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敏
[摘 要]传统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系统性,很多时候是一种静态的呈现与灌输,无法引发学生真实的认同,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学校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为蓝本,充分挖掘各学科德育元素,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视域下,开发“德育行走课堂”,通过“行走家乡”课程、“职业体验”课程、“行走法庭”课程、“生命成长”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以满足不同年段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行走课程
学校德育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要根据社会对学生社会化的要求,将教育目标、内容和手段层次化、阶段化、活动化。传统的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系统性,学段的区分度不强,很多时候是一种静态的呈现与灌输,无法引发学生真实的认同,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育人的主渠道,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螺旋上升安排教育活动。因此,学校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为蓝本,充分挖掘语文、《人·自然·社会》《台州地方艺术》和本地资源等德育元素,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视域下,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一至六年级德育活动,开发各学段间的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的“德育行走课堂”,让德育课程活起来,通过“行走家乡”课程、“职业体验”课程、“行走法庭”课程、“生命成长”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以满足不同年段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盈学生身心成长。
一、因地制宜,构建“行走家乡”课程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家才能爱国,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做起,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传统文化,为自己是路桥人而感到自豪。
伴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但家长却不知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家长希望孩子走出家庭,却不知如何引导。现在的孩子不会说家乡话,不知道家乡事,更不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成了三毛笔下的“塑料儿童”,过着“去自然化”的生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策划设计德育活动实践内容,家长协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德育活动进行融合,全面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热爱家乡”主题的内容,关注初中教材中《守望精神家园》相关主题,结合路桥的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红色基地等地方资源,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热爱家乡”版块内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走读家乡”德育活动,开启“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时,校内校外互相协同。校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提出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一水一街、 一路一史、一村一品、一市一坊,你从哪个方面感受到路桥发展变化,家乡的美好?选择喜欢的角度为路桥代言。”确定好主题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组队,分组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对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后,再讨论活动的内容,制定实践探究方案。
假期里,不同年级学生针对不同的主题,二至四年级分别开展“一水一街——触摸十里长街”“一市一坊——走进商都市场”“一地一俗——感受地方文化”“一喜一忧——共话家乡发展”活动。其余年级也参与此项活动,学校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开发本土项目,对教材进行拓展与补充。如一年级开展“一村一品 ——探访美丽乡村”,通过走进村文化礼堂等地对自己所生活的村居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五年级根据教材“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开展“一路一史——走读红色地标”活动,走进家乡的红色教育基地,在行走思政中开展红色教育。六年级根据教材“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单元的内容,开展“对话时光——走进路桥博物馆”活动,研究家乡文明发展史,感受家乡文化的多元性(见表1)。
学生与小伙伴一起,或与爸爸妈妈一块走读家乡,讲好路桥故事,成为路桥的代言人,在“走读家乡”中热爱家乡的山水,认识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感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欣赏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小主人翁精神,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走读家乡的过程中,根植地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二、因人而异,开设“职业体验”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职业体验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是通过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职业认识与情感体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解,将个人的梦想与社会发展、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个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职业教育,如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职业体验”课程,日常教学中通过“请进来”从事不同职业家长进课堂,让学生树立劳动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暑假,开展“跟着父母去上班”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学习父母工作时与人交流的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策略等,理解父母工作的价值与辛苦,在体验中感受社会关系,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教育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理财,理智消费。以爱心义卖跳蚤市场等德育活动为平台,深度开展职业体验与理财实践活动,活动前期准备(角色分配、统计数量、整理分类、物品定价、绘制活动海报、摊位设计)——活动过程(售卖、摄影)——活动后期(统计总额、计算利润、总结经验、撰写作文、爱心捐助)。孩子们在接受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同时,相互合作,并綜合运用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的知识,通过劳动实践,参加爱心捐助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做有担当的未来建设者。“职业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初步涉猎初中学段“社会中的我”议题,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因需制宜,开设“行走法庭”课程
道德教育是自律教育,法治教育是他律教育,两者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小学中低年级开展道德教育是“前法律教育”,在此基础上,小学中高年级开展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的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六上整册书以法治教育进行编排,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法律概念与特征,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守法、遇到事情找法、解决问题依法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为初高中的“法治教育”专题作前期知识渗透。
学校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校内活动样态化的德育教学、法治讲座、校外实践活动形成三合一的法治教育课堂,开发以学校吉祥物命名“鹿贝法学课堂”情景体验式“行走法庭”课程。“鹿贝法庭”课程是结合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在每学年12月开展,为期一个月。主要面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展“我的法庭我做主”活动,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参与庭长、审判员等角色的竞选,通过考核的学生组建“鹿贝法庭”,最后以“鹿贝法庭”的名义向全校同学进行案例收集,被征用的案例颁发奖状,再用模拟法庭的表演形式对相关案例进行模拟法庭审理。《鹿贝法庭》课程将法律法规条款融入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了解《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深深懂得要做一名学法、知法、懂法的公民。这种沉浸式教育使法治教育“活”起来了,让法治教育入心入脑。
四、因时制宜,设计“生命成长”课程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目标。基于以上特点,我们提出了“让德育浸润生命”的观点,对以前分散的专题教育进行整合,吸纳相关教育资源,构建“生命成长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能量。
“生命成长课程”设计强调三个环节:一是在体验中形成反思,二是在分享中升华情感,三是在行动中实现自我。
(一)新生入学课程
为了缓解一年级新生的畏学情绪,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过渡期”,促进孩子和谐发展,根据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适应新生活”教育主题,结合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开发“你好!一年级”入学课程。它以主题式儿童课程为核心,包括“新新的学校”“新新的朋友”“新新的我”三大活动主题,依托“诵、读、省”教学方式,用美妙的童诗歌谣打开学习的大门;用有趣的绘本、视频,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入学课程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具象化,结合生活化、综合性的活动,开展体验式规则教育,使孩子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秩序观念。
《你好!一年级》的实施让小朋友们从心理、习惯、社交等多方面适应了小学的生活,有效实现了幼小衔接。
(二)十岁成长礼课程
《礼记·曲礼》曰:“人生十年曰幼,学。”幼学,即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十岁成长礼”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块里程碑。十岁成长礼课程是面向三、四年级整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结合道德与法治“安全护我成长”开展为期一周的“护蛋行动”,由蛋及人,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感知父母养育的艰辛,要珍惜生命。第二阶段体会到“十岁了,我拥有什么”,结合道德与法治“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单元,开展“我的十年时光”系列活动,搜集“我的第一次”等成长的照片、故事,感受十年来的幸福、十年来的进步、十年来的精彩。学生在十年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中,一次次地回溯、反思、感受过去中审视、认识并发现自我,是父母与师长的辛劳付出,是自己的努力坚持,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这是对儿童生命的自我发现与唤醒,是十岁成长底色。第三阶段“我的未来,我的梦”,到学校劳动基地“向上园”种下植物,开启“我和小苗一起天天向上”活动,在植物的生长节点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启示,树立目标方向;通过放手让孩子策划“十岁成长礼”项目化活动,让孩子在一场持久而又深刻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幸福,学会感恩,在合作与创见中获得了真实且直抵心灵的成长体验,让十岁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三)毕业向未来课程
生活需要仪式感,德育亦如此。毕业课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门课程,它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能让学生在感怀童年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是开展生涯教学的最佳契机。因此,学校以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和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依托,开设“再见童年,你好明天”的毕业课程。毕业课程围绕从学生视角出发,建构“纪念童年”“感恩母校”“憧憬未来”三个项目,通过纪念相册、时光电影、最美母校、成长接力、成长光影、放飞理想、毕业典礼七个主题多维多层开展活动。如“成长接力”,作为学长,六年级学生要将“我们一起天天向上”的学校精神传递给学弟学妹。“成长接力”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负责任、敢担当的品质和为集体奉献的精神。
毕业课程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通过主题活动,融合发展,引领学生回顾生活,展望未来,开展主题研究,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为初中课标提出的“通过生涯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作好铺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五、因校制宜,做亮“劳动实践”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2019年11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贯通到大中小学各学段,对劳动教育的目标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爱劳动,知道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懂得创造的意义,热愛劳动,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学段安排不同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试种一粒籽”,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等都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一)新劳动教育课程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结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围绕生活劳动研制的家庭劳动清单和评价量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新劳动教育,一至六年级分别从“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劳动创新”四大体系进行建构,立足于学生年龄特点采取阶梯式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动手的能力。
(二)“向上园小农夫”课程
学校在校外开垦出三亩左右劳动实践基地,最后取名为与校训“我们一起天天向上”一脉相承的“向上园”。
“向上园小农夫”项目化学习课程是综合了劳动课、科学课、道德与法治课开设的德育行走课程。“萝卜种植记”“萝卜成长记”“萝卜变身记”是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循序渐进开设的“向上园小农夫”项目化课程(图1)。低年级结合道德与法治“试种一粒种子”和科学“观察植物”,种植萝卜,对种植工具、种植方式、种子筛选等方面,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爱护之情,开展爱护花草树木教育。中年级结合科学课“植物的生长变化”,在种植的基础上养护萝卜,通过浇水、施肥、除虫、除草等日常活动,呵护萝卜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同时,感受植物生长的力量,得到成长的启示。高年级的“萝卜变身记”课程,则是在收获萝卜后开展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制作、义卖、贮藏、分享,将劳动成果进行转化。萝卜食享会,将萝卜制作成各类美食,感知食“趣”,品味食“理”,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萝卜义卖活动,从调查市场行情、制作义卖海报,到摆摊吆喝、讨价议价,再到核算成本、计算收益,最后联系新疆结对学校,为他们捐款买书,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美丽,助人者最快乐。
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国家课程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德育活动“立体化”“全覆盖”“全方位”“序列化”育人,推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知行合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印敏惠.“行走课堂”视域下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模式分析[J].科学咨询/教学研究 2021(38):226-227.
[3]王喆琼.追寻劳动教育的美好意蕴——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0(08): 16.
[4]姚国艳.十岁成长仪式:以项目学习的方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05): 27—32.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