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充分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艺术化审美、活动化情境、信息化技术等方式,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情境化改造;通过开展让事实“说话”、让形象“说话”、让故事“说话”等系列活动,实现儿童立场的情境化实施;通过选择性走入实境、拟真化创设课堂,实现教学方法的情境化设计。本土化、儿童化、情境化,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关键词】情境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3-0070-03
【作者简介】黄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德育处副主任,南通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充分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发掘情境教育的丰富“宝藏”,不断改造、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循美设境,以境生情,融情入境,用情感化育精神的力量,绘就鲜红的精神底色。
一、区域教育资源的情境化改造
通师二附所处的苏中地区是一片涌动可歌可泣的党史红潮的革命热土。优秀的江海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江海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发挥区域教育资源的价值,就要让它们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的红色学习内容。
1.艺术化审美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师二附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手段对党史资料进行再加工、再处理,让党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争先阅读的红色绘本、精彩纷呈的快板表演……党史资料变得可感、可触,富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党史,兴致盎然地投入其中,俨然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泰州、南通、扬州等地的著名战役,是全民内战爆发后,解放军战士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粟裕司令领导的军队连续进行了7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大获全胜。学校将振奋人心的七战七捷故事进行适当的文学改编,增强其故事的生动性,编进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读本。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灵感,班主任引导学生将故事进行审美“变形”再创造,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等,让红色故事焕发童真童趣,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2.活动化情境
学校以学科联动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创设革命场景,让学生亲临革命现场,在有趣的游艺活动和激烈的运动比拼中感受革命的艰辛,学习英雄的品质,发扬革命的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童心向党 昂扬向前”的红色运动会。学校的大操场呈现了一幕幕党史学习教育场景。跳长绳、接力赛、匍匐跑……一个个熟悉的运动项目化名为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平常的运动比赛,此时彰显出特别重要的意义。学生肩负着责任与使命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他们似乎走进革命岁月,体验战争的艰辛,在内心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3.信息化技术
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形式较为平面化,学校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实景、实情,形成立体的“教育场”,让学生在这个“场”中接受印象深刻的红色教育。在“花儿向阳开 童心永向党”活动中,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定期展播“红领巾学党史”视频,利用“红领巾”电视台、电子大屏幕播放新闻联播大型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线上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让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更加鲜活灵动、充满童趣。红色文化之魂历久弥新,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二、儿童立场的情境化实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认识水平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往往借助于感性认知来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儿童立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能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汲取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1.让事实“说话”
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揭示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实真相。所以,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掘事情背后的深意,往往更能打动人,更有震撼力。
清明时节,学校开展“走进清明,缅怀先烈”活动,精心编印主题读本,开发系列主题课程,带领学生阅读故事,了解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聆听纪念“三·一八”惨案的主题讲座,寻访离休解放军老战士陈岳爷爷,听他讲当年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感受,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更加有效。清明节的寻访活动,抑或聆听讲座,都是遵循“让事实‘说话”的原则,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增强对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感性认识,增进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之情。
2.讓形象“说话”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借助于生动的形象进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书中的英雄形象;通过采访活动,感受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是可亲可敬、可触可感的教育力量。
颜怡是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现已88岁高龄,一直热心少年儿童事业。她应邀来到学校,为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情境党课。身戴勋章的颜奶奶虽然行动不便,但讲起当年的故事时,仍然激情澎湃。她给大家讲《难忘灰菜》《阿爸》的故事,介绍志愿军战士不畏艰苦、顽强作战的故事。讲到动情时,颜奶奶总是情绪激动,声音颤抖,眼睛里闪着泪光。学生也被感染了,仿佛也来到了那热血沸腾的战场,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变得真实可感。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颜奶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让故事“说话”
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会让学生自觉地调动所有的思维与情感,沉浸其中,产生一种美妙的心理体验。
“红色故事会”活动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草原英雄小姐妹》《小英雄雨来》《潘冬子运盐》的故事。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将难忘的历史与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建立联系,讲者动情,听者动容。坚毅的目光,透露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肃的表情,激荡着他们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故事就是这样不着痕迹地在学生的心田镀上了绚烂的红色,启迪他们做一个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人。
三、教学方法的情境化设计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德育主张,通过优化儿童的成长空间,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让道德教育成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以学生可感、可触的方式,变以往“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为“你问我答”的积极探究模式,缩短了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间的距离。在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遵循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理论关于情境创设的要求,用情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1.选择性走入实境
不是所有的生活实境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情境,必须选择美的、方便的、可操作的实境,真正为教学所用。从学校出发不到10分钟的路程有一片古建筑群落,它有一个古朴的名字——寺街。寺街仍保留着历史的原貌,这里还生活着革命烈士的亲属、后代,是一处彰显革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境,为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走进了石桥头巷11号——革命烈士钱素凡的家。钱素凡烈士的遗孀孙奶奶在世时,笔者曾多次带着学生慕名拜访。孙奶奶回忆着南通“三·一八”惨案,将学生带进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钱素凡站在三尺讲台,将爱国主义思想、进步的人生观和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教授科学知识,传播革命火种,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游行示威活动中,钱素凡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前列,一边设法营救战友,一边安排学生离城,自己却视死如归,最终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在孙奶奶的动情讲述中,钱素凡烈士的形象越发丰满、高大起来。
这样的选择性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情境化教育场域,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受到心灵的濡染。学生在强烈的情绪感染中,知行合一,行而致知,促进了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2.拟真化创设课堂
课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学校将各学科联动,整合教材中与党史有关的内容,开展课堂红色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使得爱党、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红色教育素材,特别是五年级下册教材更是进行了党史系列编排。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教育的文章也比比皆是,有《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战争时期的故事,也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邓小平爷爷植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的故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那段历史。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视频,辅以深情的语言描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拟真化的长征情境。当讲到老班长临终前仍要把鱼汤留给战士们时,教师播放了一段悲凉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一幅课本中的插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再一次身临其境,仿佛也站在了老班长身边,他们好像亲眼看到:老班长躺在草地上,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战士们扑在老班长身上,不住地抽噎;那枚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红色精神渐渐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脉。
英国近代伦理学家、哲学家休谟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拟真化的课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心灵滋养、心智成长。学生在快乐、满足的情绪体验中,收获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人格塑造能力,促使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不断生成和优化。
责任编辑:汤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