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凯
关键词:梅清;宣城画派;笔墨
梅清(1623—1697),清初画家,字渊公,亦作远公,号瞿山,宣城(今属安徽)人。梅清与石涛经常交流绘画之法。石涛早期作品受到梅清绘画风格一定的影响,梅清后期的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也受到石涛的影响。
梅清的早期作品存世较少,存世较多的还是中晚期作品。其早期画风偏豪放,有董源、云林之笔意。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仿古人,正是早期对传统的深入学习,才为日后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做了铺垫。
梅清早期主要致力于科考,后屡次不第,心意渐冷,遂寄情于山水。其中晚期画风清秀俊雅、苍润萧疏,和他考场失意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他慢慢转入沉寂、淡泊的状态,慢慢摒弃了功名利禄的枷锁,心性渐趋平淡,遂有遁入山林之心。
梅清60岁后绘画作品和之前的笔墨风格有较大变化。68岁游览黄山后,他的山水画笔墨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他自己也说:“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1]梅清传世的经典作品大多是游览黄山后绘制的。他绘制了大量的黄山写生作品。如《黄山图》(图1)构图新奇,笔墨虚实相生,变化丰富,整体画风新奇。
一、梅清绘画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梅清曾临摹百家,传统功底深厚。从其作品的题跋中能看到师法古人的学习过程,唐宋元明名家的作品,他无一不学。但梅清并没有拘泥于古人的技法,而是集众家之法于己法。观梅清的山水画,我们能看出梅清师法古人的笔墨,但不知出于哪一家。从他早期的一些画作能看到倪云林、渐江和萧云从的一些笔意,从他后期的一些画作能看出石涛的一些笔意。梅清既师法古人,又不沉溺于传统。
梅清绘画风格主要从造化生发、演变而来。梅清在宣城时主要描绘宣城之景,后写生泰山、昆山之景,晚年主要描绘黄山之景。
在对黄山的描绘中,他以真实景物作为他创作的源泉。在《龙潭听瀑图》(图2)的创作中,梅清将自己置身于烟雨空蒙的黄山之景中,置身于烟云之境中,洗涤自身的心灵,从而创作出这种烟云氤氲之景。梅清曾探访黄山三十六峰,画作灵秀生动,得力于其对造化的师法。
一位画家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对他绘画笔墨语言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年少时的梅清性情豪迈,画风也豪放;中年后科考失意,心境变清变冷,画亦冷清了;后游黄山,静心于其空蒙之境,画也自然清雅脱俗。梅清爱山水,借笔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把山水画当作表达自己内心高洁之意的媒介。“元四家”主张山水画直抒胸臆,梅清深受其影响,笔下的山水也是人格化了的山水。
梅氏一族在宣城一直是名门望族,家族世代为官。梅氏族人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安心于学习和进行艺术创作。宣城画派的发展也得益于徽商在经济上的资助。明清时期宣城人文蔚起,教育业十分发达,设立很多书院,这些书院大都由徽商出钱资助。这些书院加强了当时徽州的人文风气,培养了很多文学修养较高的知识分子,对提高宣城画派整体的人文素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宣城画派画家对梅清的影响
宣城画派的几位主要画家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历过山河破碎、社会动荡,都有从积极入世转向寄情山水的心路历程。画家将这种人生经历诉诸笔墨,师法造化,借自然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宣城画派的画作大多有清寒、冷淡、悲壮之气格,我们从画家的作品能体会到他们的民族气节,坚贞的文人风骨、民族气节深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画面看不到锦绣苍茂之景,常见一树、一石、一人,画风冷寂,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傲情绪,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宣城画派的绘画作品描绘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
荆浩、关仝、范宽辈往来于秦岭、太行、雍、洛,得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董源、巨然居于南方,得南方山水秀润之灵气。宣城地处皖南丘陵山区,这一方山川同样对宣城画派画家的笔墨风格有一定的影响。其境内有敬亭山,黄山、白岳距宣城仅百里之遥,新安江山水更为文人雅士心仪之所。梅清自幼生活于“水南鬟黛入帘小,松萝空翠当窗流”“疏烟远近见村墟,茅屋竹篱堪入画”[2]的宣城之中;中年以后又到黄山寻幽探胜,步履三十六峰、二十四溪,对黄山胜迹了然于心。细看梅清所作黄山图集,能很明显地看出是对黄山的层峦怪石、老树虬松的细细摹写,构图造型、笔墨气韵均得造化之神韵。宣城画派笔墨语言的形成一定受到宣城和黄山自然之景的影响。
宣城画派的形成和时代的审美意识变化有着深刻联系。宣城画派的画家注重感受山川四时之景,注重内心对自然的观照,而不仅仅是对古人笔墨的一味临写,这样才创造出宣城画派别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同时,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排斥传统。这一点极为重要,对当下学习山水画的画者有着借鉴意义。传统对于画者犹如养分,画者可以从中汲取各自所需来丰富自己的绘画风貌。
宣城画派画家都致力于对传统绘画的学习,接受传统笔墨的专业训练,从五代到元代的大家经典之作中不断汲取笔墨养分。但宣城画派在绘画技法上一味继承梅清,并无太多创新,画派除了平时的结社交友等活动外,没有及时扩大自身的影响并吸纳其他风格的画家。宣城画派在笔墨和技法的创新上没能再进一步发展,和上述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梅清与石涛要好,二人绘画风格也相近。石涛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实景写生,如黄山、敬亭山写生,笔墨变化丰富、面貌多样,没有程式化,这些都是当下习画者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在临古、摹古风气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石涛能有此大毅力实属难得。石涛的绘画注重写生,注重创新,但并不完全拒绝接受传统。其在画跋中云:“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岂似今之学者,作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3]他通过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笔墨修养,从而掌握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做到广收博取、融会贯通。艺術思想比较接近的石涛和梅清孕育了宣城画派有别于清朝画院体系的绘画风格。
半山和尚亦属宣城画派。半山和梅清关系特别好,经常交流书画技法。二者画风亦相像,静美而空灵,画面给人一种孤寂之感,图式构成突兀而又稳定。半山的画面中山石相叠,图式构成抽象,山和石头的造型结构几乎由几何形体构成,皴擦很少,几近空白,树木稀少而遒劲、萧索。和梅清相比较,半山的线条显得更加劲挺,用笔显得很松,点染若隐若现,皴法看似简单,细看却很丰富,墨色虚实结合,变幻无穷。半山的画具有宁静、空灵之意境,给观者一种莫名的感伤,画面构图、笔墨、树石的设置似乎都是为了营造这感伤。半山的作品从侧面也体现出宣城画派孤寂的审美意识。
半山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静之感,而梅清的画则有流动、缥缈之态。半山的笔墨不像梅清那样清晰,而有一种沉闷含糊的感觉。他的画没有粗拙的墨线,没有大片的墨块,表现出一种空灵的境界,呈现出朦胧诗境的冷韵。
梅清善于运用宣纸渲染的特性,通过水墨晕染出山水迷蒙的效果,生动且自然地表现了黄山云雾的朦胧美,给人既自然又抽象的感觉。这和梅清长期且深刻地观察黄山四时之景是分不开的。
三、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师法古人最终还是为了画作创新,不仅是为了学习古人的笔墨,还应当追寻绘画的本源,研究历代名画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师法造化,汲取自然山水之灵气,才能创造出区别于古人画作的笔墨程式,才能在历代的绘画佳作中脱颖而出。梅清与石涛的绘画既学习传统笔墨,又不拘泥于传统笔墨,通过师法自然山川,体会造化万千变化而创作出区别于古人笔墨的佳作。
我们应当将传统的可取之处作为自己的绘画创作的起点,注重研究古人笔墨语言,更要学会感受自然之美,从中探寻一定的艺术规律。走进自然,体会四时山水之不同,画家自然而然就能创作出风格独特兼具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