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构成在中国画写生中的运用

2023-11-30 18:06邹孟染陈桃梅
书画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形式语言写生

邹孟染 陈桃梅

关键词:写生;平面构成;形式语言;创作意识论

画家进行的艺术创作,都是创造性的活动。对于中国画来说,写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创作式写生则成为写生的最终目标。中国画专业的本科写生课程,学生较为依赖客观对象而陷入模仿的误区,虽然造型能力有所提高,但画面形式语言的统筹能力较为薄弱,创作意识普遍不强。写生课程的目标不要停留在技术能力的训练上,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最终在写生中创作作品。如何让技术能力的训练更加快速、有效地过渡到创作能力的培养呢?那么,在写生课程前引入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侧重点与绘画专业肯定有所不同。对于国画专业学生而言,应学习平面构成的哪些方面内容来提高创作能力呢?

一、学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的特征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从形态的角度分析,万物的形态都可归结为点、线、面等基本形态要素。抛开色彩、笔触、笔墨等语言因素,单从造型形态来看绘画作品,可从点、线、面的组构规律来对绘画作品进行画面分析。关于点、线、面的组构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应,平面构成与绘画是一致的。所以,研究平面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的组构规律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绘画创作。

(一)学习点形态要素的视觉特征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点形态是相对更大面积的块面而言的,相对于其他形态要素,点形态在画面中是比较活跃的。单点在画面中起到引人注目的作用,由于在画面中摆放的位置不同,单点会相应地产生稳定、上浮、下沉、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等视觉效果。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两点间会产生视觉心理连线而形成明确的方向感,在画面中起到力的分割作用。当画面中出现多个点,每个点之间会产生联系,而外围边缘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形就特别能引起人的注意。不同的多点排列都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形态组合,从而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平面构成中对点形态要素的不同组构以及引起人的心理感受的研究相当成熟与系统,学习平面构成中的点形态要素的构成规律,可以将其应用到绘画中。特别是在写生创作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点形态要素在画面中的表现。这时,除了要捕捉客观物象的造型特点与生长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要如何处理这些点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与组构关系,因为画面中点的不同组构会直接影响画面意象与情感的表现。这种画面形态构成的抽象意识恰恰是绘画初学者所意识不到的,因为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通过直接面对对象写生而获得。如果在写生前通过学习研究了平面构成中点元素的构成原理,就可以在写生创作中有效地處理画面中点的安排与组构,获得表现的有效性。

(二)学习线形态要素的视觉特征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线是区别点与面形态、具有长度感的形态特征。在平面构成中,线形态是极具个性与变化的因素,因此,运用线形式进行创作是极具表现性的。从形态方面看,线可分为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等,不同的线形态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直线给人理性、简洁、通畅、明快、有力量等感受,有男性化倾向;曲线给人感性、流动、自由、柔和、丰满、有节奏感等感受,有女性化倾向;粗线具有厚重、粗犷、注目、有力等特征;细线具有纤细、锐利、精美、柔弱等特征;长线具有连续、顺畅、运动等特征;短线具有紧张、急促、停顿、迟缓等特征。对于线的状态而言,水平线具有平静、安定、广阔之感,垂直线具有崇高、庄重、积极之感,斜线具有运动感与速度感,粗线条有前进感,细线有后退感。这些线条的视觉特征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体验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反应,是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纯形式的情感判断。比如自由的流水、柔软的丝绸所形成的曲线,狂风暴雨下的树木、天边快速划过的流星所形成的斜线,高耸入云的楼房、参天大树所形成的垂直线,标志着即将归于平静的落日所映照出的远方地表的水平线等。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心理感受都深深刻在人的记忆里,即使这种纯形式的线抽离了具体事物与情景,也依然保留了这种情感印象,赋予线形式独有的情感特征。在平面构成中,不单对这些纯形式的线进行了形态分析与视觉特征的归纳,而且对各种形态的线经过不同组合所获得的表现性与审美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在绘画特别是中国画创作中,线条是造型的主要手段。相对于其他绘画,中国画造型的线条质量以笔墨修养的高低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画学者忽视了线形式在画面中的视觉审美分析。在平面构成中,对线形态要素的学习,能解决的是中国画线形式构成的表现性与审美性问题,而不能解决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中国画写生,所面对的是自然客观物象,以线造型不能只对物象进行简单的描摹。小到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根枝条,线条若是处理得合乎尺度,也极具美感;大到谋篇布局,各种粗细、长短线条的组合,各种状态线条的组构要具有画面表现性及形式美感,同时还要满足笔性与造型的物理性,这绝对不是通过照相式模仿对象而能获得的。写生前,学习线形态要素构成原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先了解线形态特征,掌握线条不同的构成方法所获得的表现性与审美性,并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那么,写生时就容易注意到对线条美感的处理,容易考虑到线条与线条之间组构的表现性。

(三)学习面形态要素的视觉特征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面形态也是相对而言的,是比点形态感觉大、比线形态感觉宽的更大面积的形态。我们一般可以从面形态边缘的形状与面形态的大小两方面来感受面形态的特征。从面形态边缘的形状来看,有几何形态的面、直线形态的面、曲线形态的面、不规则形态的面等。面形态的特征一般保留着边缘形态的特征,比如曲线形的面有自由、柔和、温情、感性特征等。当画面中的面形态与点形态、线形态同时出现时,面形态就自然地起到衬托点和线的作用;当点与线在面形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鲜明时,面形态反而往往容易被忽视;当面形态单独出现在面画上时,其又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充满张力与大气之感。其实,面形态与点形态在形状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有所不同。但面形态往往决定了画面的大结构与总势态,宏观上有着点形态与线形态所不可比拟的视觉冲击力的绝对优势。在平面构成中,所谓的面形态其实也包含两个部分,就是图(正形)和底(负形)。这两个部分是相互成就、互为衬托的关系。区分正形与负形取决于图形的轮廓线。图形的轮廓线具有共生性,既是正形的轮廓线,又是负形的轮廓线。但人们在识别图像时或在描绘图像时,往往进行单向选择,只把轮廓线归为其中的一个图形的边缘,特别容易归为正形的边缘。

中国画写生或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处理画面中面形态这一要素,画面中面形态处理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表现力与大结构关系。在写生创作中,客观自然也许并不能完全满足画面大结构的诉求。这时就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画面中的面形态进行整合,在画面内容的指导下,配合画面中的点、线形态合理组构。在画面中处理面形态要素,关键是处理好形状的变化,把重点放在轮廓上。在写生的过程中,初学者很容易就陷入细节的刻画,而忽视面形态的轮廓造型。因为面形态的轮廓造型属于抽象性的概念,是由面形态里面小的造型元素组构而成的。小元素的造型可以有客观自然物象的实体作为参照,可以把自然形态的丰富性捕捉下来,这也正是依靠写生途径来避免造型概念化的关键。但在写生中处理好面形态的轮廓线是极其重要的。在不违背自然物理的前提下,组构面形态的轮廓造型可以充分利用几何形、直线形、曲线形、不规则形等形态。这就要求写生中有主观处理物象的意识,按照画面的需求与主体的意志,创造画面中独具特色的面形态,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画面形式感。“受过形式美训练的人,看画面除了具象之外,同时还应注意到抽象的一面。”[1]画面中对面形态的处理是极具创造性的,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几乎很难从写实性写生中获得。

二、学习平面构成形态对比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变化基本成了生活中的常态,人习惯了变化,也希望看到新奇的东西,相同的形象或熟悉的形象难以起到刺激人视觉神经的作用。例如,我们经常见到同一棵大树、同一丛小草、同一栋房子,而它们却引不起我们的关注。在平面构成中,若视觉形象无变化、形态千篇一律,则唤不起读者的新鲜感,也不能引起视觉愉悦的共鸣。形态与造型寻求变化与对比才有创造性与创新性。在平面构成中寻求形态对比的差异性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形态元素的疏密、大小、长短、虚实,以及排列、色彩、肌理等方面寻求变化。画面中的形态对比有差异性与变化性,除了能形成画面矛盾的视觉张力,营造画面的生动气氛之外,还会形成节奏感。若这种变化所引起的节奏感按照创作主体的意志统筹编排,则会起到一定的情绪波动的作用,从而达到表现的目的。形态的造型要避免雷同,即使这个形态造型或画面形式是自己创造的,也不能重复使用。画面中的形象造型或表现方式也要与别人不同。

平面构成形态的整体性是指画面中的形态或形象按照一定的手法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画面效果,其目的是让画面构建视觉秩序,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整体性与差异性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在相互成就的同时也相互制约。运用形态对比的整体性法则可以把相对杂乱、无章法的画面归纳、统一起来,构建画面的秩序感与整体感;运用形态对比的差异性法则可以使过于板滞与单调的画面增加变化与灵动性。画面中的所有形态元素其实都是相互作用的,在保持其原有形态对比的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寻求其形状、大小、色彩、性质等的共性特征,而且要运用构成形式视觉力的平衡原理与表意功能,才能讓画面中的所有形态元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画面的整体性。画面的整体性构建了一个有磁场作用力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会排除掉一切没有用的形态元素。平面构成形态对比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法则是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传统中国画构图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虽叫法不同,但它们是殊途同归的,即都是充分调动和组织画面中各种组成元素对画面整体美进行营造。”[2]平面构成系统地总结了多种方法与手段,如形态对比的差异性构成的方法有分割法、解构法、变形法、透叠法等,形态对比的整体性构成的方法有形态组合法、同质组构法、类似组构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归纳、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方法。除此之外,只要是能获得形态对比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的构成手段与方法就可以,法无定法。

在国画写生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客观自然物象。如是形态上长得特别有规律性的物象,我们就要在保持这种生长规律形式的同时增加一些变化的因素,起到形态对比的作用。对于同一种花卉,要表现其正反向背与开合等。对于同一朵花,要区别每个花瓣的造型,甚至区分每一根线条的形态。对于同一品种的叶子,要画出其形态特征等。同一种物象的形态都差不多,造型都有其共性的特征,很容易就画出雷同的造型,从而使画面流于板滞,无生动性可言。但是如果画面中所表现的物象种类过多,形态造型过于丰富,就要减少形态的变化,要协调好各种形态要素的关系,运用整体性构成法则统筹画面关系,寻求造型的统一性或在形式构成上寻求同一性,增强画面的秩序感,使画面统一和谐起来,否则画面造型过于变化与丰富也会导致画面有零乱感。所以,画面的变化与统一要处理得当。学习平面构成形式对比的美的法则,在写生中按美的法则进行造型,统筹画面形式,如造型的节奏美感、画面黑白灰关系、不同形态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三、学习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大体离不开两种构成的形式,一种是对称的构成形式,一种是非对称的构成形式。这两种构成形式在绘画创作中都常常被应用,尤其是以不对称的构成形式应用。

所谓的对称构成形式是以画面纵向或横向中线为轴线,让形态或图像于左右或上下呈对应或对等状态。对称构成的形式一般可以实现力的视觉平衡,具有稳定、庄重、整体、平和、单纯的视觉审美。虽然对称构成形式容易实现力的视觉平衡,但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刻板之感,缺乏生动性。写生时如果利用对称构成的形式创作画面,那么上下或左右对应之形象的造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求变化,点、线、面的形态、体量等也不必做到绝对对应。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在对称的基础上突出变化,在产生整体感的同时,也有耐人寻味的造型对比。

非对称构成形式是指形态或图像在画面上下或左右呈现的不对应状态。相比于对称构成形式,非对称构成形式画面更加活泼与富于变化。正因为如此,非对称构成形式画面也容易散乱,无章法。如何使非对称构成形式获得美的效果呢?其核心是使审美元素在画面中实现视觉力的平衡,因为视觉力的平衡使人产生安定感、满足感等感受。所以,就非对称构成形式而言,研究画面的构成形态如何实现视觉力的平衡要远比研究构成形式本身更具有本质性意义。绘画中应用非对称构成形式是最广泛的,因为处理非对称构成形式视觉力平衡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绘画者可在画面中构建各种形式的矛盾体,然后巧妙地运用构成原理使画面的各种视觉元素回归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使画面获得一种奇妙的意境,个人绘画风格与绘画语言也在处理画面元素平衡中产生。这种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充满了让画者无法抵抗的魅力。那么,非对称构成形式是如何处理这种画面视觉力平衡的呢?平衡感其实就像用天平称量物体一样所达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不同的是画面中会出现两个支点—纵向、横向两条中轴线,要同时衡量两个支点所产生的左右与上下的质量。当画面中支点的左右与上下的形态不同时,可以让其质量相当,而达到平衡的状态。就好比天平的两端放置着不同形状的两个物体,但质量相同,可以达到平衡的状态。如果天平两端放置的物体数量不等但质量相同,也可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可以调整形态元素与支点的距离所产生的力臂差而达到平衡的状态,比如较重的物体靠支点近些,较轻的物体离支点远些,利用杠杆原理使天平两端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在绘画中调节视觉力的平衡远比天平原理复杂得多。因为天平原理只考虑质量这一因素,也只有一个支点;而绘画中有两个支点,有形态的不同,也有色彩、数量、肌理等的不同,而且不是根据质量因素,是根据人的视知觉的判断而做出调整,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对这种非对称构成形式中视觉力的平衡感的把握,是检验一个艺术者形式语言修养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当面对客观自然写生时,大自然形态的丰富性与偶然性是让人着迷的。但如果写生前没有做过构成形式法则的练习或对形式美感陌生,是难以驾驭如此丰富的自然素材的,初学者更是无从下手,只会盲目地照搬自然形态。这样虽然在造型上得到一定的训练,但就艺术创作而言,还远远触及不到,更不用说在写生中感受自然、体悟自我,乃至形成自我的艺术语言与形式风貌了。当然,学习绘画形式表达的方法有很多,但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是比较系统、比较科学的,更是经过长时间检验与完善的。对于绘画初学者来说,学习平面构成形式法则来提高自身的形式表达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写生前,教师可以先讲授平面构成形式法则的理论知识,再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通过大量经典的绘画作品,分析其形式语言的构成原理,也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与感受,并练习有关构成形式法则的作业,掌握形式法则的表达能力,这样在写生时就可以加以应用,慢慢地形成自身的形式表达语言。

四、學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的意象表现规律在写生创作中的应用

任何形态都可以引起人的心理反应,这个反应是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反映客观的辩证过程,是主体通过经验判断与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自觉反应。客观世界本身并不存在情感的因素,主体通过客观世界所引起的主观意志、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作为个体而言,情感体验是因人而异的,但个体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个体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趋向共同性特征。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形态组成的,它伴随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早已融入每个个体的生活体验中。最为重要的是,就算在物质与形式相分离的情况下,形式依然保留了其情感共性的特征。比如,自由的流水、优美的小草、流畅的丝绸,剥离物质属性后的自由曲线依然具有自由、潇洒、随意、优美等情感特征。“平面构成是以研究平面造型元素、构成规律及其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为内容的基础课程。它通过对造型元素的分析和形式构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形态的创造能力。”[3]作为绘画艺术的造型,无论是利用形态与物质属性相结合造型的具象表现,还是单纯利用点、线、面形态要素造型的抽象表现,其目的都是利用形态要素的情感共性而进行表现。在进行形态造型时融入绘画技法,并按主体的意志进行组构,画面便产生了绘画语言。绘画主体利用绘画语言进行绘画表现,而读者便可通过绘画语言来欣赏绘画作品,当画者与读者的学识、修养相称时,便能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境意相通。

写生是进行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对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来说,写生课只是作为提高造型能力的一项主要训练而已。画些素材,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地方风土人情等,虽然造型能力有相当大的提高,但对激发创作热情、提升创造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等是收效甚微的。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写生缺乏创作意识,就只能描摹自然的形态、模仿自然的表象而已,更不要说提升绘画语言能力了。所以,写生前学习平面构成中的形态要素的意象表现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先学习平面构成点、线、面等形态要素所产生的共性心理情感,并做大量不同的形态组合的练习,掌握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形式;再通过大量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这样,能更加立体地、直观地感受平面构成的原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以多种情感表现为主题的平面构成作业的练习,逐渐熟知形态要素的情感因素,并进行不同的意象表现。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写生造型时便可有目的性地进行意象表现,甚至直接进行创作式写生。这样,既能提高造型能力,又能培养创作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现代构成理念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构成理念改变了中国画画家创作的思维方式,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创作的基本理念之一。”[4]对于学习而言,刚开始写生创作时,完全可以套用平面构成的一些法则。这样至少可以做到有法可学、有法可依,先要学进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生时有效地避开直接模仿自然形象这一弊端。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是艺术创造力培养的开始,是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开端。抛开对法的依赖要远比抛开对自然形象的模仿容易得多,因为自然形象的丰富性永远让人着迷,更能让初学者沉醉于描摹物象的表象而忽略绘画的造型语言与形式语言的作用。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形式语言写生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写生与美术教学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
Excel图表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