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静 张铁墨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
电影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微电影作为电影的新兴形态已经在年轻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另外,随着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新文科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传统文科专业的创新性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1]。新文科不仅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也要求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进。而在新文科背景下,微电影创作作为一门涉及文化、艺术、传媒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更应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顺应新文科的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日益变化的文化市场需求[2]。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基于对目前国内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探索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微电影是一种短片电影形式,通常时长1 ~30 分钟,具有成本小、周期短、灵活多样等特点。微电影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1 世纪初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开始在中国出现。2008 年,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一些公司开始利用微电影作为广告宣传的一种手段,为品牌营销服务。2010 年,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传媒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微电影品牌。2014年,微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微电影开始向影视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和奖项。目前,微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较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随着微电影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微电影创作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创作和实践能力。2006 年,微电影创作课程在部分高校开课,以影视专业为主,培养学生在微电影制作方面的能力。2010 年,随着微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微电影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2 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中,更多的高校开始将微电影制创作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开设。2014 年以来,随着微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微电影创作和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作为一门新兴的电影创作课程,近年来微电影创作课程已经逐渐在中国高校中得到重视和普及,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微电影创作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知识单一。由于微电影既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又是具有跨媒介性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目前教材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对与微电影相关的多元知识体系的建设。二是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创作实践。三是缺乏与行业同步的制作要求。随着我国影视行业在题材、表现形式、审美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微电影创作课程缺少优质行业案例,导致学生的实践成果与行业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四是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微电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较为单一,缺少创新性和多元性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存在创新能力弱、影视创作选题狭隘、视角受限、选题思想深度不足、社会问题意识不足等问题,甚至出现同学间选题雷同的情况[3]。
目前,微电影创作课程在理论知识、教学资源、制作要求和创新性四个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多元需求。
新文科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传统文科专业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传统文科专业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研究,而新文科则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实现专业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微电影创作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与新文科发展要求十分契合。微电影创作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包括微电影选题与策划、拍摄与制作、微电影案例分析等内容,涉及影视制作全流程,以及设计、商业、传播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4]。因此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融合多元内容,创新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创作创新能力,培养影视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首先,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对影视专业教学理念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将新文科发展理念与微电影创作课程的综合性相结合,既丰富课程内容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又顺应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要求。
其次,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多元,通过融合交叉学科知识、数字化平台与资源、社会真题案例与思政教育等,构建多方位、多层次教学内容。
最后,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二分法”(基于学科逻辑和行业逻辑两种实践教学思路)。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通过融合多元内容,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不是前后相继或从属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交互交融的实践模式,学生用理论创新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理论,二者相互渗透,使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得同时提升。
此外,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趋势。
综上所述,实施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
微电影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通过短时间内的精准表达和情感共鸣,成功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微电影在市场上的不断壮大和需求的增加,微电影创作这门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何融合多元的学科知识,丰富微电影创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成为当前微电影创作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通过融合交叉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丰富微电影创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微电影创作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文学、传媒、艺术、人文等,因此需要借鉴和融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引入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创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也可以引入传媒技术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微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微电影作为一种与传统电影不同的电影形式,其创作理论也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因此需要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5]。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电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微电影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例如,目前的ChatGPT(人工智能语言工具)、AI-Written Script(人工智能剧本技术),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转写剧本,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与内容参考;网易见外工作台,可以实现时间轴自动切分对齐字幕制作,节省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工作时间;智能配音软件等,可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在本课程中期拍摄与制作环节,数字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与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创新力。
另外,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电影资料和资源不断增多,这些数字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角度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目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将社会真题纳入课程实践教学中,以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微电影创作课程中,融合社会真题可以拓展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社会真题是指真实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可以是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内容,也可以是已有的商业项目。将社会真题纳入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如通过选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创作微电影,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同时,社会真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拍摄场景、素材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资源,丰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外,在融合社会真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社会真题,并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也可以利用社会真题,开展团队合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民族文化传承已成为重要的时代使命之一,在微电影创作课程中,融入文化传承意识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思政效果的重要方式。
近几年来,短视频风靡全球,文娱领域存在娱乐至死、美丑不分的现象,导致很多大学生作品质量不佳。首先,在微电影创作课程前中后期,教师要在案例讲解、选题策划中融入文化传承意识,探讨民族文化在微电影创作中的体现,并将民族文化融入微电影创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在融入文化传承意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探讨电影作品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关注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文化热点问题,如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等,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和传递当今社会的文化精神。
我国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也有琴棋书画等具象表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团队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实践性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微电影创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影视制作全流程,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全流程教学团队,使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类型的指导和指导风格,从而全面提高影视制作的技能和素养。
基于课程的综合性,在前期选题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三个方面分别配备相应教师,覆盖影视制作全流程,同时兼顾指导作品形式,例如实拍、动画、虚拟拍摄等。在前期选题策划环节,负责指导的教师需要具备文化和艺术底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选题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叙事结构、角色设置、情节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选题策划方案。在中期拍摄环节,负责指导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摄影和导演技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拍摄技巧,指导学生完成现场拍摄任务。在后期制作环节,负责指导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后期制作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影片的剪辑、配音、调色等工作。
在新文科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对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融合交叉学科知识,丰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电影创作的本质和艺术内涵,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通过融合数字技术,拓展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与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微电影制作技巧;通过融合社会真题,打造开放性实践教学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融入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实践教学思政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微电影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文化价值融入实践中;通过影视全流程教学团队建设,使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类型的指导和指导风格。
虽然微电影创作课程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后期仍需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顺应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要求,为高校影视教育事业作出更多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