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勇
[摘 要]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教育改革新态势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初级中学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将传统垂直式、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治式管理模式。学生自治是一种以学生为管理主体,提倡自主选择、德行涵养的规范化群体行为。初级中学学生自治不仅始发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增长的倒逼,也是对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以及教育主客体关系转变趋势的积极顺应。为此,初级中学应当革新治理观念、优化组织体系,并加强价值引领力,深化学生自治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自治;初级中学;学生管理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学生自治理论与实践经验便已传入国内,并由此培育了中国青年民主意识的萌芽。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学生自治并没有在国内教育领域形成气候。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内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办学理念等均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自主办学、学生自治、治理主体多元化等标签性话语重新成为摆在各方教育主体面前的热点问题。对于作为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单位的初级中学而言,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觑明学生自治基本内涵与现实动因的基础上对其运行策略开展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实现初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增能增效,为学生日后的人生选择与社会实践筑牢思想基础。
一、初级中学学生自治的意涵
(一)学生自治概念阐释
所谓“自治”,是一种与“他治”相对立的治理概念,但这种对立仅仅体现在词义上,在教学治理实践过程中,自治与他治往往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从管理学视角来看,自治可以理解为“自行管理或处理”,即对自身事务行使权力的治理办法。在这种语境下自治强调的是独立意识与民主思想,表达了自身行为不应受到权威实体全面把持之意。将视角回归到个人心性层面,自治也具有“修养自身的德行”的含义。在这层含义上,自治是一种练习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养成对自己负责的行为习惯与为他人着想的人格魄力。此外,自治这一概念并不全然意味着去中心、反权威,反而蕴含着组织化、规范化、整体化等管理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不是取消规则,而是遵守约定的规章制度;不是向学校宣布独立,而是在校园生活中锻炼自身自治能力。通过整理上述概念,将初级中学学生自治阐释为:初中学生作为治理主体,获得平等参与学生管理的机会,依托一定的学生组织机构与规范化程序行使自身的治理权力,积极与其他主体展开交流合作,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各类事务的群体行为。
(二)学生自治的核心内容
初级中学学生自治不仅仅是对社会民主管理形式的实践呼应,更是一种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的必要手段。究其本质,学生自治是一种群体行为,因此,相关实践应当满足全体学生的诉求表达机制。初中学生自治的内容涵盖各个层面。在决策层面,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设计、协商与制定过程中;在执行与监督层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校务及学生管理工作,积极监督班委选举、班费支出、班规落实等民主建设章程;在自我服务层面,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化、探究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成自我教育的育人目标。
平舆县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平舆二中”)在学生自治方面作出了全面的探索,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学生自治的实践育人功效。该校在政教处的领导下成立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在代表与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与各级部门协商对话的渠道。平舆二中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包括学生委员会与班级委员会两级,班委会听从学生会的领导。学生会设有主席团、宣传部、纪检部、宿管部、体育部、社团部等多样化下辖组织机构,学生会致力于为班级、为学校、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努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在平舆二中人的心目中,学生自治是一种无偿的、辛苦的但又十分有意义的劳动。在全体师生的精心打造下,学生自治活动已然为了学生学习民主管理、锻炼决策能力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优质试炼场域。学生们在自治实践中养成了服从领导、同心协力、尊重师长、执法严明的优秀品性,这种良性的管理方法与氛围为国内其他初级中学实施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二、初级中学实施自治式学生管理的逻辑动因
(一)民主理念在初中校园的渗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民主政治精神为各领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实践导向。尤其是在乡村、社区与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中,民主、平等、自治等理念逐渐普及开来。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不断建构完善,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初级中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单位,理应顺应民主理念的发展趋势,以民主化的自治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育人效能。近年来,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制度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群体提供了表达个人诉求的渠道,但在传统“师道之尊”“长幼有别”等观念的束缚下,初级中学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机制一直不够成熟,初中教育主体迫切需要展开对学生自治的实践探索。
(二)学生主体性需求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价值、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校务治理主体的一员,给予学生一定的参与权、选择权。2023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等方面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深处,强调课程实施应当适应学生的特长优势与发展需要,坚决扭转片面应试倾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如果学生仍然采用传统上行下效的被动学习模式,没有自由选择的权,自然也就谈不上个性发展。而学生自治既能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又能帮助初级中学实现“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潜能发展的同时敦促他们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进一步生发出为集体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层次奉献意识,增强学习活动的获得感与创造力。
(三)学生与学校关系的转变
虽然法律、教育与近代史学界并没有深入分析与严格界定国内学生与学校关系的转变路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事实上承担了较长时间的“父母代理人”职责。尤其是在“官办学”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学校甚至还是政府权力的行使者,拥有对学生绝对的控制权。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理念、消费理念与服务理念对教育主体产生了更强的主导力。这种背景之下,初级中学不再是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反而更接近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与服务者。这种消费者心态使学生不再满足于听从教育主体的权威号令,生发出了更为强烈的维护个人权益以及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愿望。但是,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学生尚未发展健全的心智能力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并且学生家长仍没有完全适应学校在学生监护方面的职能转变,经常出现学生无论因何种原因、在何种场地出现身心健康问题家长都会要求学校负全部责任的现象。因此,怎样通过民主自治管理方式向各方主体昭示学生对自身事务的主导权力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自治在初级中学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促进观念转变,厘清自治与他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基于学生自治的初中学生管理实践应当优先革新教育主体的管理观念。要尊重学生参与的自愿性,保证治理活动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清学生自治的服务对象虽然是全体同学,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热衷或擅长管理工作,不应将那些主观意愿不强烈的学生贸然拉入治理主体,从根源上避免凑数、敷衍等懒政作风。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學生的自治能力,在他们进行自我治理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鼓励与帮助,提前规避并及时制止自治过程中出现的党同伐异、权力滥用等问题。
要明晰机会平等的重要性。通过民主、公开、透明的投票或测试机制选拔委员会成员,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对某些同学搞特殊、开小灶。保证每名有意愿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力,且选拔出的委员、干部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权益与诉求。根据前述概念解读可知,他治与自治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而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初中学生自治应当在道德、纪律与情感态度教育中强调他治,在日常生活管理中强调自治。以他治促进自治,以自治丰富他治形式,强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性。
平舆二中在选拔学生会成员时以纪律好、礼仪佳、能力强、素质高等为标准,此类标准与学生的先天条件、家庭背景相关性不大,而与他们的努力程度、服务精神紧密挂钩。平舆二中的学生自治施行组长负责制,组长拥有管理下辖组员以及实施学生管理的实权,但在实际管理中必须秉持多表扬、少呵斥、热情大方、精神饱满的原则,保证不因权力级别的差异而加剧学生人格上的不平等。
(二)完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自治组织体系
虽然学生自治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强调自主、自觉、自律的管理与学习氛围的重要性,但这种自治的组织体系不可漫无目的地野蛮生长,而是要建立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之上。在初中管理中,权力的分配与调整向来属于重难点问题,如果权力的行使与国家大方针、相关法律法规相悖,那么即便师生群体再拥护,该体制也要废掉重新制定。因此需要制定合法合规的制度章程,为学生自治提供基本保障。学校所在地地方政府应当依照已有法律法规,对学生自治管理方法、范围、权限作出明确指示,保证学生能够在正规的政策法规框架之下行使自治权力。学校也要严格遵守程序正义原则,在出现由于自治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利益受损情况时及时介入管理进程,在规范章程内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从育人效能的角度来讲,学生自治管理最基础的功能应当是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班级纪律与生活作息中提升自身学习效果。因此初中学生自治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囊括学生学习、操练、食宿等各个方面,校方也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建设“专题小组”,针对“网络沉迷”“作息混乱”“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展开专门化管理。在这一点上平舆二中做得比较好,该校制定学生自治标准化流程,从卫生、升旗、列队、课间操、政教活动、餐桌礼仪、寝室规范等各层面入手细化学生管理标准,为初中学生打造出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并且,平舆二中学生会与班委会在各项目监管与纠错采用非硬性化手段,如果发生类似于乱丢垃圾、列队不齐、浪费食物等问题,学生会管理成员会使用情感化、人格化的语言展开交流,及时给予纠正,发挥出学生朋辈间互相勉励、互相敦促的作用,杜绝因上位者的强硬规训而产生的抵触乃至叛逆情绪。
(三)强化价值引领,规范引导学生逐渐生成自律能力
少年学子是发展中的人,从初中生群体中选出来的干部、委员虽然在执行力、决策力上有超过同龄人之处,但他们毕竟还没有完备的价值体系与充足的人生经验,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类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育主体介入学生自治管理工作展开正确的培训与指导。
首先,要定期展开学生自治管理培训。针对自治管理组织成员开展思想道德、管理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树立起责任意识,带领班集体稳步向前。也要对全体学生展开自治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更为积极地探索学生自治的实施方法、践行学生自治的管理准则。其次,教育主体的引导应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教育者应当深入挖掘、细心观察学生自治管理中的细节内容,如果有些学生利用自身管理能力解决同学间的问题与矛盾,或未解决出现了严重的工作失误等情况,教师在这时不应加以干涉,而是在事后对他们展开鼓励或批评,并提出合适的建议,引导他们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平舆二中学生会干部由政教处统一颁发学生会干部证,学生会自治管理目标准确聚焦在校方所订立的“一个中心、两个管住、三种教育、四个排队”上,基于这些大目标自行设计细分目标与日常任务。平舆二中每周的周一至周四均会开展20分钟的夜晚政教活动,活动的内容一般为政教播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要求学生自治管理者围绕有歌曲、有主题、有内容、有时间保证的“四有”标准对每个班级情况展开评价。学生会与班委会成员为了行使好自身的评价者责任,就必须实时感悟、深入理解政教活动内容,校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指向自治能力培养的价值引领功能。
纵观近几年学生自治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初级中学在理论供给、制度设计与实践运作等方面存在些许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自治在整体发展上呈现出强动能、高亮点与深潜力。今天的青少年学子就是明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需要的是专业精、有主见、敢担责的全面型人才,而基于学生自治的初中管理模式正是促进青少年学子成为此类人才的有效途径。未来步入社会后,学生还可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乡村自治、社区网格管理或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力量。
参考文献:
[1]孙霞.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与文化渗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102.
[2]李玉龙.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学生角色定位与任务分配[J].教学与管理,2020(19):25-27.
[3]李林.学校市:民国时期一种“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得失[J].近代史研究,2020(03):149-159.
[4]姜子豪.班级管理中教师权威与学生自治的冲突与融合[J].教学与管理,2018(33):65-67.
[5]鲍芳芳.从“教师管理”到“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思维转换——班级座位编排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8(33):77-79.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