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宇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在国家体制和统一改革格局下建立的县级新型传媒单位,是在整合县域内报刊、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新媒体等多种形态传播媒介基础上,形成的多功能新型信息传播平台。从新闻的生产到分发,从基础设备的使用到维护,从媒体市场的管理到运营,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于诸多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媒体对于人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往那些技能单一的媒体工作者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媒体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集具多项媒介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媒体人才[1]。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或多或少都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人才队伍落后于现实需要,使得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对基层媒体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人才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展,就要建立一支素质硬、能力强、专业高的人才队伍。
脑能想、腿能走、耳能听、手能写,这是新闻人最基本的素养。所以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不论时代如何更迭,技术如何变迁,立足于新闻本位,具备最基本的新闻专业素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要求,同样也是适用于任何传媒机构。
在新闻采访工作方面,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大多需要记者实地走访调查,通过采访询问来获得信息素材。但在现如今的媒介环境下,新闻采访的流程发生了改变。过去对新闻采访影响极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新媒体的新闻采访影响已大大降低,如今的新闻采访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继而新闻记者则需要了解并掌握更加现代化的采访方式与技巧。
在新闻写作方面,新的媒介技术的融入可以增加新闻呈现的多样性,提升新闻的观感。比如,新闻采编主体可以通过对新型媒介技术的使用,来增加新闻的丰富性以及增强受众的多元体验,这是传统媒体时代难以做到的。但相应的,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掌握更全面的媒介技能。
在新闻编辑方面,编辑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单个新闻作品的呈现方式比较简单,采用单一的文字、图文组合或者单一的视频,但是在如今媒介技术加持下,文字、图片、视频三者同步出现已是常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拥有整理并融合多个新闻元素的能力[2]。
在新闻评论方面,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受众既关注有深度的新闻评论,也青睐短、平、快且“接地气”的新闻评论。因此,如何用简短易懂的话语采写出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新闻评论也是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具备新媒体思维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内容生产传播中,要时刻秉持适应时代、适应当今受众的思路,不断地以新媒体的思维创新新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技术是新闻生产传播的重要支撑。在数据驱动的当下,数据素养是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其与新闻业的深度结合促进了数据新闻的发展[3]。数据素养是指具有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能够有效且恰当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展现数据的能力。在新闻生产传播领域,数据素养指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发现、分析与挖掘从而找到有价值的新闻。
视觉素养也是需要被强调的。现如今,对受众感官的触动尤其是对视觉的冲击已是新闻生产传播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元素。当前,人们身处视觉时代,各种视觉文化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视觉上的触动更加能够吸引受众。正如法国哲学家让·拉特利尔所言:“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影响。”在实际工作当中,县级融媒体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首先要有挖掘视觉素材的意识;其次在素材的采集中要有判断视觉符号合理性与真实性的能力;再次对于视觉符号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也要有足够的解读能力;最后,要对视觉元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进一步地加工、编排视觉符号。
作为融媒体工作者,融合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网感也是应当具备的。网感指的是一个人对互联网规则的熟悉度与敏感度。良好的网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互联网语境下,对种种社会热点事件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与捕捉能力,对有用的内容和市场的风向有充足的判断能力。可见,网感是一种媒介能力,即对互联网生态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融媒体工作者既要了解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又要对社会生态进行深刻的洞察,善于抓住网络中出现或潜在的热点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县级融媒体作为主流舆论阵地,在话题的选择与内容制作上一定是正向的,坚决杜绝低俗化、媚俗化等制作倾向。因此,县级融媒体工作者既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又要有宏观视野;既要提高时效性,又要有内容创作的质量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8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一重要讲话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同年9 月,中央宣传部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提出“要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要做好整合媒体机构、建好采编中心、统一技术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工作”。
在当今时代,网络应用迅猛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传播和遍及各处的信息,不仅使传播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社会的组织运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因此,县级融媒体既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承担着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培养全局思维,从宏观层面去理解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做好政务新闻服务与传播,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国家的战略规划,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支撑,故而需要提供合适的政策去保障人才的各项权益。合理政策的制定,要从具体实际出发。截至2022 年4 月底,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共2 843 个,包括977 个市辖区、394 个县级市、1 301 个县、117个自治县、49 个旗、3 个自治旗、1 个特区、1 个林区。除市辖区和县级市外,我国有1 472 个县级行政区。面对地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在坚持统一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地域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故合理的政策应强调因地制宜。合理政策的制定,就是要探讨什么样的政策才能留得住人[4],即如何不断提高人才与政策的适配性,只有两者的适配性高了,才能最大化挖掘人才的潜力。总而言之,合理政策的制定就要求各地从具体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地方社会情况、地方经济情况、地方发展前景等多元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创建一套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县级融媒体发展模式。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在以往县级融媒体的具体实践中,相关人员的薪酬分配多数不与个人具体开展的工作挂钩,导致工作者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从而降低了单位开展工作的效率。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需更改这种“大锅饭”的工作模式,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观念。应从具体的薪酬制度着手,通过“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分配薪酬,从而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县级融媒体也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人才晋升机制,拓宽人才晋升渠道,保证人才有公平、公正的晋升空间。
县级融媒体的各项工作以当地县域为中心,面向当地百姓,服务当地居民,故在经济收益层面存在一定局限,有限的收益导致其在人才选择层面灵活性不大,难以吸引外部融媒体人才。因此,各地县级融媒体应当立足于本地的优秀人才,放眼于本地相关行业的优秀工作者、优秀毕业生,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力,走本土化人才发展道路。选择本地工作者有诸多好处:第一、其对本地具有强烈归属感,比外来人员更加易留,稳定性更高;第二、其在本地生活多年,对当地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新闻信息的采编播发;第三、与外来人员相比,本地人才适应本地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顾虑较少。综上所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员招聘上,可以以本地人才为主,汇聚本地优秀媒体人。
如上文所说,挖掘当地人才潜力是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途径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招揽外部人才,因为单从本地寻找融媒体人才,由于地区局限性、人员局限性等因素,仍难以支撑融媒体发展,难以处理所有融媒体工作,故依旧需要一定数量的外部人才。招揽外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5]。首先,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当加强行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人才的流动性,进而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留住人才。其次,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可以满足融媒体中心人才的输送需求。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从高校实习任务出发,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高素质人才,提前掌握其基本信息并给予其优先留下工作的机会。再次,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特聘等方式,获得业内专家在工作上的专业支持与指导。在此基础之上,各县级融媒体还需要想办法解决外部人才的现实问题,诸如生活问题、住房问题等,从而消除其后顾之忧。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人才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素质硬、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才队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保障。既要做好当下的人才工作,也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和储备县级融媒体人才。县级融媒体人才的储备,既离不开高校,也离不开社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当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型、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嵌入互联网思维,不断优化办学思路。同时,传媒行业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窗口,是一个与社会打交道的行业,因此一个合格的传媒人应当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在与社会不断的交流中汲取经验,获得能力。其次,高校应当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身和他者的优势,联动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给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践操作平台[6]。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的心声。因此对如何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个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什么行业,人才都是根本,因此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其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格局的构建,又要有中观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县级融媒体中心自身的重视,以及各级各方的合力。自2018 年我国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后,我国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也获得了切实发展,但总体上我国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本文针对此过程中的相关困境提出一些拙见,目的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