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办学活力强不强,关键看校长。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涉及方方面面的重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激发办学活力,校长应具备“四有”:一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二要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面質量观;三要有引领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四要有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自我反思精神。
[关键词]教育理想;质量意识;教育教学领导力;自我反思
一、有教育理想
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从孔子到陶行知,作为我国教育家的诸多杰出代表,无不充溢着教育的理想情怀。没有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不具有教育理想,没有一种有影响的教育理论不是一种富有理想的教育主张。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处在新时代,我们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事实上,从素质教育的推行到核心素养的发布都是反映这种理想追求的最好表达,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似乎缺少了教育先贤的奋斗不息和执着永恒,因而素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在其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背离了其本来初衷。譬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劳等诸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在操作层面上,智育占据的时空远远大于其他各育。就说德育,依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是机械作秀,有意制造人为景观,让社会和家长知道“我们在搞德育”。再如,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时至今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还是课程改革的实践,恫吓与灌输的教育方式仍大行其道,能够带来分数和升学率上的攀升就是“王道”,尽管社会、家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舆论媒体对训斥、体罚、变相体罚、语言伤害、心灵施暴、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因此而逃学、自残等现象的曝光、警示这类处置隔三岔五出现,但依然恰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板子该全部打在教师身上吗?
至于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生动实践来实现。实践生动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怀揣教育理想,而教师的教育理想决定于考核评价。
笔者请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们站在关心民族未来的制高点上,真正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急功近利与表面光鲜,而让孩子受到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教育,累了教师,苦了学生。理想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没有教育理想的,应当立即确立,因为没有理想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教育;抛弃教育理想的,应当立即拾回,因为失去理想的教育是没有方向的教育;教育理想模糊的,应当立即匡正,因为模糊的教育理想只能导致行动上的偏差。
二、有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教师形象的闪光点。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通过课堂增效,才能实现课外减负。
全国两会“双减”毫无悬念地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众多教育内外的代表委员们,针对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建议。这既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双减”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教育减负,但实际上孩子们的负担还是“愈减愈重”或“明减暗增”,即使在实施课后服务的当下,在一些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似乎是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仍然埋头于作业、听讲、答题、做试卷之中。
常识告诉我们,学校行政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力量。从理论层面讲,课堂教学效率监管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外延之一,学校是立德树人的指定场所,应当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实际管理中,学校行政管理的重心却落实到片面而狭隘的“质量观”上。因而课堂教学成了当然的“利益战场”,教师和学生统统远离“幸福生活”,为学校设定的“质量目标”而战。
就多数校长内心而言,不但积极拥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减负”规定,而且期盼在教学管理中坚决执行,严格执行课表,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学生考试次数,施行等级评价。然而一些学校素质教育表表面面,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因此“成绩”显著,“名声”大振,受到“肯定”。“反思”“不足”,正是执行课表过“严”,作业控减过“硬”,考试次数过“少”。一些学校“月月考”“周周练”,学生“成绩”扶摇直上,“经验”可鉴,考试是激发课堂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剧场效应”如此产生。而在这种效应中积极呼应的校长同行们,不但失去了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更抛弃了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殊不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才是课堂增效的“牛鼻子”,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得以改变。而谁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推手?不言而喻是校长。
三、有教育教学领导力
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校长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决策者与引路人,其教育教学领导力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力度与效果。
摆正位置,历练教育教学领导力。在课程实施中,校长不但要当指挥员,而且要当战斗员。一些地方规定,完全中学分管教学的校长及初中、小学校长必须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笔者表示认同,可以让校长实实在在进入角色磨炼,既当教练,又当运动员,为领导教育教学提供直接经验和现实依据。
实际工作中,校长们可能慨叹: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创文明单位、要创特色学校、要创安全文明校园、要创素质教育示范校,还要迎接相关单项或综合性的检查、验收、评估,课程实施在心中占据的分量自然减轻。然而,不管怎样陈述,挤去前沿理念的学习,挤去对课堂的实验与探索,挤去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称职的校长都谈不上,何谈教育家办学?
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彰显教育教学领导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譬如,农村课改,不妨贴近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背景,在“农”字上做文章,引导师生从现有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农村广阔天地中蕴含着的丰富课程资源。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发动教师、家长、学生寻访并采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遗存和人物事迹,感受革命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实践表明,运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机会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有的校长认为,不减少现行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总量,没有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有的校长认为,有些学生课本内容的掌握还存在问题,还谈什么别的课程资源。更有的校长认为,只要学生考分高,实践活动搞不搞无所谓,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那种费力劳神,说不准还存有安全隐忧的事。看来,校长得先通思想、换脑子。
优化校本研训,蓄养教育教学领导力。就农村师资而言,其质量较之城市稍有滞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而课程推进又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有的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兴许说不清楚;有的对课程标准的“标”是什么,“准”在哪里,兴许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执行课程标准不能应对考试,教学实绩(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才是顶直碰硬的等。中小学校长要积极思考并确立适合本校教师成长的研训路径,通过发展教师,进而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四、有自我反思精神
反思是对既往工作的回眸与思考,做得怎样?还可以怎样做?怎样做更有效?反思不是对工作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种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在惩戒学生问题上,校长不能出于学校“太平无事”角度去考虑,把握好“惩戒”与“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界限,必要时要为教师“讲话”。一位学科教师惩罚一名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在晨读时间让其在教室外把作业补完,被一位家长看到后,责怪老师“不能把学生置之门外”;另一位老师下班后留一名作业频频出错的学生进行三遍订正,遭到家长的非议。凡此种种,都要站在教师立场,从教育学生需要必要的惩戒角度,主动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教学过程性把控须“课课巡”“堂堂巡”吗?管理者坚持“课课巡”“堂堂巡”的惯性思维点,在于及时把握课堂教学常态,表明在“抓”课堂。诚然,通过课堂巡视可以了解教师工作常态,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如杜绝迟进课堂、空堂、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随意调课等。但教学过程的把握是否必须是“课课巡”“堂堂巡”呢?并非如此。教学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单“巡课”一项,班子成员分工上阵也无暇顾及。以双轨为例,一天近百节课,走马观花也得耗费相当大的“管理成本”,况且还要求“记录在案”,尽管大多“一切正常”,但必须得记,以备检查。当然也有“聪明”的校长,设计出表格,不管巡堂与否,均在教师姓名后“正常”一栏下打钩,滋生形式主义。事实上,对教学常规的执行,绝大多数教师不会有违规行为,对有违规行为的个别教师可以采取友情提醒、个别谈话,直至必要惩戒的方式进行。再者,巡视密度过高,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教学需要安静,学习需要心无旁骛。
教师“减负”。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认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双减”工作取得更大实效,必须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尊严和幸福。客观上,提升教师职业尊严与幸福仍有空间,尤其在“双减”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非教学工作量有所增加的当下。
一要保障教学工作时间。时下,可以对中小学校发号施令的“婆婆”不在少数。除了当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宣传、安全、纪检、团委、妇联、科协、关工等部门都有文件下发,都有工作部署。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个“婆婆”校长都不能怠慢,下属及教师的“忙”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加上有的中小学为了彰显所谓办学个性和管理特色,一些工作成了机械叠加或盲目作秀,使下属及教师“忙”上加“忙”。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牵挂多了,必然会分割教育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
二要学会取舍荣誉。对各级各类创建活动,校长要学会取舍,不要见什么牌子就要夺什么牌子,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办学目标,确定拿什么牌子,怎样拿到这个牌子?特别要严控各类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征文、征稿、竞赛、报刊阅读进校园,保证教师“忙”得实在,“忙”得有序,“忙”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发展。学校办学个性和特色的打造也要注重校本,紧扣师生发展的主题,让个性和特色引导和感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三要尊重劳动付出。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要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的每一份付出。几乎没有哪个教师不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每当听到成绩不尽如人意就将下属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用尖刻的话来“解恨”是不必要的。千万不要产生“我”是全能的,摆出恨铁不成钢之态势。不妨反思在办学决策中,是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管理行为和活动是否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对教学管理是否满足于看数据、排名次。通过平心静气的反思,心平气和地唤醒他人。
四要满足专业成长需求。学生成长依赖于教师成长,教师素质高低决定着学生素质目标的达成状态。长期以来,评价机制倾向于以分数考核为主要手段,即通过学生学科考试的优秀率、及格率、均分的高低,比照教师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实绩,其他方面也可能涉及,但只是作为考核机制的表象而已。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考试数据对师生及时把握教与学的状况是有必要的,但要紧的还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单靠教师“拼命三郎”的精神去赢得考试数据上的攀升,辛苦的是教师,折腾的是学生。
一手抓学生减负,一手抓教师减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调动教师群体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才有活力。有活力的教师培养有活力的学生,有活力的学生折射有活力的学校。
學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制度像钟表的自动装置,里面有维持自身的运转所需的一切,没有任何废物,哪怕是最小的轮子、圆柱或者是齿轮,这些零件都有一定的位置,他们的转动使人想到天的转动和世间时间的推移。”校长要激活班子及教师工作活力就要善于激励、调动与唤醒。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2]吴夕龙.“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管理”[J].江苏教育,2018(7):77-78.
[3]吴夕龙.教师减负令下学校管理“五问”[N].中国教育报,2019-1-30(0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