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欢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单一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需求。因此,传统媒体不断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创作模式。纪录片也在此环境中延伸出新的创作尝试。贾樟柯就另辟蹊径,将文学书写与电影进行跨媒介表达,他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便是以作家口述的形式拍摄的纪录片,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为中国文学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和传播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纪录片取材于生活,回溯往事与记录当下。宋芹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影像构成形态,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播的媒介和文化形象的载体,对国家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创作需要“实地采集故事”,也就是强调人物情感表达、行为动机的真实记录。在媒介融合生态下,与传统电影纪录片相比,互联网为新时代的中国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而多元的发展空间[2]。尤其是近几年,国产纪录片逐渐开始挤进院线上映,并获得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纪录片对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建构,将人与事放在一个漫长的时间线里,沿着情感的逻辑去讲述和理解,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用交响乐般的十八个章节,以文学为主线,以纪录片为形式,以一种文学与电影的跨媒介融合形式,展现出分别出生于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和70 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的亲身经历,带领观众见证从穿越乡土到遭遇故人等一系列的工作生活情景,展现了70 年来当代文学和社会变迁的密切联系。通过影片来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探讨纪录片呈现的生命本质。在嘈杂的时代,被人潮裹挟着往前走的快节奏生活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更像是提醒人们慢下来,感受生活,坚韧面对生活的各种顺境或困境,依然以从容不迫的姿态飘向下一个海湾。
文学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文字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而作家往往拥有比常人更敏感细腻的情感表达,这也是贾樟柯选择作家成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主要口述出镜者的原因。导演贾樟柯曾说:“优秀的作家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为什么他们的反应这么的迅速?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总是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
以文学的名义,经作家口述重回历史现场,是纪录片的另类的影像表达方式。让作家以“本人在场”的优势,解读文学作品乃至人生,引发观众的信任和青睐。《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文学融入历史,以山西贾家庄为开头,展开了一段别样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的“寻根”之旅。该纪录片以马烽带领贾家庄村民治碱、解决温饱、提倡自由婚恋的故事为开头,通过马烽的女儿段惠芳回顾马烽与贾家庄的集体记忆。由贾平凹本人讲述他与家乡商洛的故事,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上大学等事,以及1978 年改革开放后的创作经历。余华则是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夏夜躺在太平间乘凉的经历、女同学送纸条的经历、阅读没头没尾的小说的经历、去北京改稿的经历等,展现了个人与乡村彼此成全的故事。最后出场的是梁鸿,她讲述了与河南梁庄的故事,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姐姐为家庭的付出等以个体看乡村整体面貌的故事。作家本人口述的语言构成了该纪录片的主要部分,导演试图用作家的思考与感悟来揭示其所在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文学纪录片将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作,融进新的媒介形式进行影像化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是将作家和作品在更广阔的文学史面貌下进行新的阐释,从而揭开作家灵魂中最生动鲜活的形象和特征,对文学与作家生涯进行二次诠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作家用口述的方式重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变化,带领观众进入他们的文学生涯深处探索。贾平凹讲述到父亲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打压所受到心灵创伤,自己因迷茫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回到故乡商洛又因卫生条件差感染上乙肝等回忆,也说明了他为何以商洛为中心进行文学书写。余华讲述小时候闯入太平间,躺在地上享受夏夜凉风习习的美好记忆,感受了“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也正是这段记忆让他对生与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悟,从而写出《活着》这本经典文学著作。作家对其文学生涯的诠释,不仅为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添上了笔墨,更能够激起观众对文坛巨匠的进一步认识,让观众在重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设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纪录片电影用影像来记录文学,成为观察文学发展进程的独特窗口,其对作家文学生涯的二次诠释,使得文学更深情,电影更生动,更值得细细品味,历久弥新。
贾樟柯认为,“电影更重要的事是尝试理解人的处境,以此来反映现实”。因此,他的电影一直关注百姓群像,以平民化的视角记录生活点滴,从微小生活事件中洞察社会,展现最真实、鲜活的平凡生活,以寻求更深度的共鸣[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是以文学和电影的碰撞,捕捉不同时代人的成长轨迹和生活变迁,用18 段心事来诉说共同的故土乡愁。
在影片中,摄影机凝视的主体不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抑或与众不同的江湖儿女,而是每一个平凡的生活角色[4]。虽然拍摄主角是四位作家,但导演并没有将拍摄重点放在他们的“文坛明星”身份上,而是关注他们与普罗大众一样的平凡生活。其中,他们叙述的时代苦难、家庭的点滴、亲情的羁绊等,展现出来的都是百姓群像,更能激起人们关于生命的思考。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慢慢移动来展现人和景物,如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公园跳着广场舞的老年人、火车站驻足看时间的年轻人等,带着柔光的渲染,呈现出氤氲着烟火气的画面,再加上作家娓娓道来的口述表达方式,给观众以无限遐想和感慨。
美国学者白睿文曾评论贾樟柯,“将电影生命注入他不断扩展的电影画布上”[5]。贾樟柯的电影魅力在于对生活的感受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引起独特共鸣的点。而文学加纪录片电影的跨媒介融合的创作手法,让文学披上真实感的大衣,让电影蒙上了一层更细腻的滤镜,这种真挚的影像表达,体现了平民化的鲜活表现力。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曾说:“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也就是说,个体在社会交往互动中需要借助价值共同体的确认,将个体记忆上升为集体记忆。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运用了极多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聚焦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和情态变化,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绪状态,弥合了非虚构与虚构的边界,让作者的个体记忆在讲述中带领观众形成集体记忆,追溯一段共同的记忆。
一方面,影片不断通过镜头展现百姓群像。例如,马烽与贾家庄的村民同吃同住改良碱荒滩的记忆,余华在20 世纪80 年代第一次前往北京远行的所见所感。影片最后,导演对梁鸿的儿子进行采访,让他做自我介绍,梁鸿儿子熟练地用普通话介绍完之后,贾樟柯问他是否可以用家乡话再说一遍,他呆愣地表示不会,随后梁鸿一句一句地教儿子说。在无限的空镜中展现现代青年人对于乡愁的陌生,引发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以百姓群像的镜头走近作家,有助于引导观众认识作家,感受其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而当观众了解这些之后,再去阅读他们的文字,就会将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进行融合,会有更强烈的感受力。
“诗性”这个词汇源于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人们谈论“诗性”通常也联想到“艺术”“文艺”。最初在文学纪录片中,“诗性”以碎片化的文学意象和拼贴式文艺元素的形式呈现[6],后期则大多以作家的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其亲身经历来讲述文学创作中的心境变化,用跟随拍摄的手法展现“诗性”的生活全貌。这与塞克斯顿的“诗性真实”观相契合。《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体现的“诗性真实”就是将访谈同文学与乡愁结合起来,形成风格上的诗化意象。
在纪录片《我的诗篇》中,六名打工诗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机器、矿井等具象化的意象,隐喻了流水线的机械和麻木,工人朗诵诗歌来表达真实的生活状态。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以好友拜访作家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呈现作家真实的日常生活。而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人物访谈与木版画、泥塑、田园风光等元素结合起来,通过剪辑使画面达到一种“诗性”的关联,同时呈现了真实乡村生活的变迁,塑造唯美意境。
在纪录片创作中增添具有强烈个人化色彩的叙述是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它使得文学与纪录片的拼接更为灵动。作家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最纯粹的思想,同时又有语言画面来展示他们充沛的情感,引得观众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同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度思考。
3.2.1 “诗性真实”体现在结构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分为吃饭、恋爱、回乡、新与旧、声音等18 个章节,讲述了18 段心事,同时也是18 个纪念碑。每段小故事都以作家的亲身讲述和饱含诗意的画面穿插,来表达不同年代的人的心路历程。不同的叙事带观众进入不同的情景氛围中,充盈着强烈的沉浸感和对生活的感受力。
3.2.2 “诗性真实”体现在内容上
在“吃饭”章节的最后,农妇高举锄头朗诵诗人于坚的诗歌《想象中的锄地者》中的诗句,“高举着锄头/犹如高举着/劳动的旗帜”,体现了贾家庄人民在马烽的带领下进行治碱劳动的生活感。在“恋爱”章节中,则是选取了沈从文的《致张兆和的情书》中的“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提炼出恋爱的思绪万千。在贾平凹对家乡的叙述章节中,引用了他的作品《带灯》中的话,“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不同职业的人朗诵诗歌,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声部。
3.2.3 “诗性真实”体现在意象上
纪录片最后一个章节讲述了该片取名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原因。“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源自余华在家乡的海边散步时,想到课本上说海水是蓝色的,现实中见到的海水却是黄色浑浊的,他想要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这个带着理想主义的愿望击中了贾樟柯的内心,在日渐被利益和浮躁遮蔽的社会下,需要有人始终保持理想主义的诗意,在荒漠中开出傲然绽放的纯洁之花。纪录片的最后,余华走向海边的镜头留白,仿佛也意味着世界上仍然存在怀着赤子之心、执着和坚韧的许许多多人。导演贾樟柯说,希望能够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大抵文学纪录片的魅力不止于此,还在于让人感受平静而不张扬的诗韵。
在国家助力媒体融合的时代契机下,文学纪录片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模式和传播理念,作家口述与电影纪录片的跨媒介融合,在内容、结构以及意象等三个维度上对影像表达进行探索,实现了电影与文学的互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最贴近作家的方式诠释作家的情感与思考,用极具美学价值的画面来记录美好,这种跨媒介的影像表达方式,不仅保留了作家本身想要表达的文字,又以更艺术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对文学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和传播形式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