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探讨了张爱玲独特的爱情观。文章首先介绍了《倾城之恋》的故事主题,结合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分析了作品中所呈现的爱情特征,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温暖和不同算计隐藏其下的卑微爱情。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张爱玲通过这部作品所折射出的爱情观:她认为爱情是现实而悲凉的,会受环境和阶级影响;爱情也往往被女性视为达成婚姻的手段;真正的平等纯粹之爱是稀有的。这些观点体现了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倾城之恋》以1940年代香港沦陷为背景,通过一段因时代环境终结的爱情折射出张爱玲的爱情观,是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爱情观;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28-04
一、引言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其中《倾城之恋》是她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两个人在结婚与否的较量中,如何在乱世中寻找自我和彼此的过程。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表现出的爱情观,分析她对于爱情、婚姻和人性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她对于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就爱情描写来看,白流苏出身旧式大户人家,初嫁是基于经济考量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在婚后遭到丈夫的毒打欺凌,以致离婚。这显示旧式婚姻缺乏爱情基础,仅是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白流苏返家后,家产被兄嫂侵吞一空,失去经济保障。这时遇到范柳原,她决定孤注一掷,再次通过青春美色赌一把,重走婚姻之路,目的就是为获取范柳原的财富,获得经济安全。可见,这份名为“倾城之恋”的感情,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是利益交换。
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情场角力。她经历了经济压抑和情感屈辱,终获情妇之位。一场动荡的战争最后成就了他们的婚姻,可谓圆满收场。但是白流苏内心仍有怅惘。因为即便被命名为“倾城之恋”,这场婚姻毫无爱情基础。在张爱玲眼中,爱情不过是女性获取经济安全的手段,一种对男性经济力的依附。世俗的婚姻关系中很难谈得上真正的爱情。
张爱玲在小说中描写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生活,展现了他们在婚姻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境。白流苏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婚姻安排的女性,她没有真正爱过范柳原,也没有得到范柳原的尊重和关怀。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獨和压抑,她只能通过打扮自己和参加社交活动来寻求一些安慰和满足。而范柳原是一个自私地维护婚姻利益的男性,他不理解白流苏的心理和情感,也不尊重白流苏的个性和选择。他在婚姻中表现出强势和霸道,他只想控制白流苏,而不想与她沟通和协调。张爱玲通过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婚姻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男性的霸权意识,她对于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以权力关系为核心、以形式规范为约束的婚姻形式,表达了深刻的反思和挑战。
张爱玲在小说中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价值,她认为爱情是一种超越物质和形式的精神上的契合和交流,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上的相知和相惜,是一种超越生死和命运的情感上的忠诚和牺牲。她通过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婚姻,表达了她对于虚假、冷漠、平淡、悲哀的婚姻的批判和讽刺。她认为爱情是人生中最宝贵和最难得的东西,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升华和完善,是人类道德上的一种考验和锻炼。她也认为爱情是人生中最艰难和最危险的东西,是人类命运上的一种挑战和抉择,是人类生存上的一种风险和代价。她对于爱情的探索和表达,体现了她对于人性、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洞察和综合分析,也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他人、世界等多层面关系的复杂感受和独特见解。
二、《倾城之恋》的故事主题及爱情分析
(一)《倾城之恋》故事主题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乱时期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例如爱情、婚姻、人性、社会、历史等。
1.爱情
这部小说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爱情与婚姻、个性、命运的关系。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相遇和相爱,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情,而是一种复杂的博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自尊和倔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和困惑。他们的爱情并不美好,也不幸福,但却是真实的。他们在乱世中寻找彼此,在危机中依赖彼此,在挑战中成全彼此。他们的爱情只有在乱世时才昙花一现,是一种超越物质和形式的精神上的契合和交流,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上的相知和相惜,是一种超越生死和命运的情感上的忠诚和牺牲。张爱玲对于这种真挚、纯粹、美好、悲壮的爱情,表达了深刻的探索和赞美。
2.婚姻
这部小说也反思了婚姻制度对于女性命运的影响,以及婚姻与爱情、社会、道德的冲突。白流苏作为一个传统大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第一次嫁给一个虐待她的丈夫,她勇敢地提出离婚,结束了这段不愉快的关系。她第二次嫁给范柳原,也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意,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要给家人一个交代。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和压抑,她只能通过打扮自己和参加社交活动来寻求一些安慰和满足。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婚姻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男性的霸权意识,她对于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以权力关系为核心、以形式规范为约束的婚姻形式,表达了深刻的反思和挑战。
3.人性
这部小说描写了人性在战争环境下的变化和抉择,以及人性与个性、社会、历史的关联。白流苏和范柳原都是个人主义者,在和平时期,他们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他们都不愿意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和规范。但是在战争爆发后,他们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他们意识到在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他们自己,以及彼此。他们开始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对方,他们开始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对方,他们开始真正地沟通和协调对方。他们的人性在战争中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他们的个性在爱情中得到了考验和锻炼。张爱玲通过这两个人性的变化,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生存和挣扎,他们既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有着对残酷现实的抗争和反抗,他们既有着对自我的坚持和尊重,又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他们是张爱玲笔下最具有魅力和代表性的人物。
(二)《倾城之恋》中的爱情分析
1.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温暖
对于白流苏而言,她在果断抛弃第一段饱受虐待的婚姻后回到白家,她的生活境遇又陷入了另一番难堪境遇——经济困苦问题。她的哥嫂已经在她出嫁期间将家庭原有的金钱挥霍一空,自然不会欢迎这个突然回家的妹妹,于是在琐碎的生活里多番挤对她,试图将她赶出白家。而当白流苏的前夫离世后,他们甚至怂恿她领养前夫的侄儿为儿子,并为前夫守灵以便瓜分前夫遗产。但白流苏并不愿意再面对前夫家人,所以坚决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哥嫂为此对她百般逼迫,逼得她不得不向母亲求助,但母亲明知她处境艰难,却依然冷漠地拒绝帮助她,她在白家孤立无援。而范柳原虽然家庭富裕,但他的母亲是有名的交际花,也并不是他父亲的合法妻子,所以他是一个私生子,也正是因此,他们母子一直滞留在英国,无法回国,而在他父亲离世后,他也“孤身一人”留在英国,吃过很多苦,之后才继承了父亲的部分遗产,改变了自身处境,但这让范家的所有族人一直很敌视他。
这两人虽然境遇不同,但都饱受亲人鄙弃和冷眼,他们的心都格外孤独,他们的灵魂都无所归属,内心荒凉,充满孤独感。正是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心灵上的相通才使得他们有相爱的基础。
2.不同欲求隐匿下的卑微爱情
不同欲求隐匿下的卑微爱情是指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欲望,却又隐瞒着对方,导致他们的爱情变得卑微和虚伪。这一段是小说中最具有张爱玲风格的部分,也是两人爱情的高潮和低谷。
白流苏去香港的目的是想嫁给范柳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把婚姻看作是一种交易或卖淫,只要能得到安稳和富足,她不在乎感情。她对范柳原没有真正的爱意,只有利用和算计。她想用自己的美貌和身体换取范柳原的承诺和结婚证书。范柳原请白流苏去香港的目的是想玩弄白流苏,让她做他的情妇。他把爱情看作是一种游戏或挑战,只要能得到刺激和快感,他不在乎责任。他对白流苏没有真正的尊重,只有欣赏和征服。他想用自己的金钱和地位换取白流苏的屈服和陪伴。他们之间没有真诚和信任,只有欺骗和隐瞒。他们用各种手段来试探和考验对方,互相较量和斗争。他们用俏皮话和冷嘲热讽来掩饰自己的心意,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他们用假装夫妻的方式来误导外人,也误导了自己。
三、《倾城之恋》中体现出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现实而悲凉的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相遇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基于各自的目的和欲望。白流苏想要借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家庭和社会的压迫;范柳原想要玩弄白流苏,满足自己的虚荣和刺激。但是当战争打破了他们原本的生活,他们失去了一切,只剩下彼此时,他们才发现了对方的真实和可贵。他们开始关心对方的安危,体贴对方的感受,分享对方的快乐和痛苦。他们不再用俏皮话和冷嘲热讽来掩饰自己的心意,而是用真诚和温柔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们不再追求物质和名利,而是珍惜眼前和未来。他们不再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和一个自私的女人,而是一对平凡而幸福的夫妻。
但纵观全文,《倾城之恋》的爱情底色依然是现实而悲凉的。白流苏是在处境艰难时遇见范柳原,她似乎看到希望,便孤注一掷,想依靠他的经济实力获得安全感。此后,他们展开算计的爱情游戏。因经济地位悬殊,白流苏仍屈辱地成为范柳原的情妇,而非心仪的妻子。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场动荡让他们抱团取暖,也让他们成功步入婚姻,但结局虽完满,白流苏却依旧不安,因为她始终处于婚姻的被动位置,她没有经济支撑。因为张爱玲认为,经济是女性追求爱情的最原始动机。在尘世中,真爱本就难找。冠以“倾城之恋”之名的这段感情,也充满了算计,不够纯粹。
(二)爱情是求得婚姻的手段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往往是现实主义的。她的小说中,爱情通常是女性谋求婚姻的手段,是女性求生存的工具。从本质上看,爱情对女性而言是对男性的依附。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因经济压力,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为赌注,百般经营和拉扯,千方百计要嫁给范柳原。在这个过程中,她时刻提心吊胆,小心伺候对方,不能露出破绽。这种现实的焦虑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悲凉。张爱玲用这种现实主义的笔法,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爱情的悲哀与无奈。她笔下的爱情现实而悲凉,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范柳原得益于经济优势,所以能够在白流苏面前从容放纵。白流苏面对他的高高在上只能小心谄媚,这已非真正的爱情。白流苏视经济地位为重中之重。她渴求婚姻是因丧失经济来源后迫切需要安全感。起先她谨慎小心,不与范柳原发生关系,因为不愿成为他的情妇。虽明知会受他人嘲笑,她还是回到家中,后与家庭决裂。白流苏这种现实考量大于爱情的心理,说明她内心真正在乎的是经济安全,而非真心相爱。她通过婚姻获得经济依靠的心理,使这份名为“倾城之恋”的感情变质为利益交换的算计。白流苏失去经济依靠后,仍不愿出去工作,因为那与她作为大家闺秀和淑女的身份不符。在她看来,淑女不能外出工作,那会有失体面。无奈之下,她再次来到香港,这次选择妥协。但她还是想方设法获取范柳原的心,为的仍是维持经济地位。白流苏的所作所为出于现实考量,其目的在保住经济安全,而非出自真爱。小说终成喜剧,但这份冠以“倾城之恋”之名的感情,已因太多算计和利益衡量而变质。
从本质看,白流苏的改嫁依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她的两次婚姻并没有多大差别,都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经济至上。她通过婚姻获得想要的钱财,但也成为经济的奴隶,心理扭曲。这种现实的爱情和婚姻,令人心酸。张爱玲说,女人长期用身体取悦男人,所得的往往是悲剧。这句话尽管尖锐,却点出了事实。她笔下的这种现实爱情观,值得深思。
(三)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如果男女地位不平等,就很难产生幸福的爱情。范柳原喜欢白流苏,并非由于她的美貌。虽然范柳原在某种程度上是“新人”,但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审美根除不掉。他看中白流苏东方女子特有的温顺,他希望白流苏跟传统女性一样对他顺从而体贴,尽管他一直说要让白流苏从精神上理解他,但这终究是难以企及的奢求。因为白流苏的温顺、顺从已经深深内化,而不是出自平等的真爱。白流苏本有机会获得理想中的爱情,但这段感情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她对范柳原的爱,而是范柳原对她的爱。白流苏只关心范柳原是否想娶她,而对他的人品和内心世界毫不在意。结果,白流苏只能为经济利益而捉摸范柳原的想法。香港淪陷促成一段婚姻,却也毁掉了一段本可能的真爱。
四、结论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以1940年代香港沦陷时期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为蓝本,折射出她独特的爱情观。她认为爱情是现实而悲凉的,会受环境和阶级影响,也往往被女性视为达成婚姻的手段。真正的平等纯粹之爱是稀有的。这些观点均通过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得到体现。他们在困境中得到慰藉,但目标分歧终断了这段感情。白流苏的真心被算计所掺杂,范柳原的怜悯中也隐含优越感。种种迹象昭示着这份卑微的爱情难以长久。《倾城之恋》以香港沦陷为背景,通过一段因时代环境终结的感情,折射出张爱玲对爱情的现实态度和对人性的洞察,成为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乐.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55-57.
[2]吉保才才.都市里的民间世界——从《倾城之恋》中“爱”说起[J].幸福生活指南,2020(16):133.
[3]包自立.爱情是饮鸩止渴的决心——由《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看张爱玲的爱情观[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5):1.
[4]吴玉苗.从小说和电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观[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4):3.
[5]刘成宝.论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5):32-33.
[6]史艳萍,时曙晖.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观[J].名作欣赏,2021(05):77-80.
[7]周春雷.探究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文学思想[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2):2.
作者简介:
闫志强(2001.5-),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