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的针织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实践

2023-12-01 12:26黄美林谢娟张艳明文珊刘鹏碧
大学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研究

黄美林 谢娟 张艳明 文珊 刘鹏碧

[摘 要]大学教育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文章提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对针织学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针对课程目标设置对应的知识点、能力与素质要求,使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始终服务于课程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OBE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着重专业知识传授、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织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针织学;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研究;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5-0062-06

引言

大学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亦即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与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管理与评估制度。国内外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式[1-3](包括产学研、产教融合、官产学研、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4]、“3+1”培养模式[5-6]、创新实验班(精英、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7-9]等。五邑大学提出基于“综合实验班”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10-13],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原则,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4-15]。更有学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视野”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育人模式[16],以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等素质的综合人才。概括而言,无论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都需要在“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下学习成长。如图1所示,学校需要结合社会需求,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最终通过教学培养和管理过程实现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相关的培养目标,最终输出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设计与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的教学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17]。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广视野、重实践”的课程体系[18],“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针织学课程是纺织工程本科专业中“纺、织、染”知识体系中的织造内容之一,是专业平台课、必修课。有关学者已提出应对针织学课程进行改革,但均未提及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问题[19-22]。针织技术日新月异,其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无论是生产工艺、设备参数还是织物的相关性能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因而针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另外,本课程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动画、视频、录像、课件(PPT)、习题集等,由于学习内容与这些教学资源之间缺乏清晰系统的联系,教师需不断来回切换这些教学资源,不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对针织学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优化与设计,建立了条理清晰、承上启下的更方便于教与学的内容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和持续改进,针织学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良好支撑,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目标解构、知识点分解与教学内容优化

(一)解构课程目标,对应“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课程目标承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任务、支撑毕业要求,教学内容要服务于课程目標。针织学课程有三个课程目标,目标1基于对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相关针织生产工艺和设备、针织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编织原理等;目标2要求学生具有与知识模块对应的针织物设计、分析与上机织造的能力;目标3要求学生养成尊重环境、考虑技术本身对社会影响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对应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提出概括性的要求,如图2所示。

(二)分解知识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三个课程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进一步基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点—学习资源”对等关系,选择与分解课程的教学任务(知识点)。把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学习模块化、模块内容案例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最终形成由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PPT)、动画、视频、录像、习题集、实验及仿真等教学资源组成的教学资料体系。简言之,首先将所有知识点整理出来,按“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将这些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分配;然后精简优化知识点,更新教学内容,如选用最新的生产设备相关知识、生产测试方法和标准等。

以纬编针织物分类为例,其主要分为基本组织、变化组织与花色组织3大类(见图3)。对应课程目标1的知识要求,学生需了解和掌握这些分类及细分的组织结构名称及其基本特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以这个分类进行知识点分解,以具体一个组织为一个知识点,下面有相应的课件(PPT)和教学资源(动画、视频、录像、习题集)等。接着,对以上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能力对接,能力要求是会画以上纬编组织的意匠图、编织图、上机工艺图(排针、排三角、排色纱),能根据给出的织物线圈图识别出具体的针织物组织名称, 初步具备分析针织物和工艺参数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汇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纬编针织物组织的结构及特性,除以上基本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拓展认识更详细的花色组织可能细分的组织结构及形成的花色效应。这部分内容衔接后续的针织物组织与结构课程,其中会更详细地探讨各种组织结构的特性,以及利用这些组织结构设计各种功能,如吸湿排汗、凉感、保暖防寒、阻燃等与织物组织结构紧密相关的功能。因篇幅关系,这些有关更详细功能的知识点内容不再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

(一)教学设计与课堂思政

教学设计安排以第一次课为例。首先介绍针织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性质、课时与学分、每周课时安排、大纲与学习指南、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参考书等;其次明确课程思政要求,介绍授课方法,指出采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方法;最后讲授开始学习内容。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针织学课程第一次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内容与教学安排如图4所示。

针织学课程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有针织与针织物、纬编与经编、针织物主要参数与性能指标。“针织”概念是一个必须详细讲解的例子,其定义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为针织物的一门工艺技术。如图5所示,此概念包含以下五层意思:第一,针织是一门生产工艺技术,其生产工具是织针;第二,针织的直接原料是纱线,不是纤维;第三,针织织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织针把纱线弯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为针织物,这是针织成圈过程,有别于机织和非织造;第四,线圈是基本结构单元;第五,最终产品是针织物。理解这一概念,就基本理解了针织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授课过程融入思政元素,结合事例、案例、故事等人、物、事进行课堂思政教学(见图6)。第一,结合针织的起源和国内外行业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科学技术与工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通过比较中西方针织技术的发展与差异,以历史与科学发展观来阐明科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结合针织技术与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四,以针织造布口罩为例,说明针织的服装功能和医疗卫生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专业自信,培养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教学实践与研究

在针织学课程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上,以“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为基础,需处理好各种教与学的关系(图7)。第一,理顺“内容体系—模块化—教学单元—知识点”的关系、“教—学—做”(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的关系、“讲授—自学—讨论(研讨)”和“课堂—课外”的关系;第二,明确哪些内容在课内学习、哪些内容在课外学习和哪些知识在实践(实训、实验和实习等)中获得。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第一,需要处理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关系,对每一个教学单元设计若干个具体工作任务或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第二,结合案例分析、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专题研讨以及配套的独立实验课进行;第三,将所有教学资源包括参考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动画、视频、录像、课件(PPT)、教材电子版及配套光盘等进行整合、優化和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整个教学过程基本遵循OBE理念,即“结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点铺开,精讲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加强教学互动,关注学生学习进度与效果,不单纯追求本课程的知识理论体系完整性和教学进度,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调节讲课的节奏与授课内容的侧重点;记录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包括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状态以及教师本身的即时想法;注重课外作业和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以结果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上机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总结汇报能力等,引导学生提升自觉、自律、自学、自信和创新等综合素质。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与实践,近十年针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整体良好,始终贯彻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着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从教育思想与课程思政、教学仪态与授课风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总体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评教调查,调查学生分别对这些方面的满意程度(数值为人数占比百分数);评价设置为1~5分,最高分为5分,表示非常满意;最低分为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对针织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见图8,总体评价平均4.28分,评教“满意”及“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共84.61%,持中立意见的学生占比13.54%,“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共占1.85%。

从学生的评教结果来看,针织学课程教学质量较为良好,但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教学过程得分最低,可能与学生对教学进度(上课节奏、讲课快慢等)、PPT课件的设计、课堂气氛与学生上课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有关。当然,这个评教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比如分级不够细致,如果分十级(1~10级),或许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后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情况。总的来说,针织学课程作为专业平台课,良好地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后续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时能够快速熟悉设备与工艺,适应产品工艺设计与研发、测试、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三、结语

大学教育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针织学课程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架构与“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课程目标”体系,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针对课程目标设置了对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始终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实践上,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操作实用性、简便性和有效性;坚持应用新工科理念、OBE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和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形成铸魂育人协同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养成,通过各种课外作业、实验(上机实验和仿真模拟实验等)、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织学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林铁军. 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大学, 2021(26): 102-104.

[2] 马丕波, 蒋高明, 缪旭红, 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纺织服装教育, 2014,29(2): 125-127.

[3] 孙云飞, 班建民, 罗恒, 等.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 高教探索, 2017(S1): 16-17.

[4] 徐玉菁.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 2021(22): 102-104.

[5] 席庆高.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34): 72-74.

[6] 张楠, 姚利花, 张占东. “3+1”顶岗实习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20(7): 150-152.

[7] 里红杰, 赵昕, 王智森, 等. 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2(3): 147-148.

[8] 张明智, 杜亚荣.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17): 73-74.

[9] 周如金, 范忠烽, 刘美. 新时代卓越高等工程教育路径创新探索[J]. 高教探索, 2021(9): 9-12.

[10] 王忆, 曾庆光, 李霆, 等. 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8,5(4): 15-17.

[11] 张焜, 纪秋颖.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大学(研究版), 2014(10): 49-56.

[12] 张焜, 纪秋颖, 董超俊. 组建实验班 创立“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2): 29-32.

[13] 张焜, 董超俊, 楊文芳. 地方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的理论与实践[J]. 大学(学术版), 2013(2): 22-27.

[14] 黄美林, 黄钢, 贾永堂. 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促进人才培养多模式的改革:以五邑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为例[J]. 五邑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 2016(2): 86-90.

[15] 黄钢, 贾永堂, 黄美林. 产业升级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 纺织服装教育, 2015,30(3): 229-231.

[16] 董宇艳,陈杨. “知识能力素质视野”四位一体: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实施[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素质教育与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21-425.

[17] 符刚, 邹芳, 王冲, 等. 试论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培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3): 213-215.

[18] 徐能雄, 张彬.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 大学(研究版), 2019(3): 37-42.

[19] 张丽哲, 李学佳, 姚理荣, 等.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纺织服装教育, 2017,32(4): 302-303.

[20] 梅硕, 李金超, 何建新, 等. “针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纺织服装教育, 2017,32(2): 140-142.

[21] 张丽哲, 李学佳. “针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纺织服装教育, 2016,31(6): 500-501.

[22] 万爱兰, 丛洪莲, 蒋高明.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针织工程课程教学[J]. 纺织服装教育, 2014,29(2): 155-157.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OBE理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OBE的软件类课程混合教学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