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文
[摘 要]高中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通过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三个维度,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学校应从建立管理育人的人本化长效机制、强化课程育人的一体化统整体系、营造文化育人的隐形化大环境三个方面做好学校育人工作。
[关键词]高中;“三维一核”;育人策略
作为高中学校管理者,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完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抓住“三维一核”践行育人目标,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通过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三个维度,努力完成育人使命。
一、“三维一核”育人提出的背景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环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通过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三个维度,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维”概念的界定
管理育人强调的是管理者面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群体,通过各项管理不断塑造、感化师生品德、人格,激发师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达成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则是指学校在教育情境中,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各种课程形式为媒介开展的育人行为。具体指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从而实现育人目标。文化育人则是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载体为基础,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氛围,运用多种媒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优良的思想品质、完善的道德品质,努力实现育人目标。在高中学校育人系统中,三个维度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建立起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协作的关系,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管理育人为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支持,而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则为管理育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三、高中“三维一核”育人策略
(一)建立管理育人的人本化长效机制
要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的时代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管理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通过管理实现人本化育人目标。
1.完善管理制度,为立德树人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高中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应该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如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执教思想、执教态度、执教言行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对教师行为起到引导作用、促进作用、约束作用。再如制订《学生行为规范》,从学生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用来规范约束学生,使他们爱党爱国、尊师敬老、文明礼貌等,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道德修养。再如,制订《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把学生道德品质纳入评价体系中,并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里,以此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起到社会导向作用。这些制度必须与立德树人目标相融合,制度以立德树人宗旨为指导,又是对这一目标的实践做出具体指导。这些制度能够使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有了导向。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立德树人树立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育人水平。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培训和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校内外典型示范,营造“学先进,比标兵”校园氛围。构建校内教师荣誉体系,持续开展“师德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师德之星”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通过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新教师入职仪式、教职工退休仪式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通过互联网线上学习张桂梅等全国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用校内外榜样的力量弘扬奉献精神,实现带动一批教师、教育一代人的目的。学校利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打造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树立榜样。
3.构建评价体系,为立德树人注入能量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衡量学校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等方面,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明确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评价体系要特别关注师生的进步。对于个体的进步必须在评价体系中予以表彰、表扬,从高一到高三把每名学生成长记录在档案中。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建,為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注入能量。
4.建立激励机制,为立德树人增加动力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也就是不同身份的人。学校管理中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就要充分认识人,了解人的需求和目的,促进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求管理者对所属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即为实现管理、接受管理、完成共同目标而采取激发人的工作、学习、自我完善的管理措施,包括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激励。精神方面激励包括各种荣誉和口头表扬等,物质奖励包括实物奖励和金钱奖励。这两方面奖励同时兼有能够取得激励的最好效果。比如,对各级别优秀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不同金额的现金奖励,对师德先进个人颁发奖状和纪念品等等。重视激励并有效地予以兑现,能激发人的动机从而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从而发挥人的最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为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增加动力。
(二)强化课程育人的一体化统整体系
课程育人是高中践行立德树人核心目标的主阵地。为了增强高中课程的育人效果,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优化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课程育人策略。
1.搭建思政育人大舞台
思政课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能够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达到建设思政教育的课堂育人的目的。大多数思政课程只重视文本信息的传递,大都立足于书本,拘泥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信息内容的传递侧重于文本,学生获取与接收的思政教育信息面狭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育人模式中,整合多方的思政教育信息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协作下,实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信息、生活思政教育信息、社会思政教育信息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融合,能够拓宽思政教育信息面,使学生获取较多的思政教育信息。把思政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用思政理论指导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思政理论。这样的思政课体系,开启了一堂堂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思政课。注重各学段不同的育人诉求,同时以思政“舞台”为载体,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磨课,专家指导等方式,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奏响学科育人协奏曲
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育人要围绕立德树人建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促进三者的整合,实现学科育人各环节的统一。高中课程中,所有学科都要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把育人作为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结合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且把德育养成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查课研课等工作中,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项目,督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各个学科在思政育人大舞台上,奏响学科育人协奏曲。
3.弹奏校本育人新篇章
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核心目标,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搭建平台,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各类校本课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校本教材开发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统筹各项专题及主题教育,构建有针对性的、学段系统衔接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同时把地方史、地域名人、地方名胜古迹等纳入校本课程中。让校本教材既体现时代性,又彰显地方特色。利用校本课程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寓德育于家乡厚土中,能够把德育种子植得更深。要因地制宜编排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奏响校本育人新篇章。
4.掀起教法改革新高潮
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课程育人也是如此。因此,为了达成更好的育人效果,学校要倡导教师参与教法改革。教法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爱学、会学、学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育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辩论等方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领导是教法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的组织下,学校一定能够形成课堂育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也一定会掀起教法改革新高潮。
(三)营造文化育人的隐形大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高中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把高中文化育人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中,加大投入力度,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设施和场所。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文化育人宣传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深刻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取得文化育人的隐形效果。
1.在校园中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如“校园文化宣传栏”的定期制作和更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编辑者,学会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赏析。再如,教学楼的走廊、楼梯台阶、教室的布置等,使一些经典的谚语、育人的道理、伟人的故事、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所呈现。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的洗礼,让文化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学校要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大会,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朗诵会、演讲赛、美术作品展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2.在家庭中建设文化育人环境
家庭在学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校联动,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达到育人目的。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生活空间,根据孩子的个性、爱好等,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的卧室。利用墙壁等地方设置文化元素,让孩子被文化的气息包围着,时时刻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家长还要在言行举止上文明守信,礼貌大方等,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会做人。
3.在社会建设文化育人家园
学校可以与社会通力合作,共建文化育人家园。学校可以与社区、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合作,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可以与文化遗产机构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览等,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还可以与文化馆、图书馆合作,推广优秀文化作品,如经典名著、红色文化作品等,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引导公众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与志愿者协会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义教、环保、关爱老年人等,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在网络上开辟文化育人空间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网络。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向学生介绍网络文化知识、網络道德规范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校可以举办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文化讲座、网络文化展览、网络文化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建立网络文化阵地,如网络文化墙、网络文化角等,发布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利用互联网拓展育人渠道,在互联网开辟文化育人空间。
总之,在新时代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学校要坚定不移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通过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三个维度,教知识,教本领,更教做人。
参考文献:
[1]王盛济,王经军.高中“三维一核”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22(23):59-61.
[2]侍江.精细化行政管理,人文化教书育人[J].教书育人,2020,696(02):21.
[3]张敏,武枫智,刘峻杉.古诗词教学之“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化探索[J].中小学德育,2021(02):23-26.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