结课程的内在规律,支持认同课程、参与课程、理解课程、进而掌握课程的教学实践。要加强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应该是教师“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成”,进而增强师生双方的相互获得感。这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通过设计专题讨论题、提供经典阅读分享、提供动手研究和演示等,让学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要求师生通过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多样化困惑与有限教学关注点不平衡的问题,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师生有效沟通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逻辑思政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