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用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价值内涵,做好以德树人工作。本文通过以理性思维和现代视野反思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思政教育,对我国古代历史中思政教育脉络进行梳理,为思政课程提供了借鉴。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层层演进、生生不息
从历史发展看,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社会转型中,中华文化萌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萌发。敬天保民思想是中国早期基本政治追求和治国方针,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模式基本如此,统治人间的“天命”由“上天”交给有“德”者,“以德配天”成为夏商周沉浮俯仰的社会共识。此外周朝以“周礼”治国,将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融为一体,也即家国同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使西周的礼乐文化逐渐分崩离析,与之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多元纷呈的“百家争鸣”。首先,老子创立“道”,所谓“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道家认为凡事不可逆天行事,要顺应规律,效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次,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达到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关怀,爱人若爱其身。再次,法家秉承“不法古,不循今”的精神,主张以法来治理天下,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具体方法,以法为主导、以信用为基石,强调现实作用为标准的基本形式。
当时儒家文化实为煊赫之思想。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要我们发自内心去尊重别人、爱惜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等级有序的周礼。与此同时,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在社会环境中的强大适应性,逐渐成为后世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法门。
在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强秦雄汉,气势恢宏。董仲舒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儒家思想,以适应汉武帝的“有为”需要,顺势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尊崇儒术,使人民思想上下归一,有识之士为国出力,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武帝以后,外儒内法、礼法并施确立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指导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朝统治者尊道、崇儒、礼佛,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气象,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面临挑战,尽管有韩愈发出振兴儒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窠臼,儒学危机依旧严重。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标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后历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随着唐末坊市界限开始打破至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完全打破,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变革。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从哲学性与思辨性阐释儒学,发展为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明清时期,面对程朱理学日渐被异化,明朝儒学大家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推动了理学进一步发展。明清交替之际,活跃的儒家进步思想出现,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为儒学发展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二、凝神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以载道、源远流长
在古代,家国同构的体系下,道德的丰碑是高高在上,而且与政治是合二为一,彼此依存,不管是社会的选择还是精英的接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宿就是理想化的谦谦君子。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们的“正心”“诚意”,以德报怨,强过雄兵百万,抵过豪宅美田,胜过坚甲利兵。孔子主张德治,道之以德,有耻且格。孟子发挥的“仁政”,荀子思虑的“王道”,都是孔子思想的一脉相承。再如“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等等,也是这一价值观的根叶相连,因因相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气节灵魂所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品格和精神力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总是围绕人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选择并运用特定文化、依照预定目的的“育人”过程。“立德树人”就是中华民族思政教育的终极理想。“立德”指的是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古人将树立德业作为最不朽、最高尚的人生理想,强调德行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树人”出自《管子·权修》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说明培养人才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长远之计。
三、恪守立德树人的宗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立德”和“树人”二者组合起来展现了新时代对教育事业寄予的厚望,从而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长远目标。
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历史学习讲究就事论事,我们所得出的任何观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认识都要基于历史材料,论从史出,这是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浩瀚的史書记录着厚重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延续至今,成为我们今天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源泉。绵长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挖掘历史沃土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是对过去的反省和对未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