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霞
(作者单位:晋中信息学院)
《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灾难片,影片中所反映的问题在当今的世界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虽然影片出品于2004 年,但影片通过营造宏大灾难景观、震撼式视觉美学的方式,给受众以视听与心灵的双重震撼[1],制作水平丝毫不输现在的电影。《后天》对人类在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利益而忽略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其中一些巧妙的场景和情节设置更是超出了原本事物的含义,展现出独特的意义。
在灾难来临前,以美国副总统为代表的一类政客坚定地表达了他们不会停下经济发展的脚步去修复自然的想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会议进行的同时,全球气候已经开始变得糟糕,各种灾难天气轮番上演。影片将最重要的一场戏设置在了纽约的图书馆里。图书馆在影片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避难所,它因为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被赋予符号性的含义。
主人公山姆一行人因海水倒灌整个城市全部躲进了图书馆,此时图书馆多层已经被海水淹没。个体生命本就是有限的,在大自然的面前更是显得不堪一击。而传承了千万年的人类文明虽然时间长久,在大自然的面前也表现得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图书馆这个盛装了人类文明的载体,此刻变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人类创造了文明,并搭建起了文明社会的框架结构,形成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文明实体。可是,当海水扑向图书馆,顷刻之间图书馆的大门被海水击碎,海水汹涌而入。在大自然面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图书馆瞬间被吞没,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自然对地球才拥有真正的统治权[2]。导演将庞大的图书馆建筑这一实体幻化成象征人类文明的符号,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及人类文明的脆弱。而人类得到这样的结果,是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制地扩大欲望所导致的。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否则将会亲手毁掉自己所建立的文明世界,就如图书馆瞬间被海水淹没一般。
在图书馆的这场戏中,有一个情节的设置格外具有深意,那就是关于“烧书”的争论。海水冲进图书馆之后,气温迅速下降,城市里所有的海水全部结成了厚厚的冰,对于被困在图书馆中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活下去。图书馆中大量的书为主人公一行人提供了取暖的物质保障,可是问题来了,烧哪些书比较合适呢?在现实生活中,这并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因为活着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可是,在处处充满符号意义的电影《后天》中,烧书这个情节的设置本身就隐藏了很深的含义。从表面上看,“烧书”是为了取暖,为了能活下来,但是从更深的符号意义上来理解,“烧书”便被赋予了否定与毁灭某些固有规则的深意。一个学生拿起一本《圣经》准备扔进火堆,就在此时图书管理员阻止了她的行为。图书管理员给出了不能烧的理由:《圣经》在西方的世界里代表新生的力量,代表文明的起源,而《圣经》保留下来将预示着人类还有重新建立文明的可能性。随后两个人又对哲学类的书籍是否能烧进行了争论,但争论并没有什么结果,因为人类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而这些文明的出现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在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男孩大声说他发现了一些可以烧的书,这些书是一些税法、经济法之类的书。税法、经济法类的书在此刻不再是单纯的书本身,而是一种与社会文明、社会秩序相关联的经济制度等的指称。《后天》中轮番上演的各种异常灾难气候,皆由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行为所导致,而这种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在这样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类只关注经济利益、一心向“钱”看。人类社会中与经济相关的一些制度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对物质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所能承载的最大体量,人类要想在灾难之后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打破旧的经济秩序,建立新的经济规则,所以象征着旧规则、旧制度的税法、经济法之类的书必须在这场灾难中被毁灭。导演借由“烧书”这一电影符号,不仅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还通过烧书争论的巧妙设计,一步一步引出灾难类影片一以贯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人类在灾难面前受到了重创,但是并不能因为某些错误的经济发展观念就否定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所有文明,如果影片非常片面地批判人类文明,将所有文明都毁灭,那人类也就不需要救赎了。导演对于人类、文明与灾难之间的反思是非常理性的。例如,影片中一名学生在图书馆躲避灾难时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物理知识修好了一台破旧的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后来成为人们收听天气情况的信息来源。再如,山姆进入水中打老式电话被淹后全身冰冷,血液流通不畅,可能会因体温过低而死亡,此时劳拉抱住山姆,用自己的体温让他迅速恢复,杰克问劳拉你怎么会知道这些有用的方法,劳拉简单回复说总有人是在生理健康课上认真听了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便说明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也是对人类医学文明的展示。通过这些小的情节和对话设计,足以看出影片所体现出的态度和强大的理性逻辑:肯定人类积极的文明成果,否定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观念,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即公交车,其隐藏于容易被忽略的三处细节,这三处细节均与公交车相关。
细节一:因为雨下太大,公交车被迫停运,车上只有司机一个人,就在此时,3 个与大多数人行进方向相反的男人来到了公交车前,司机告诉他们公交车停运不能上车了,可是男人却用200 美元让司机放弃了不能上车的坚持。表面上的公交车实体,在这里实质上代表着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可是这一秩序在以经济利益为代表的金钱诱惑之下被抛弃。不能开的门在金钱面前打开了,这一情节的设置暗示正常社会规则被破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金钱的执着追求。细节二:当海水汹涌而来倒灌进城市的时候,影片再次给了这辆公交车多个近景和特写镜头,公交车连同它上面破坏规则的人一同被冲入海水中。这一情节中,海水代表自然的力量,而当这辆具有象征意义的公交车被打入海底的时候,也就再次暗示,现行不良的社会经济运行潜规则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违背的。细节三:影片对公交车及车上人的展现并未到此结束,在海水淹没整个城市之后,公交车成为影片着重表现的被再次重创的事物。一艘邮轮顺着海水进入城市,利用摄像机进行水下拍摄,公交车顷刻间被大油轮碾压成纸片,完全没有恢复的可能性。影片用这样强硬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宣告,人类如果依然执着于经济利益,执着于追求金钱,破坏合理的规则,人类的命运便会如这辆公交车一样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地球的至暗时刻即将过去,地球或者说人类将要迎接新的开始的时候,电影呈现出一片阳光普照的景象,而经历了种种磨难有幸活下来的人们,尤其是在镜头中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几类人,他们被影片赋予一些特殊的符号性含义。他们一同躲在图书馆里,共同为了活下去努力坚持,他们最终能活下来不是个体的胜利,而是体现了团体的凝结性力量。在图书馆中抱团取暖的那一刻,人们没有了利益冲突,没有了阶级地位的高低之分。影片中最后登上飞机的几类人不再是以具体的某个人或某种身份出现,而是以组合的形式两两呈现,其实影片是在暗示观众需要对多种关系及问题进行思考,如人类与地球其他生灵的共存问题,人类内部关系的认知和修正问题,人类生命情感的延续问题,以及人类文明的赓续、重构问题,等等。人类只有意识到并愿意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获得自我救赎。
乞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下大雨的时候他出现在富人区一个庭院的门口躲雨,却被无情地赶走。随后,他跟随人流来到图书馆,想要和其他人一样进去避雨,却被告知不能进入,原因在于他身边带着一只狗,宠物不得入内。这两次情节的设置,影片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披着文明外衣,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虚伪的一面。在富人区一栋基本没人居住的豪华住宅外面稍作停留都会被赶走,充分展示了这个以经济利益为最高追求的社会的冷酷,而这栋住宅的主人只是拥有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身份和外壳,内部空间中家庭成员分散在各地,很少能聚在一起,对金钱的狂热追求,让他们的房子变成冰冷的建筑,而缺少了“家”的温暖。身份、地位、金钱成了这个畸形社会中“你是谁”的重要标签,而其他优秀的品质在这个社会中被轻易忽略、遗忘甚至抛弃。
在《后天》中,乞丐虽然很穷,但是他并不是全然无用的人,与富人相比他具有更高尚的品格。他收留了一条流浪狗,并把捡来的火腿肠分给它,即使带着小狗不让进图书馆,乞丐也并没有因此抛弃小狗。他还将自己以往露宿街头的取暖经验分享给大家,告诉他们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更简单的方法来保暖。影片中乞丐的形象代表着大多数美国普通民众,他们友善、乐于分享,富有同情心,与上层社会富人阶层的态度明显不同。所以,在影片最后,乞丐登上了救援的飞机,预示着经历过这次灾难之后,人类需要平等对待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何种身份的人都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不能仅凭金钱去评判和划分每个人的地位。
小狗则代表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灵,在海水倒灌进整个城市之后,一艘船顺着海水漂进来,是小狗最先发现了异常并大声叫起来。而其他生灵,如电影当中所展现的灾难来临前天上的鸟成群结队地飞离,狼奋力挣脱牢笼,熊在笼子里吼叫等,地球上的其他生灵都先于人类感知到了地球的变化。它们不是人类的附属品,它们和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和人类一样拥有活着的权利。但是,在影片里它们不是被人类囚禁在牢笼里,就是被拒绝进入“避难所”,却还要呼吸着人类每天排放的尾气……人类文明的发展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它们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人类还以自以为是的方式为它们设定了生存法则。而人类改变了这些生灵的生存规则,其实就是在改变大自然的法则。影片最后小狗也登上了救援的飞机,影片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类,人类不能再狂妄自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必须学会与地球上的生物和谐相处。
在人类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也会因此而出现争论。不过,争论并不可怕,争论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探索真理。图书管理员与女孩看似在争论烧书的问题,但其实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这是人类促进文明发展、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在争论中,他们把象征文明起源的《圣经》保留了下来,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和行为都为人类今后的再崛起及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参考。就如影片开头所展现的那场气候会议一样,总统不接受建议、不接受质疑、不接受争论,一意孤行发展经济,最后却给全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最终争论的两个人捧着《圣经》登上了飞机,他们在争论中保留下了文明的火种,可见争论和倾听是引导文明正向发展的良好方式。
在灾难片中,一定少不了对情感的展现。灾难是一面照妖镜,能照出人的善恶。不同的人在极端的环境和情况之下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总有些人会给予别人希望,让人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后天》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灾难中互相拯救对方,可见在冷酷无情的金钱社会还存在着真情,他们的存在证明人类还有希望。劳拉为了帮助一个外国女性取回手袋、证件,差点被海水冲走,看情况不妙的山姆也舍身去救;为了给劳拉治腿伤,山姆和同伴冒着被狼袭击的危险去船上取药。可见,只有当良知重新回归,人类社会的美好、善良、正义、真诚等这些正能量才能成为主流,人类才能延续下去。
《后天》中科学家杰克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掌握真理的科学家;另一个是营救儿子的父亲。在电影中,这两个角色的设置从“大家”和“小家”的层面上看都是英雄。作为一名气象学家,杰克在一开始就监测到气候异常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杰克一直持生态主义思想,所以他在全球气象学会上指出后冰川期即将到来这一残酷现实[3],并向政府谏言;在灾难发生时,他又为国家出谋划策,根据气象灾难发生的规律与其他科学家一同商量对策;在得知儿子遭遇灾难后,他迅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遇难者最佳的自救方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他又带着“爱”逆行前往营救。他展现出了一个英雄该有的特质:沉稳、勇敢、智慧。他勇敢且具有更强的信念和毅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作出科学的判断,在灾难还未波及全球时给出警示性建议,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又能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果断行动。最终他经过千难万险找到了儿子,并救了大家,登上了救援的飞机。正是这些角色身上闪现出来的理智、道德和自我约束,使得他们被观众喜爱[4]。人类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来指引人类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完成自我救赎。影片为杰克设置两重身份,拉近了人物与大众间的身份距离,同时拉近了双方心理上的情感距离。
影片《后天》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相对简单,但在影像的展示上具有很大的震撼力,因而大众对这部片子的接受和理解相对容易。《后天》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在于导演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赋予影片更深刻的含义,文明、灾难、人类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情节的设计和符号的展现上都得到了体现。灾难片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在于通过各种灾难场景的展现,以及人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选择,唤醒人类的灾难意识:在各类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当下,只有正确认知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让全球联合起来,构建全球化的生态文明体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