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述历史可以成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文章简述了口述历史这一概念,分析了口述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据此讨论教师如何利用与口述历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具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口述历史;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简介:张屹峰(1999—),男,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集善中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这五大核心素养,成了当前初中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与研究的方向。
此外,《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中,包含一则“在身边发现历史”的教学参考示例,展示了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口述历史教学活动。口述历史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有利于教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还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并未意识到开展口述历史教学活动的益处,或者对口述史料的应用仍相对简单。为帮助这部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文章对口述历史这一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讨论了与口述历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并据此分析利用口述历史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口述历史概念简述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口述史料存在。在今天的历史学界,口述史料普遍是指通过笔录或者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口述证词[1]。近年来,随着公众史学的兴起,口述史学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许多中学历史课堂引入了口述历史资料,组织了分析史料活动或者访谈活动。在教学时,一部分教师会引用口述史料进行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则会鼓励学生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2]。
二、与口述历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要有效利用口述史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即指导学生去“做口述史”,由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感受力
要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完成前期的搜集资料、设计访谈问题等任务,然后进行访谈、记录口述内容,并在此后完成整理口述资料等工作。这是由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形成对历史、文化的敏锐感受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因为学生在进行访谈前,需要了解访谈的对象、事件背景、事件经过等信息,而且需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再据此拟定访谈大纲,在这一准备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感受力会得到培养,学生会对独特的文化习俗、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访谈对象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成长环境可能天差地别,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受访者的成长环境设计有针对性的访谈内容,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访谈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体会到历史和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二)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洞察力
初中学生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很难有成年人那样的洞察力。而通过访谈活动,学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学校、地区、城市。笔者曾经布置“对自己的父辈进行一次口述访谈”的任务,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访谈问题,了解自己所处城市的变迁。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包括“你当时就读于哪所初中、高中,这些学校现在是否改名或搬迁”“你当时的学习环境如何”“当时的教室是如何布置的”“当时每个学校有几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几个班”“你那时候住校吗,在住宿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经历吗”“你是怎么来到这座城市的”“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让你难忘呢”。通过这个访谈活动,学生和父辈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他们对于社会的变迁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三)培养学生记录历史的意识
学生“做口述史”的大致流程可以归纳为“收集生活故事(采访)—书写生活故事(写作)—分享生活故事(发布到互联网上)”,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语文、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也是历史的亲历者、书写者,因为正如潘晟教授所说的,“历史是写给未来的纪念碑”。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形成记录历史的意识,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更加敏锐,也会更加主动地去记录当下发生的事,记录时代的痕迹[3]。
三、利用口述历史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考察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复杂多样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十分精简,涉及的历史人物相对少,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具体的故事。为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寻找鲜活、生动的口述史料,使学生感受历史真实的风貌。
在讲解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前,笔者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采访,并整理了访谈结果,形成口述史料。在课堂上,笔者展示了自己父亲在昆山生活、工作几十年所见证的社会变迁。在课堂后半部分,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了解这个口述史料后,你们认为是谁的努力带来了这些变化呢?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意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社会的变迁,他们会由此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
(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历史地图来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学会从特定的社会时空出发分析问题,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评判历史与现实。除了使用历史地图,教师也可以补充丰富的口述史料,让学生对于特定的社会时空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当然,为了确保口述史料的有效性,教师除了需要在使用口述史料前核实其准确性,还需要研判其是否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否具备基本的时空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分享口述史料之后,带领学生分析其准确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蕴含的历史含义,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有益处。
(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史料的价值不仅仅是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史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4]。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口述史料,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访谈活动自行收集口述史料,然后引导学生辨析、利用这些史料。
教师应提醒学生,受访者接受访谈时,历史事件往往已经发生了许多年,受访者的记忆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口述的内容未必准确。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现场见证者的陈述太过主观”,会影响史料的客观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多重印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提倡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在学生收集口述史料后,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结合使用。
当然,对于不易收集的口述史料,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然后在课堂上出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例如,讲解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时,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教师可以使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料,如《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等书。而在讲述中国军民顽强抵抗、英勇抗争的事迹时,教师可以使用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料,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出版的《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等书。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历史叙述在本質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历史中的人,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锻炼站在不同的时空观念评价不同的人和事的能力,从而得出科学的历史解释。
教师可以借助口述史料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历史中的人。如在讲解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恢复高考相关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使用参加1977年、1978年高考的老一辈人的口述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青年面临的困境,体会到恢复高考这一重大事件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在讲解此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的资料包括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团队整理出版的《我的高考》等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亲人等方式获取更丰富的资料,了解那一代青年在那个时间节点的感受。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访谈结果,确保学生形成合理的口述史料,再鼓励学生据此给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素养时,口述史料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口述史料或者访谈活动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历史事件中的人的身上,使学生充分体会这些人在经历历史事件后的感受。这种聚焦到人的历史,往往最有温度,最能感染人。在选取口述史料时,教师既可以选择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料,让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民族斗争史;也可以选择身边人的口述史料,让学生了解日新月异的家乡变迁史。
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展示亲历者的口述史,让学生由无数英雄先烈前赴后继地进行救亡图存斗争的事迹,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伟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在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分享身边人的口述史料,让学生理解普通民众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了幸福生活和家乡与祖国的繁荣,辛勤努力、不断奋斗的敬业、奉献精神。这些围绕着普通民众的历史,可以给历史课堂带来活力。通过这种途径,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样子。在教授上述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的口述史料包括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团队与昆山市档案馆合作出版的《好日子:我们的小康路》等书。这样的地方口述史料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也能培育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让学生形成自豪感。
结语
与口述历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要有效运用口述史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寻找有效的口述史料,同时积极地学习成熟、优秀的教学案例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萌.公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姚晓岚,魏恤民.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4]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