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王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江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对江西农业农村发展给予了“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高度评价。为了展示江西省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党的二十大后,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江西“三农”这十年》,全方位呈现新时期江西农业的面貌。系列报道分为“赣鄱粮仓”“产业融合”“品牌兴农”“美丽乡村”和“聚力改革”五个部分,勾画出江西农业发展新图景;报道涵盖了基本粮食保障、产业发展、科技兴农、品牌营销和乡村建设五个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广大观众了解日新月异的新农村。这档系列专题报道的推出,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上来看,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以粮食生产而闻名,也由于传统农业效益瓶颈制约了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一度停滞不前;从现实来看,近十年来江西“三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业产业升级、三产融合、乡村建设、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等政策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效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今日头条、今视频等各大网络平台同时转播,迅速成为社会的热点。
主流媒体的农村题材报道,依托于主流媒体的资源优势,在农业题材报道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广播电视台的《稻花香里》是一档关于农业问题的专栏节目,以农业的政策宣传、生产服务、技术推广、土地经营、农民生活等内容为主;节目深入江西农村,报道“三农”问题,起到了联系农民、服务农业、助力农村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江西的农业题材报道宣传中,该专栏节目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当代电视系列专题,在制作、播出、运营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人们收看节目形式的变化,网络融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电视专题片推广的主要渠道。融媒体环境,一是指利用融合传播平台,把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进行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全面整合;二是相应的运作模式,要求传统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体设计、议程安排、叙述风格、画面解说设计等方面做出全面调整。
在融媒体时代,最为重要的变化来自于“海量”网络内容的冲击,即使以往被人们忽视的农业类题材节目,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也层出不穷。从理论上来说,在网络空间包容的环境下,以个体身份制作的视频短片不断涌现,被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1]在以B站、抖音、头条等平台上,越来越多的视频作者,通过视频分享的形式分享内容,让人们从都市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在田园画般的乡村中找寻诗意。2019 年,网络视频中的“李子柒”系列忽然蹿红,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国界,迅速成为网络视频中的“现象级”事件。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诗般画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短视频如此丰富的移动媒体时代,农业重大题材的报道如何确立其社会引导作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如何保持,成为主流媒体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面对融媒体环境的巨大挑战,主流媒体应该作出积极回应。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守正”,坚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顺应环境,积极“创新”,要照顾到当代受众收看习惯和审美需求,改变传统的内容表达模式,以吸引更多受众。系列报道《江西“三农”这十年》就是范例。
结构完整,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报道以粮食问题开篇,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续、归结为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粮食是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粮食问题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围绕着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系列报道开篇即紧扣农业之根本,契合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体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江西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粮食产量连续9 年稳定在430 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更加巩固,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江西力量。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外,系列报道还深化了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农民的增收的命题。系列报道指出,江西农业在历史上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过巨大贡献,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了增强粮食生产伟大成就的说服力,系列报道当中增加了一些的重要数据,如图片、数据、图表被整合在节目当中,极大地增加了系列节目的信息量,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系列节目既会用数据,让数据“说话”,论证了江西农业的重要成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截至2021 年,江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3%。报道用一组数据表现江西传统粮食种植产业化的进展,提出了江西省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工作重大意义,将高标准农田作为粮食种植产业升级作为代表,高标准农田建设,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用十年来高标准农田的面积变化,证明江西在大力提升粮食产业升级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改变传统电视报道风格,满足网络媒体节奏快、生活化的要求。 系列报道每集的篇幅控制在9 分钟之内,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紧凑。在融媒体环境下,人们的观看更加趋于跳跃性,对内容的要求更快速,根据CSM 媒介研究全国网2020 年基础研究数据显示,网络观看长视频的平均停留时间为48 秒,短视频为18 秒。这意味着,对于电视专题类的长视频节目来说,平均一分钟左右必须有新的“亮点”出现,防止收看者注意力转移。系列专题片在编辑上适应了融媒体受众的这一特征,频繁推出能够抓观众亮点的内容,紧紧吸引观众的内容。
江西上饶市广信区,云谷田园综合体,一座投资近40 亿元的现代田园综合体,让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结出了累累智慧硕果。眼前这20 层楼的蔬菜,年产量可达到400 多吨,是传统产量的30 倍。科技创新为特色农业赋能,标准化中草药的种植园,标准化的采摘园。科技赋能加上资本引用,刷新了人们对农业的认知,休闲农业成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这段关于云谷田园综合体的报道,是当代综合农业的缩影,处处体现了媒体报道的时效性特征,通过生动案例和震撼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科技发展助推农业产业改革,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对于系列专题片来说,处处都有这样的“亮点”,可以调动人们收看的热情。
鹰潭市余江区是江西省启动宅基地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县。余江在全国首创村民自治的宅改模式,选取村民代表成立理事会,怎么改村民说了算。余江被列为全国第二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区,这一次余江聚焦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让宅改成果转化为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段表现新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报道,切中农村建设的要害,回应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农村的宅基地改革难以推进,农民生活环境脏、乱、差,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极不协调。报道以余江区的改革为例,表现了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努力下,攻坚克难,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真正做到了“生态宜居”的目标。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一方面是案例本身有特色,具有典型代表性,抓人眼球;另一方面,是实景拍摄画面,整洁的街道、崭新的楼房、完善的公共设施,融在秀美的自然环境当中,让观众难以忘怀。
内容新颖性,满足融媒体时代人们对视频的基本需求。观众感觉时时有亮点,处处出新意。此外,系列报道顺应融媒体表达中的轻松自然的表达形式,善于用生动平实语言叙述和概括。在系列专题片中,既有权威准确的数据解读,也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亦庄亦谐”,较好地把握了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如江西特色的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江西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十年前,江西的小龙虾产业还是个体小规模养殖的家庭副业,如今,在多方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产业。
例如,“襟江带湖的彭泽县,是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一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已经裂变成为大产业。”这句解说词,生动有趣,动感十足,语言的感染力非常强,把龙虾产业的发展描绘得具体生动。而在对江西农业产业转型成就的表现中,系列专题片选取了典型的农业综合体案例,从无到有,农业综合体在江西这个农业大省产生了巨大的效能,对于改变江西农业整体面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上报道通过类比,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表现了农业在科技技术的驱动下产生的巨大变革;[2]“智慧硕果”,表现的是农业科技产生的经济效益,说明江西农业已经脱离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模式。网络融媒体的报道,适合人们轻松愉悦的收看心理,整个系列报道,话语轻松,大量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江西“三农”这十年》,以江西农业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主线,表述亲切可信,毫不做作。
通过树典型形成行业的引领作用。系列节目中拍摄了大量典型人物,他们都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务实高效的典型代表,“领时代之先”的代表。熊模昌,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种粮大户,毅然放弃城市高收入工作回乡种田,建设大面积高标准农田;蒋鹏程,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敏锐地意识到江西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江西富硒农产品的优势,是江西农产品品牌经营的代表;赣鄱正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刚,创立了赣鄱正品品牌认证系统,将全省1200 种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体系中,实现了江西自己的认证系统。
描绘了新时期江西省农业十年发展的完整图景, 避免了网络视频碎片化的表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满足受众需求,也要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发挥其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在以个体视角制作的短视频中,以“生活趣事”“美食”“美景”“民俗活动”为主的内容中,受众感受到了轻松、欢快的节目氛围,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江西广播电视台发挥媒体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是在持续关注江西农业发展的历程中积淀形成的。近年来,乡村类型的长视频和短视频,在融媒体平台上层出不穷,这些视频节目通过个体的视角,表达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视频节目在表达上难免碎片化,内容大量重复,着重于乡村生活片段的表现上,对乡村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缺乏认知,难以触及深层次的乡村发展问题。《江西“三农”这十年》的内容跨越了江西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关键十年,在一些关键的议题上起到了“正视听”的社会效果,在“粮食生产”“科技赋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报道,表现了江西农业转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一般受众来说,系列节目起到了很好的普及效果,为人们描绘了立体的全面的江西农业新形象。
更新了受众对“三农”问题的固有认知。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城市观众对农业题材报道在内容、形式、表达上存在着“刻板化”的印象,农业题材以农村为基础;围绕着“农林牧渔”生产展开。新时期,在城乡融合、三产融合的背景下,“三农”问题跨越农村范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农业的问题是人们“未知而又应知”的信息,系列专题报道满足受众对“三农”问题的知情权。系列专题报道,通过翔实的数据,典型案例证明,“三农”问题已经由一个行业性的问题,转变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未来的乡村是开放的,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本,吸纳更多创新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挥了农业题材典型报道的优势。行业典型报道,是我们党新闻报道的优良传统,在党的新闻报道实践的历史中,曾经树立了众多行业典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系列专题节目给观众树立了全景式的“三农”典范,其中有在农业现代化中科技兴农的带头人、有走农业品牌经营的先行者、有乡村治理的实干家。在融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范围不断扩大,仍然具有重大的作用。农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农村事业的建设者、乡村发展的参与者、乡村改革的践行者,只有主流媒体将镜头对准他们,方能深刻揭示了当代江西乡村建设的深层动力。系列报道的五个部分,选择相关的典型人物,他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传统农业报道的典型人物相比,系列专题报道选取的典型范围更广,立意更新,已经不再拘泥于劳动模范式的典型,而是适合于时代发展,对社会有引领作用,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典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对“三农”工作做了重点阐释,在强调了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的同时,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作为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全社会了解当代农村、农业、农民提供有力参考。作为重大题材的农业报道,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江西“三农”这十年》系列专题报道给当代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适应网络融媒体环境过程中,主流媒体应该积极调整传播的策略,一方面在叙述表达中适应网络表达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专题报道;另一方面要坚守其在信息权威性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主要作用,坚持服务于“三农”建设,树立媒体良好公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