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旭
我喜欢阅读是从读报纸开始的。
有一回,和小伙伴捉迷藏的我躲到邻居黄老师的家里,看到他戴着眼镜,双手捧着报纸,全神贯注的样子。屋外顽童的嬉笑声,一点都干扰不了他。报纸里面一定有磁石!突然,一张报纸滑落在地,黄老师俯身捡起,才注意到我。他笑着问:“你在干吗?是想看报纸吗?”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呆呆地点了点头,他便爽快地给了我一摞。
我退出了伙伴们的游戏,把一份份报纸叠整齐放到书桌上,学着黄老师的样子,拿起报纸读起来。那上面的文字和语文课本上的真不一样,无论是新闻时事还是科普知识,抑或是文学类的文章,都像活水流进我这干燥的海绵里。
那时候农村经常停电,我早早做完作业,就在煤油灯下看报纸。家务活很多,但母亲只要发现我在看报,她便不再打扰我。
我最喜欢副刊的连载文章,巴掌大的地方如有勾魂摄魄的能力,让我茶饭不思,每天都跑到黄老师家借报纸看。我将所有的连载文章剪下来,上下压平、对齐,再用白色梭子线装订在一起,一本《许三观卖血记》成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我高兴地捧去给黄老师看,黄老师很高兴,答应把看过的报纸都送给我。我受宠若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黄老师说:“这才是物尽其用。”
那一段时间,找书看是我每天最大的事。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总在脑子里闪闪烁烁,我对未来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
1997年,我上了寄宿制初中,终于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一个星期的菜钱七八元,我可以省下一半。
自从学了苏轼的词,我便入迷了。有一天路过新华书店,我怀揣着18元钱走进去。几个售货员在小声地聊天,看到我也没起身。他们一定觉得我买不起书吧。我在书架上看了几个版本的宋词,最后选定了一本。“这本书多少钱?”
女售货员漫不经心地瞅了我一眼:“22元。”
“能……能不能少一点?”我的脸红了,说话也结巴起来。
“不能。一次性买书一万元可以享受八八折。”说着,她就要把书放回书架。
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从里面走出来,对我说:“小同学,你有多少钱?”
“18元。”
男人拿起算盘噼里啪啦拨了几下:“22元打八八折是18元,你的钱刚好。”
“可是经理,还差……”女售货员大声嚷了起来。
男人悄声对她说了什么,她便把书递给我。我双手接过《宋词三百首》,把它像一件宝物一样抱在怀里。
我小心翼翼地用报纸把人生中第一本真正的书包好,每次朗读都舍不得折页。我认认真真地背完每一首词,才觉得对得住那位好心的经理。
等我到了高中,图书馆仍然只对教师开放。历史老师裴双静知晓我爱看书,时不时从图书馆借一些书籍给我阅读。我先后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林海雪原》等书籍。每一篇文、每一本书都如甘泉般滋润着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心。每当读到有共鸣的句子,我总忍不住反复吟诵。坚韧、忍耐和拼搏这些词慢慢在我心里发芽。它们不断地启示和塑造我,让我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姐姐当时在省城武汉读书,每次回来都会买一些新书。她嗜书如命,看过的书没有痕迹,看完还要写读后感。大概因为我曾经弄脏过她的新书,所以她拒绝借书给我。虽然很失落,但我很快就找到了机会。每天下午,姐姐都会跑去同学家打乒乓球,直到吃晚饭才回家。每当她出门,我便偷偷溜到她房间,悄悄取出一本,一路小跑躲到长江边上的芦竹林中看书。
高大的芦竹下有一片荫,时不时也有微微江风吹来,但都抵消不了七月的热浪,豆大的汗珠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密密麻麻地冒出来。但是有书看,我什么都顾不得了。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像长了脚似的,不停地跳着蹦着,钻到我的心里。情感的浪潮不停地翻涌,随着人物的命运走向起起伏伏。我给手掌缠了一截卫生纸,生怕汗湿了纸张。躺着看书,汗水不会滴到书上,可有时候正看到兴头上,长时间举着的手一抖,书本就“啪”的一声砸到脸上。我无暇理会脸蛋的疼痛,只担心书本是否完好。芦竹的飞絮经常粘在我的头发和衣服上,怎么掸都掸不掉,所以我常被姐姐误认为又去掏了鸟蛋。在这样紧张又激动的氛围中,我看完了《今夜有暴风雪》《一地鸡毛》等书籍。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没有书借,能有书偷着看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高度紧张的大脑恨不得一口气把书本的内容吸进去,看过的书简直过目不忘。
高三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述她读《基督山伯爵》的感受,并称这是她看过的最好看的书。一本书被一个我喜欢的老师鼓吹成那样,我不由得对这本书抱有期待。那时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我的心又痒痒起来,跑到县城的书店,却没有买到《基督山伯爵》。我把这种遗憾讲给同桌陈苗听,没想到寒假他却跑到市区的书店为我买回了《基督山伯爵》上下两册书。当时,我一个星期的菜钱只有10元,那两本书定价56元,于我是笔巨资,我那家境并不富裕的同桌是从哪里省下这些钱的呢?我执意要把钱给他,他却表示送我书只是为了让我看完给他讲故事。
我知道他善意的谎言中包含的情谊,于是讲故事特别卖力。故事讲完了,我们也要高考了。《基督山伯爵》的结尾说: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等待和希望。我们在等待中走上考场,又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各奔东西。别样的情愫却永远深埋心底,一生铭记。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读书成为我看世界的一扇窗。我一次又一次遇见自己,遇见他人,遇见所有的似曾相識。后来,物资丰富了,买一本书十分便捷,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仍然偏爱纸质书。洁白的纸张泛着淡淡的书香,记忆中那些人和事仿佛又鲜活起来。
三十岁以后,我开始大量阅读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我曾以为自己永远都读不懂也用不上,可是当遇到人生的低谷时,这些先贤的智慧却一次次给我答案。
渐渐地,读书成为我生命中一件大事。无论去哪里,我总要随身携带一本书,一日不看,食之无味,寝之难安。时光终究会改变我们的模样,但是阅读可以让我们保持青春的朝气,获得勇往直前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插图:谭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