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为基础,深入剖析老子核心思想的启示。通过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道可道,非常道”“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为其赋予了中国独特的智慧。本文旨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与老子思想的共通之处,探讨老子核心思想给予的启示。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04-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相结合,逐步形成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符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创新,深入五千年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一、老子的核心思想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多变,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此时期正处于封建制被地方诸侯割据、以宗法制为主导、无数思想层出不穷的时期,许多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了深厚基础。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称李聃,其思想主要汇集于《道德经》一书,这部著作成了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且传播于民间,演变出大量熟知的俗语或成语,如“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等,对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其主张顺应自然、谦逊宽容、无为而治,反对绝对化、功利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后世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无限的、抽象的根源和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法则。老子曾说:“道者万物之奥。”[4]他从世界万物中抽离出一种不可名状、只能意会的世界本源——“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道”不仅创造了宇宙,也维系着宇宙的运营,是贯穿一切事物的法则。“道”是自然法则的体现,它强调顺应自然,不与自然对抗,因为自然是“道”的表现之一,与道合一,意味着与宇宙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谦卑。总之,老子的“道”是一个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根源和法则,是自然和谐的源泉,也是个人和社会和谐的指南。
(二)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体现了他对于人生、领导、社会治理和自然法则的独特理解。在政治治理方面,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是那些人民不会感到他们存在的领导者,他主张“为无为”,即统治者应该保持低调,不过多干预事务,反对强权政治,主张以柔克刚,以一种不费力且不强制的无为方式让社会、让百姓自然发展。老子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以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4]的辩证思维,在老子看来,“有为”与“无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总而言之,虽然老子主张“无为”,但自然无为并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以柔和、自然、无私的态度对待事物和处理事务,是自然流露的不逆自然、不过分干涉、不强求的和谐治理状态,自然无为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有为”过渡到“无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哲学强调相对观念,他认为事物是相对的、互补的。他提出了“对立统一”和“相对互补”的思想,强调事物间的相对性。他反对绝对化、二元对立,强调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是老子辩证思想的集中体现,当一件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要往对立面发展,引发相反的现象或趋势,当遇到这种情况,老子推荐采取以弱胜强、巧妙变通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趋于和谐。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变幻莫测、事物发展的无常性和对立统一的哲理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句子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仅强调了福祸之间的相对性,还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相互联系性。
二、老子核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发展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合中国具体实际,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通过探析“道”“为无为”以及“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涵,再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背景,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结合起来,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古代智慧,推动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蹄疾步稳的接续发展。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道”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道”被理解为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的认识也在不断演进。古代社会对“道”的理解与现在可能有所不同,这种变化与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斗争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道”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总结。老子的“道”强调自然法则、无为而治,强调人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这可以理解为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结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特点。进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老子的“道”中隐含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这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的观点相契合。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结构、矛盾和发展方向。老子的“道”也可以被理解为古代智者对这种规律的感悟和总结,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老子的“道”也具有历史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这与老子关于“道”的历史性相呼应。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应该顺应并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现更好的社会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无产阶级专政与“为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4]指的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相契合。无产阶级专政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老子的“为无为”思想也是以人为本,提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3],即心怀人民,不过分干预,关注民生,符合人民意愿,充分發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老子的“为无为”理念强调柔性领导和智慧管理,通过不过度干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无产阶级专政并非强制,而是集全党智慧的领导和社会管理,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样,“为无为”也主张顺应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不强制、不刻意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这一社会治理方式与“为无为”所倡导的非强制、不刻意干预的态度相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追求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不仅满足要当前需求,还要考虑后代子孙的利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
(三)社会变革与“反者道之动”的结合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有共通之处,共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与复杂性。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状态,是在不停地运动,当事物发展到极端会产生相反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指出世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变革常常是对社会某种状态的反动,推动事物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社会是复杂运动着的,不是简单地线性推进或静态存在。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适应的、合理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显现出种种问题。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告诉我们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当制度或者社会形态走向极端时,就会催生相反的力量,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社会变革往往伴随着矛盾和冲突,社会变革需要有目的、有原则、有步骤地进行,不能盲目冲动,社会矛盾的对立双方或多方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与解决,以柔和、理性的方式应对变革,避免冲动和极端,从而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序地进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暗示变革过程中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整体平衡,避免过度扭曲社会结构。这样的可持续变革有助于社会长期稳定与繁荣,同时极端会产生相反的力量,因此需要审慎处理社会内部矛盾,以有序和平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避免极端和冲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老子核心思想的启示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共分为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它以“道”为核心概念,论述了“道”的特性、作用及其与万物的关系,又以“德”为中心概念,论述了人生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道德经》以精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被誉为“万经之王”。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中国之所以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完善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包含理论创新与实践丰富明暗两条主线,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导向,既是契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需求的历史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作出的主动选择。
首先,老子的自然无为和辩证法思想启示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心态。因此需要转变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人应该效仿自然界的原则,以和谐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探索和发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老子的德行思想启示个人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影响,很多人忽视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提高,追求功利、浮躁和虚荣。老子的德行思想提倡人们要以德行为基础来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不受世俗偏见和功利心态的干扰,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同时,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在与社会和他人发生相互作用时,要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来处世和生活,以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
总之,老子的思想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既包括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个人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遵循老子的思想来进行社会实践和个人行为,不断探索和发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发展。
四、结语
在深入研究和结合这两大思想流派后,笔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中国发展的多层面特征,运用传统智慧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使之与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相契合。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深度挖掘和运用老子核心思想,不仅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方向,指引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迈向更加成熟、科学的阶段,更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汤漳平.老子[M].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7.
[3]张尚仁.道德经解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4]邓立光.老子新诠:无为之治及其形上理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陈培永,李茹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新时代传承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05):73-77.
[8]董学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6):13-25+154.
[9]斯洪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13(07):75-77.
[10]新华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01)[2021-12-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leaders/2021-07/15/c_1127658385.htm.
作者简介:
董玲(1998.1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