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收银
[摘 要]学校文化的质感,表现为温度、深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需要管理制度温情、管理措施温暖、管理理念温馨;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需要用心阐释文化意蕴、精细挖掘文化渊源、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有长度的学校文化,切忌急功近利、否定一切、华而不实。
[关键词]学校文化;培育;温度;深度;长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内在的价值认同与精神信仰。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根,[1]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有丰厚灿烂文化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学生身心的乐园、教师精神的家园、师生思想的花园。学校文化具有多维结构,其中的温度、深度和长度,是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培育学校文化,需要在“度”上动心思、下力气,要注重在温度上增强凝聚力,在深度上增强厚重感,在长度上增强传承性。
一、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学校文化能唤醒生命自觉,引导师生崇尚真理、追寻幸福。可学校文化归根到底又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另一种表現形式,是融洽人际关系的维系方式。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人际关系虽不复杂,但也绝非单纯如一张白纸,利益冲突、观点冲突、行为方式冲突在所难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甚至是科室之间、家校之间,人际关系有时非常微妙。
在群体环境中,文化是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处在温馨的校园中,师生心态平和、心理健康,语言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人际关系往往比较融洽、和谐,有矛盾很容易化解,有冲突很容易消弭,不会影响学校整体发展大局。相反,如果学校文化缺少温情和包容,校园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脆弱甚至紧张,群体内部容易出现隔阂,偶遇一点小矛盾,遭遇一点小挫折,就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割裂,产生对立、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会损害当事者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温度非常重要。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管理者倡树新风,更需要管理者躬身践行。
(一)管理制度要温情
制定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人为本,为教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搭建顺畅的通道,要让师生感受到制度的温暖善良和人文关怀。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就常常以爱和善良为基调,例如:每月一次,给教师过集体生日;教师每学期可以有2天亲情假,用于在家伺候老人;父母过生日,学校提前给教师送上一张蛋糕券;教师有接送孩子需求的,可以在关键时间段内进行弹性管理。类似的制度看似不起眼,但小小的变通,却闪着火花、带着温度,能给教师带来心灵慰藉,让教师感到心理满足。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若对我一分好,我会给你三分爱。教师最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体贴与被体贴的辩证关系。小处的宽松,不但不会影响大处的严格和制度的尊严,却能在刚性的威严中彰显柔性的力量,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自尊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让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积极弘扬优秀文化。
制度的产生和修订,应充分发扬民主,要耐心听取民声、充分吸纳民意,不能只是学校领导班子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有些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教师的普遍认同,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让大家觉得用心不良、面目可憎,大多因为没有公平性、缺少温度感。冰冷冷的制度只能造就冰冷冷的制度文化,让教师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在校园里,民主是最好的温情,充分发扬民主,是对教师最大和最好的尊重。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校长必须坚决放弃话语霸权,尽最大努力放低姿态,带着虔诚走到教师中间,耐心倾听大家的呼声,虚心接受大家的想法,引导教师参与民主治校中。充分吸纳民主意见和建议的管理制度,一定会让校园文化携带最有温度感的文化元素。
(二)管理方式要温暖
毋庸置疑,现在校园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极端甚至不近人情。签到签退、巡视检查早就过时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现代高科技考勤方式,刷脸、按指纹、盯监控、钉钉考勤等,似乎不是每时每刻盯着教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管理者心里就极度不安。在这种以“盯人”为战术、生硬简单的管理方式中,“绝情”“没有人性”“不食人间烟火”,常常成为教师背后指责管理者最常用的评语。长期生活在高度紧张、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中,人际关系难免脆弱不堪,教师在背负高压、踯躅前行中,难免有心理扭曲的迹象:有的人多疑敏感,有的人脆弱不堪,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心理阴暗。管理者采用生硬粗暴、缺少温暖的管理方式,即使再好的制度设计初衷,也难以营造让人身心愉悦的文化氛围。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现实里,有七情六欲,要为人处世,在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相应的家庭责任和一部分社会责任。同时,教师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起码的文化自觉,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希望工作得到认可,渴求业绩得到承认,绝对不会像小孩子一样无法约束自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制度上稍稍宽松一点,行为上稍稍宽容一点,不要动辄拿考勤说事、拿制度压人、拿下岗唬人,教师心里就会很知足,感觉就会很温暖,不但对事业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能以高昂的斗志钻研业务,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学生。由于沟通渠道畅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没有隔阂,不会敌对,有的只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学校文化在无形之中就有了暖人的温度。
(三)管理理念要温馨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好的理念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孕育优秀文化的种子、培植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不管学校实行怎样的管理制度、实施怎样的管理方式,背后都有特定的管理理念在发挥着奠基和促成的作用,正所谓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因此,管理理念怎么样,是决定学校文化温度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管理理念高冷,学校文化一定充满硬度;管理理念温馨,学校文化一定饱含温度。
好的学校文化,让人对学校有归属感,对集体有依赖感,在事业上有获得感,在社会上有自豪感。教师是这样,学生也是如此。某校学生食堂的窗口名字别具一格:奶奶家、姥姥家、姑姑家、舅妈家、大姨家、大娘家、二婶家、表姐家……每一个名字,都透着女性的温柔和亲情的温润。游走于各个窗口,恍惚间有一种走亲戚的美好感觉,似乎真的有家人、亲戚在工作台内忙碌,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跟在家一样贴心的照顾和温情的服务。硕大的餐厅,处处洋溢着暖人的气息,温馨的管理方式背后,以人为本、亲情熏陶的理念非常明显。学生在餐厅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客,更像是获取情感慰藉、感受亲情沐浴的家庭成员,在至美的精神享受中,他们能逐步学会珍惜,慢慢懂得知恩、感恩和回馈,真正把学校看成是最美的心灵家园。如此有温度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对教师的影响,都将非常深远。
二、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脉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由此构成了学校文化特有的丰腴质感和特殊的校际色彩。学校文化依附于校园,发育成长于校园,一部校园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学校文化的发展史,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区域的文化流派、校园的机制变革、教师的地位变迁,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汇入学校文化河流中,反复搅动,不断沉积,慢慢融合,随着岁月流逝,经过不断凝练,最终形成一条色彩鲜明、颇具历史厚重感的文明景观带。
学校文化的深度,并非显而易见,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开发和挖掘。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应该舍得下真功夫、下实功夫。
(一)用心阐释文化意蕴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体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涉及环境、视觉、行为、规章、理念、信仰、习俗、生态等多重成分,包含景观文化、标识文化、课程文化、教研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礼仪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抽象性、弥散性和隐蔽性。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洗礼,在总结、归纳、提炼后加以高度概括,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才会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和深刻性;经过大力倡导、精心培育、不断完善、继承发扬,终会成为一所学校的筋骨、魂魄和基因,发挥出教育、示范、凝聚、创造和熏陶功能,浸润心灵,启迪智慧,涵养滋润无数后来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上,学校文化需要用精炼的词汇进行形象概括,才有助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过,提炼关键词,仅仅是学校文化培育系统工程的起步,核心词汇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必须加以准确的阐释和精细的解读,深刻挖掘内涵,准确生发外延,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回避历史曲解演变。如果做不好这一点,广大师生不能领会学校文化的厚重内蕴与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就会缺乏张力,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教育与营养功能。例如:培育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需要就责任文化的背景意义、价值追求、校本特色设计等要素,以及责任文化与办学理念、办学愿景、“三风一训”和已有文化底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诠释,同时注重吸收师生对“责任”及责任文化的个性化解读,用于丰富责任文化内涵。释疑、解惑、发挥、创造,达成共识,责任文化才可以直抵师生心灵,成为校园的精神风尚和师生的行动指南。
(二)精细挖掘文化渊源
文化是多樣的、复杂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与其孕育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发展历史,也有彰显地方色彩的文化背景,因此,才有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基因。要想让学校文化在淬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深刻挖掘学校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真切感受文化的广博性、丰厚性、传承性和激励性,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敬仰之心、有崇拜之情,心悦诚服地接受熏陶与感染,在修习中涵养身心,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在经历了以公平性为价值追求的资源配置后,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校,都在寻求以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治校策略。特色,不光表现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上,还与学校生存地域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毕竟学校文化不可能独立于区域文化环境之外,况且学校也要承担服务社区、教化民众的社会责任,学校文化对区域文化也有引领、补充与哺育作用。所以,挖掘学校文化渊源,除了立足校园进行内部挖潜,还要注意拓宽视野搞好外部开源,将学校文化投放到区域历史文明的大环境中,以开放的视野、拓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谨慎地进行审视和塑造,充分吸纳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加以挖掘、提炼、萃取和升华,尤其要重视区域历史变迁、著名历史人物、传统文化习俗对学校文化的深厚影响。寻到根系,找到源头,学校文化的孕育才会有充足的条件,学校文化的培植才会有肥沃的土壤,学校文化才会因为有源头活水而显得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三)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这是文化能够不断延续、不断丰富的根本原因。传承和培育学校文化,要有历史眼光和使命担当,善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注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内容、发展新内涵。要顺应时代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国家发展同步,与世界文明接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子,促使学校文化慢慢丰厚、逐渐充盈,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的学校倡导孝道文化,这不是不可以,毕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不管处于什么年代,孝道,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是一个社会必须倡导的文明风尚。但现代社会提倡的“孝道”,跟过去有很大区别,起码重视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讲究财富共享与代际和谐。[3]所以,中小学要倡导和培育孝道文化,既要继承传统孝道孝敬父母、修身养性等精华成分,又必须彻底抛弃愚孝思想、丧失人性和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赋予孝道以明礼诚信、崇尚英雄、报国敬业、勤俭自强等崭新内涵,让孝道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推陈出新,传统孝道才容易被新时代学生所接受,激励他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就业创业的遵循。
三、培育有长度的学校文化
优秀的学校文化,必须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能发挥育人作用,同时又能持续不断发展下去,涵养一代又一代学子。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有个“泡菜坛理论”,很好地说明了学校文化的作用及其传承性: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4]没有一个校长不懂文化的继承性特点,但现实中我们却看到,有很多校长确实不愿意做学校文化的承接者,总是挖空心思做学校文化的策划者、发明者、开创者,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独具特色学校文化的培植和发育,并希望尽最大可能将文化概念快速传播下去。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确实可贵,但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校历史,如果以扭曲的政绩观作为指导思想,学校管理就会走向歧路。唯我独尊,一味标新立异,不会培育出有足够长度、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校文化。
以现实和历史的眼光看,培育有长度的学校文化,必须做到“三忌”:忌急功近利,忌否定一切,忌华而不实。
(一)忌急功近利
学校文化的培植,有一个凝练内核、发育内质、丰富内涵的漫长过程,需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不是主观上说成型就能成型、说成熟就能成熟的,谁都不要指望学校文化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快速成长、发展壮大起来。学校文化就像一株树苗,要长成有气度、有境界的参天大树,必须有时间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经受风霜雷霆的历练。只有在岁月的蚀刻与时间的打磨中,学校文化才会愈发变得强劲韧性、富有生机,才会不断焕发出力量的光芒,成为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归宿。在学校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教干教师都需要有耐力、有毅力、有定力,能沉下心来关注、呵护、浇灌它。其间万万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实际地揠苗助长。
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年代,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精神文化光照千秋,令人目不暇接,让人陶醉其间。身处这样伟大而美好的时代,教育事业应该大有作为,学校文化应该五彩斑斓。顺应时势的需求,众多中小学校都在提出培育学校文化的宏伟设想并大刀阔斧地付诸实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管理者忽视学校文化成长发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内隐性,贸然提出一个文化概念之后,就开动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鼓噪,急不可耐地推销,期望利用三年两年时间,就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学校文化,打造成为所谓的“特色文化品牌”。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太过幼稚,太过功利。如此不顾客观实际策划包装形成的所谓“学校文化”,脱离校园实际,没有历史底蕴,缺乏应有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校长卸任之后,其在任时着力叫卖的“学校文化”,往往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继任者根本没有任何承接的愿望和可能。如此急功近利,其实就是毫无意义甚至起反作用的劳民伤财。
(二)忌否定一切
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文化的传承性;而文化的传承性,又决定了文化的长度。学校文化的稳定性,来源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就像泡菜水一样,孕育、传承的年代越久远,学校文化才越具有丰富性和厚重感,才能充盈着生长的力量,弥漫着发展的欲望,成为师生生存的信条、生活的信仰,从而像遗传基因一样,融合在师生的血脉中,镌刻在师生的骨髓里,成长在师生的生命里。培育学校文化,需要带着敬仰之心承接前人传递过来的接力棒,带着历史使命感发扬光大并传递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给出新的解读,但却不能唯我獨尊否定一切,更不能毫无顾忌打乱重来。
培育学校文化忌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否则,就是没有文化、不懂文化,甚至会走上破坏文化的歧路。有的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根本不重视学校文化的长度,不尊重学校的演变历史,常常以创新的名义,独出心裁,打乱学校既有的良好文化传统,不顾客观实际,按照自己的想象,重新构架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做法不可取。学校文化不能没有历史,不能凭空产生。如果人为割裂文化与历史的关系,看似独树一帜,实则空中楼阁,不但很难落地生根,甚至根本就不具备生机和活力。不尊重前人的人,不会轻易得到后人的尊重;没有历史渊源的学校文化,也不会轻易就能传递下去,更不会永恒地成为人们精神的营养品。
(三)忌华而不实
文化是素质的源泉,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文化包含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法、理念及认识,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秩序。文化能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恒久的精神财富等方式,持续地影响人、培养人、造就人,成为一个群体生活的状态,引导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文化的化育力量看似无形实则博大,常常蕴含在异彩纷呈的物质构成中,而不是单靠一个徒有其表的概念框架就能具备的。因此,文化必须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内涵、制度内涵、风俗习惯内涵、思想与价值内涵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能生发特有的魅力,闪烁耀眼的光芒。同样的道理,培育学校文化,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思想,有一以贯之的心态和滴水穿石的韧劲,能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切忌认识肤浅、心态浮躁,最怕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摆正心态,过于急功近利,一些学校提出的学校文化,大有哗众取宠之嫌。例如:只知道用华丽的辞藻进行精美的外部包装,不能沉下心来对丰富内涵进行精心萃取和提炼,理论上一套一套的,似乎高大上、很完美,但也仅仅止步于文本的解读,根本不考虑历史的积淀、制度的变革与资源的调配,实质上很空洞。如此空乏无力的学校文化,或者找不到历史渊源,没有多少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和可以传承的文化元素,或者脱离现实生活,没有多少可以变成师生的行动指南,根本没有人愿意亲身实践,更不会成为浸润师生心灵的“泡菜水”。以哗众取宠的心态营造学校文化,不管多么卖力鼓噪,都只能是自话自说,最终只能停留在规划中、口头上,永远不会成为师生渴望的精神财富,不会激发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冲.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根[J].教育家,2015(2):69.
[2]周卫林.校园文化:学校发展的灵魂[J].中小学校长,2013(2):42-44.
[3]王玉东.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4):94-97.
[4]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3-7.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