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播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以《考古周口》为例

2023-12-01 15:17:49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8期
关键词:周口类节目考古

张 阳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考古周口》是由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策划,周口广播电视台、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打造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该节目旨在将周口市重点考古发掘项目、文化遗存等搬上荧屏,让普通大众了解周口真实鲜活的历史文化。该节目自开播以来传播效果显著,收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好评。相较于以往的文化访谈节目,《考古周口》在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上有了很多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考古周口》节目的内容创新

1.1 场景思维

彭兰教授认为,场景是一种包括空间在内,建立在受众行为与心理基础上的环境氛围,而针对场景的研究是希望能够提供基于特定场景的适配信息和服务[1]。《考古周口》是一档传统的电视节目,却充分运用了场景思维。它突破以往的考古节目只是单一的在直播间进行信息的线性传递,而是通过考古现场再现、专家访谈等方式,力求在观众脑海中建立一个真实生动的场景,使观众与节目产生共鸣。比如,第一期节目“神秘古城——平粮台(上)”,通过“为什么平粮台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氏族社会的城是什么样子的?”“平粮台古城的城池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迅速将观众引入节目主题,并配上平粮台古城的现场画面,打造出观众犹如亲临现场的场景。这种提出问题和现场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很好地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思维空间和现实空间,将观众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节目上,此时的观众不会处于被动的接收信息的位置,而是被成功地带到了考古现场进行沉浸式的思考。

1.2 美学思维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2]。美的形式包含对称和谐美、整体统一美、简洁美等,任何符合美学规律的事物都是美的呈现,而美学思维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打造符合美学规律的事物,如何形成美的感受。在《考古周口》中,无论是场景布置、画面配色、还是节奏把握上,都充分遵循了美学思维,无时无刻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考古周口》把风格定位在古典的美感之上,而这种明晰的定位也使该节目呈现出一种整体统一之美。首先,从节目片头来看,伴随着悠扬典雅的乐曲,迎面打开的是一本泛黄古旧的书籍,从书籍中跳跃出的是陶器、青铜鼎等满满历史感的文物,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片头的文字采用金色的甲骨文,充分做到从配色到形式上都保持风格的和谐统一。其次,在节目现场的布置上,力求做到将画面中呈现出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其定位相契合。比如,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节目访谈桌前“考古周口”的标志就是以红色印章形式来设计的。桌子后方以文物照片作为背景,搭配两侧摆放着青铜器的木制书架,共同烘托出一种古典、传统的气息。

2 《考古周口》节目的传播创新

2.1 重视互动传播

当下文化类节目要想在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一改往常“我播你看”的传统思维,充分做到以受众为中心,重视与受众互动。在互动传播的道路上,《考古周口》也在不断探索。首先,在节目内容呈现上,《考古周口》不是单一化的主持人播讲,而是采用访谈类节目的形式,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一问一答,带着观众探索考古奥秘。专家的解说专业、有深度,而节目主持人提出的通俗质朴的问题,也更是问出了观众的疑惑,使得节目没有说教感和压力感,观众可以以倾听者、讨论者的身份介入考古知识的互动场景当中,带着更放松的心情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在访谈中主持人也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比如,第十一期节目的开始,主持人就将观众在“周口手机台”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上的留言放在大屏幕上进行分享,并以聊天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回复,让观众更有现场参与感,更容易成为节目的忠实受众。

2.2 重视“小屏”传播

2023 年3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 549 万。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 亿[3]。可以看出,我国网民正在逐年增多,并且大部分都会使用手机上网,这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更多压力和挑战,以移动传播为主要特点的“小屏”时代已经来临。《考古周口》节目充分适应当下“小屏”传播的趋势,每期节目除在电视端呈现外,也在周口广电融媒头条号、快手号、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网站(bilibili,简称“B 站”)等平台同步直播。面对诸多观看渠道,观众就不用守着固定的电视机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自由地在多时空,以交互的形式浏览视频。比如,《考古周口》首期节目开播之前,就在微信、头条号、微博等平台以图文或者短视频的形式发布节目预热,并附上直播链接,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该渠道观看直播或者进行节目回放。这种“直播+点播”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当下用户不同地信息接收时间和接收习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不同的平台观看节目,并且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形式随时进行互动。观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会大大提升。

3 《考古中国》节目的形式创新

3.1 文物介绍+历史故事

考古类文化节目是通过连接古今的方式来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帮助受众树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4]。从节目的形式上看,《考古周口》节目并不只是简单的对文物进行介绍,也会讲述很多有关文物的历史故事。比如,在讲到老子故里太清宫时,除了介绍太清宫的地理位置、存续时间以及内部构造外,也向观众普及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且,在说到太清宫的修建时,也讲述了太清宫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屡建屡毁,但是经过不同时期的重建,保留住了曾经的灿烂辉煌,这也向观众呈现了世人对老子的尊崇和敬重。这种“文物介绍+历史故事”的形式,很自然地把现代和古代贯穿起来,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以往只存在于历史书籍中的老子,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老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在看到现如今虽饱经风霜但依旧灿烂的太清宫时,更能产生共鸣,这也是《考古周口》节目的价值所在。

3.2 3D+VR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创造出能够模拟真实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来反映真实世界运动规律的技术[5]。3D 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正是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进一步探索。《考古周口》节目中涉及大量的古代文物或遗址遗迹介绍等,为了提升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考古周口》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对于远古文明的呈现,节目在实物实景拍摄的基础上运用3D 成像、VR 等新技术,增加节目的场景感和感染力。比如,在第三期节目中探秘时庄遗址时,专家介绍到时庄遗址极为罕见,但是具体罕见在什么地方,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节目采用3D成像、VR 等技术制作了平粮台和时庄遗址的房屋复原图,帮助观众对比时庄遗址墩台形的遗迹与同时期遗址长方形遗迹的不同,这种让古老文化元素活化重现的方式有助于观众理解。此外,节目还采用3D 动画来分步骤展示时庄遗址的建筑方式,再搭配上画面解说,使得节目呈现出的内容既清晰又直观,当专家介绍时庄遗址具有仓储功能时,观众便能够即刻在脑海中对古人的仓储房屋构造形成清晰的认识。

4 对文化类节目的思考与建议

4.1 节目传播层面:把握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发展机遇并寻求创新。《考古周口》积极探索融媒体传播转型,节目除了在电视端播出外,也会在“周口手机台”、B 站、微信、头条号、微博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同时,该节目也被推荐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平台。此外,每期节目开播前还会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预热,从各平台的点赞量和阅读量来看,宣传效果显著,给同类型电视节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笔者认为,广播电视节目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要把握住两点:一是要把握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融媒体传播不是直接把传统媒体的内容转发到新媒体平台,而是要充分结合相关新媒体平台的特色,发布与平台风格相匹配,与平台用户喜好相契合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宣传效果。比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时,轻松活泼的风格更容易获得该平台用户的青睐。二是要注重与平台用户的互动。《考古周口》在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宣传都有大量的用户进行点赞和评论,但是对于观众的留言,节目并没有给予太多反馈,使得节目在双向互动方面略显不足。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性强,通过互动,节目不仅可以了解受众的反馈,及时优化内容,还可以培养大批忠实粉丝,维持节目的收视率。因此,除了融合内容外,对于传播形式和手段上的融合也是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需要积极探索的。

4.2 节目特色层面:结合新技术,增强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带来了很多新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机遇。技术赋能是《考古周口》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该节目在展示文化遗存、历史故事时,运用了大量的3D 成像和VR 等新技术来对远古的实物实景进行重现。比如,第七期节目中,专家在讲中国古建筑的6 种屋顶形式时,就用3D 复原图的方式重现了不同屋顶的构造,清晰立体的画面仿佛跨越时空出现在了屏幕上,直观地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利用人工智能、3D 影像、VR 等技术对传统文化中的文献、图片、文物、影像等资料进行收集与重现,让悠久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增强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也要秉承适度原则,要以传递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切不可为了技术而技术,淡化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文化内核。要以传播文化为主,新技术加持为辅,用新技术打造文化类节目的传承性和新潮感,赋予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

4.3 节目内容层面:创新当代表达

一般来说,文物离大众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专业高深的文物知识难免让人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过度精专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难以走进大众的内心,而某些考古类节目也因庄重严肃的风格,给人以古板、枯燥的印象,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新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应改变说教式的传播方式,通过寻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创新表达方式,这也是当前文化类节目扩大受众覆盖范围、增强影响力的突破口。文化类节目在满足当代受众收视需求进行创新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打造文化IP 吸引观众。在同类型文化节目的竞争压力下,打造IP 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识别性,而且也可以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比如,《考古周口》从视觉方面寻求突破口,打造节目专属的形象标识,选用甲骨文字体“考古周口”作为节目名称标识,并使用传统中国红作为基础色,宛如中国传统古典印章,突出了节目的古风古韵。这一具有高辨识度的标识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让人眼前一亮,能吸引并留住更多受众,进而保持对该节目的持续关注。二是打造文创产品吸引年轻受众。当代年轻受众追求新奇,消费能力升级,如果能够结合节目推出赋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如手办、折扇、杯子等,则更能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同时也可以开拓出更多的盈利空间。

5 结语

本文选取《考古周口》这一地方广播电视台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传播三个方面的创新进行探究,认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要在内容上秉承极致思维,认真打造具有美感的文化场景;在传播上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屏”传播、互动传播,打造多渠道的传播矩阵;在形式上结合融媒体时代的新表达、新技术,引起受众的共鸣,满足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多元化收视需求。

猜你喜欢
周口类节目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0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30:09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二次多阶段不确定系统的Bang-Bang最优控制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