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力欣 崔 杰 张秀云 王晓昆 张 茹 魏 莎 焦 骞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糖尿病康复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6;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6;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营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6;4.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7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1]指出60%~9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DPN的发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而逐渐上升[2],但该病常因进展缓慢及病情隐匿而被忽视。DPN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甚至萎缩等,以四肢远端尤其是下肢神经最早受累,且多呈对称性,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3]。临床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其疗效亦有所不同[4]。为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在甲钴胺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胰俞穴艾灸治疗DPN 36例,并与常规治疗36例对照,观察对血糖波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糖尿病康复科住院的DPN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60.1±4.8)岁;2型糖尿病病程5~27年,平均(16.2±5.1)年;DPN病程2~15年,平均(7.8±2.2)年。对照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36~70岁,平均(61.4±5.2)岁;2型糖尿病病程6~25年,平均(17.5±4.5)年;DPN病程3~10年,平均(7.2±1.9)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1]。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神经病变;③有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5项检查中任一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两项异常;④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排除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主症:肢体无力、麻木、冷凉、刺痛,下肢为主;次症:气短乏力,神疲倦怠,恶风畏寒;舌脉:舌暗淡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或沉弦。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血糖控制相对稳定;年龄18~80岁,且肢体行动自如;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其他感染性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精神障碍者;入组前14天内行其他相关治疗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甲钴胺等常规治疗。在以往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的基础上,维持患者原有的口服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内,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内,研究期间降糖方案维持不变。同时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26)0.5 mg,每日3次口服,共治疗4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胰俞穴。取穴:双侧胰俞穴、肾俞穴、三阴交、太溪穴。患者取俯卧位,暴露穴位,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行温和灸30 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出现灸感为佳。每日1次,共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血糖及血糖波动 检测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变化情况。
1.4.2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后使用日本光电MEB-9200K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胫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4.3 安全性 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等指标,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
1.5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的相关标准对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麻木、疼痛、乏力、冷凉)进行分级量化评分,并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积分减少率[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以症状积分减少率为依据判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少率≥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率<30%。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6.1%(31/36),对照组总有效率63.9%(23/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SDBG、PPGE、LAGE比较 治疗后,2组SDBG、PPGE、LAGE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SDBG、PPGE、LAGE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腓肠神经和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快,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5 安全性 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均未见异常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进展,但DPN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影响[7]。DPN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微循环障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的结果[8-10]。甲钴胺是治疗DPN的常用药物[11],该药为内源性辅酶B12,对神经有高度亲和力,因此易进入神经元细胞,促进细胞内的蛋白和核酸合成,刺激轴突再生,进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DPN相关症状,还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12-13],提升治疗效果。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单纯以甲钴胺治疗无法抑制神经病变发展,整体临床效果不理想,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14]。研究发现,艾灸治疗DPN安全有效,能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15-16]。
中医学认为,DPN属于“消渴痹证”“痿痹”等范畴。《丹溪心法》中记载消渴病日久“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言“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消渴后“足膝痿弱,寸步艰难”。从生理上看,脏腑之气运行于经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共同发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人体下肢为人体之末,其络脉逐层细分,网状分布,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易滞易瘀。正如《景岳全书》中所载“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消渴日久,耗伤气血,导致阴阳气血亏虚,气虚则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脉络痹阻,阳虚则无以温煦,筋脉失养,故见下肢麻木、发冷、疼痛。针对上述病机,艾灸疗法有温煦、通经、活血、通络的作用。本研究所用胰俞穴又称胃脘下俞,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穴,可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养胰健脾,调和肠胃,调畅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处,能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滋补肝肾;肾俞穴为肾中经气输注的部位,能滋补肾阴,培补后天之本;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强筋骨的作用。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在DNP方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敏感性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腓肠神经和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用艾灸胰俞穴在改善DNP患者临床症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由于常规治疗组。
近年来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性升高可诱发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加剧DNP[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SDBG、PPGE、LAG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相同强化降糖治疗下,2组血糖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加用艾灸胰俞穴在改善DNP患者血糖波动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
综上所述,加用艾灸胰俞穴治疗能有效改善DN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波动,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治疗效果,今后将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艾灸胰俞穴治疗DPN的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