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等
编者按:时光荏苒,岁月生香。距离1993年的那个盛夏,转眼已30个春秋。30年来,《教师博览》始终贴近一线教师,用自己的视角与温度,一次次在教育界掀起波澜,在教师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而立之年,雄关漫道从头越,青春朝气正蓬勃。创刊以来所有的进步和成绩,离不开编辑部同人团结一心、兢兢业业的使命担当,更离不开所有关心、爱护《教师博览》的读者、作者的信任与支持。为庆祝《教师博览》三十华诞,不少作者、读者深情寄语,其中不乏金玉良言。现摘录其精华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首先,请允许我谨代表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向《教师博览》创刊30周年致以热情的祝贺和真诚的敬意。“三十而立”,人如此,刊物亦如此。从今天读者对《教师博览》的热爱与期待里,我们可以确认,它已经在我们心中,在广大读者的心中“立”了起来。这30年,我在《教师博览》发表了众多的文章,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和生命的履痕。因此,也可以说《教师博览》是我成长的见证者。
接下来,我要诚挚地感谢《教师博览》带给我的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要感谢《教师博览》在整整三年为我开设专栏。阅读与写作,会在我们的心中构筑一个更富有美感的世界。它会提高人们的自我评价,使人更乐于悦纳自我,这已然是读写活动最大的附加值了。我要特别感谢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夏荣华主任向80多位《教师博览》重点作者惠赠拙作《有“我”的教育学》。虽然它只是一本小书,但它试图表达的立意与追求却是我在过往的时光中心心念念的。
教育学作为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当然应该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则。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乎人的生命活动的部分,即“文化—心理”过程,因而它就需要具有写作者个人浓厚的个性色彩与强烈的个人风格。教育学的字里行间应该充满生命的气息。
有“我”的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它需要教育者从自身的生命历程中去领悟和提炼教育的原理,是一种有着强烈的教育者个性色彩的,有着“我”浓烈的生命印记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贯穿了真情与真气的教育学。有“我”的教育学是如何实现的?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个独特的自我,发现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乐趣,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触摸到教育的真谛,以便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个性主义的教育学宣言。
中国要走向富强与文明,需要一大批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精神卓越的人。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个人价值的高扬,对傲然挺立的推崇,对自适己意的肯定,对追求卓越的赞许;充满了对胆小如鼠的惋惜,对得过且过的遗憾,对唯利是图的悲悯,对低眉顺眼的感伤……一再强调和表现了“生命教育:朝向幸福的努力”与“生命教育:造强健的个体”这样两个核心命题。
《教师博览》发表的文章,是教育学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谈论教育的可能方式,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教育,是一个实践领域,它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精准把握,需要有很好的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和融通。理性的欠发达或者是感性的不够敏锐,都很难对“教育”的精髓有一种直捣黄龙的捕捉。因为,对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的理解,既需要有对人类文明高度的领悟,又需要有对人性、人心深入细致的体察。
一个人,如何在感性与理性的发展上取得一个好的平衡,能够自如地穿梭于二者之间,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人性发展的完整。我相信,人们阅读《教师博览》有助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作为人,尤其是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也需要博览山水,博览众生,而在各种博览中会有着相映成趣的敞亮与喜乐,正如文人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教师博览》上的文章,大多是感性与理性融通的產物,是庸碌与嘈杂的教育世界中的空谷足音。略带夸张地说,《教师博览》的麾下,聚集了中国大陆文章写得最好的一群教师,这是令江西出版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
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向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我想说:我向世界贡献了坦诚与勇气。勇敢地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应该是《教师博览》始终坚持与极力倡导的表达风格,这也正是《教师博览》存在的意义。祝《教师博览》越办越好,成为更多教师恒久的良师益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
《教师博览》用自己特有的温暖、温度、温情,从道到术,为我们的教育重回正轨,发挥一份特有的力量。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钟志贤
《教师博览》的30年,就是教师业态生态变化的30年。30年来,《教师博览》不忘初心且与时俱进,把教师当朋友、当同路人,关注关心教师的大志业、大人生,记录中国教师特别是基层草根教师的心路历程与酸甜苦辣,藏家国情怀于朝朝暮暮之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心灵鸡汤而又大补,是专业引领而不牵强,清风明月、和风细雨,从不装腔作势,从不故作深沉,在陪伴,在守望,非常不容易。
——知名媒体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如果我们可以将斑斑憾事视为世界的“破烂”,我们这些吃“灵魂饭”的人,就是要顶着天大的压力为它缝缝补补。感谢《教师博览》慧眼“看见”了我们这一群不屈不挠“舌耕+笔耕”的人,我们就是要把这件绝顶浪漫的事进行到底!不但要日日穿针引线,把世界补得规整漂亮,更要用我们的丹心妙手,缝出一片锦绣!
——作家张丽钧
开犁破土野山前,沐雨梳风已壮年。
刈艾芟萧除枳棘,莳花艺黍造园田。
清渠迤逦拥弯陌,良亩妖娆入镜天。
自在绝尘墟落里,澄怀观道可成仙。
——教育专家、学者李庆明《七律·〈教师博览〉创刊30周年感怀》
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而不是仅仅为了适应时代而存在,更不能与时代同流合污。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价值,引领时代、引领社会向善向好发展。《教师博览》作为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媒体,创刊30年来,一直在捍卫教育价值,探寻教育规律,重塑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王福强
《教师博览》始终秉承“温和而坚定、坦诚与真挚”的办刊特点。温和不是和稀泥,而是不折不扣、不离不弃的坚守,尤其是对自己教育信仰的坚定。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吾道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教博人”知道,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因为教师,所以博览。微“教博人”,吾谁与归?
——教育专家王开东
现在,每当想起《教师博览》,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茶香、酒气、歌声,充满泥土气息的稻田,温柔的河流,想起“温和”“理性”这两个词。在我心目中,这些就是《教师博览》的品格。我跟《教师博览》这十几年交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打开和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和一些可爱的人、可爱的事不断相遇的过程。希望《教师博览》能始终坚守当初的立场和理想,让老师们在这里“讲述自己故事”,畅所欲言,“说自己的话”。我相信,一份有内涵、有品位,而且是有尊严的教育杂志,能为历史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录,成为老师们精神上的永恒之灯。
——全国优秀教师王木春
《教师博览》创刊30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她是教育智慧的寶库、教育情怀的甘泉、教育思想的摇篮、教师心灵的港湾、教师生命的炬火。读《教师博览》,在困顿的岁月里激发前行的勇气,在局促的奔走中安顿疲惫的心灵。生命里要有光,有爱,有希望——正是这份走过30年的刊物,让无数的中国教师走出彷徨,挺直了脊梁。要相信:追随炬火者,终将成为炬火。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义轩小学校长侯登强
《教师博览》的30年里,有20年我都在。20年里,我在她的激励下成长,也把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告诉了她。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她,我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面目可憎!
——江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杜春蕾
《教师博览》从来不回避热点问题,一直是教育方面的意见领袖,以广阔的视野看教育,用教师的眼睛看世界。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教书,一群不学习的家长在努力地育儿。《教师博览》也许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中国教育太需要这样一本秉承人文情怀的刊物。《教师博览》汇集了一大批中国最能写、最能想、最能教的名师。
——江西省九江市第七中学教师冷冰
因为有了《教师博览》,我们有了借文字抒怀的舞台,有了在阅读中进行交流的对象,有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遇见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此,我们不再孤独。从“教博”这一大熔炉中汲取的热量必定又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温暖这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很久很久。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一小学教师廖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