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谢晋为师

2023-11-30 20:04沈鲁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谢晋创作

沈鲁

时间来到了2023年,一代电影宗师谢晋导演离开我们15年了。谢晋导演离我们而去的这15年,客观上说是中国电影在产业建设道路上高歌猛进的15年——国产电影屡创票房纪录;在各大电影档期,国内电影市场也是一路凯歌高奏。但主观上我也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影市與影事”热闹喧嚣的背后,能够直率而诚恳地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恰到好处地直指人心、催人感怀的电影佳作也是凤毛麟角。甚至在高呼“讲好中国故事”的口号声里,能够真正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到老百姓心坎里去的创作,也是尚不能满足观众的内心需求的。因此,回望15年来的中国电影,曾经被几代中国电影观众深刻记忆的谢晋导演连同他的电影作品,在光阴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谢晋电影是“有魂”的电影。纵观不同历史时期谢晋导演的电影创作,他的作品始终流淌着一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执着,也始终回响着“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信念。在新中国的“人民电影”时期,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不仅是一部开了新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创作之先河的作品,更是创作者由衷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唱出的张扬着“新风尚”与“新理想”的深情礼赞。新旧社会的两代运动员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以及上一辈运动员的慧眼独具和人生开示,都已经超越了体育题材本身,而具备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卑微走向勃发、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朴素又乐观的象征意义。在新中国电影创作“一片红”的时期,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却不仅能够保留“红色故事”的意识形态内涵,还能不失时机地书写出女性在“革命话语”的召唤过程中建构出“阶级意识”“性别意识”与“个体意识”三位一体的叙事机制,为“红色电影”传统续写了一笔宝贵的创作财富,也极大地丰富了一代电影观众的红色银幕文化记忆。

而在走向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最初的“文艺的春天”里,被迫蛰伏已久的谢晋导演却不曾失落掉自己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对民族魂的追问与坚守。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银幕上先声夺人的《天云山传奇》与《牧马人》,引领亿万观众坦然面对不堪回首的往昔,也帮助刚刚从“冬天”走进“春天”的人们轻轻擦拭伤痛的泪痕,在婆娑泪眼中依旧眺望到我们可爱的祖国。这是一段国家民族和普通人民群众共情共感的“非常岁月”,也是谢晋导演真切敏锐与果敢的历史言说,他的电影作品为刚刚摆脱“政治教条”的文艺创作增添了无比的信心与勇气。还记得《高山下的花环》里烈士梁三喜的衣兜里那被鲜血染红的欠账单吗?还记得烈士的母亲坚持要用儿子的抚恤金偿还欠账的举动带给银幕前的我们多大的心灵战栗吗?这就是谢晋电影的坦率,这份坦率里深蕴着一个饱经风雨摧残而不弯腰的艺术家最大的关怀与呐喊。亿万观众由此把谢晋导演举得高高的,而他的确当得起中国电影的民族魂。

还记得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吗?特殊年代催动的小镇风云里不断映现着人性的搏杀,而谢晋为这个动荡而动情的故事注入的是一个感同身受的创作者在黑暗凝视与当众孤独中的静思默想,呈现的是政治生活与家庭生活重重压力之下的人生断面,奏响了抗争与残酷共舞的命运交响,也委婉而深情地讲述了一个“为了爱可以不计较,也可以不计较而重新去爱”的“炼狱之恋”的中国故事。迄今想来,同类当代题材的电影创作在“魂”的高度可以与谢晋导演的《芙蓉镇》相媲美的,其后并无。

谢晋电影是“有料”的电影。谢晋电影从来不一厢情愿地追求中国电影在艺术形式上的所谓民族性,而是一往情深地在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里深深埋下中国电影民族性的五味杂陈与丰富多彩。谢晋的电影故事,在其背面,我感觉总有一种时间流逝之后的某种关切与思考的冲动,在生活的波澜不惊中渐次显现的思想火花。《最后的贵族》也好,《清凉寺的钟声》也好,文化与阶层的区隔在生命真实的情感积淀中已经化于无形,谢晋引领观众在电影故事里回望并且寻觅到的总是生活的真实痕迹,以及在生活岁月里默默关注、关怀、关心着你的那些真实的“人”。这里蕴含着谢晋书写出的典型的丰富的基于中国人的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深情厚谊,他总能够在历史的峻峭与伦理的温厚对视中,提醒我们:时光已经老了,世界已经变了,但,总有什么,或许是没有变也不会变的吧。对普通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深谙洞察,为谢晋电影提供了芬芳香辣的“作料”。谢晋电影故事中的每个普通人都似乎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再见,总有一些事不愿意再提,总有一段情不愿意再重温,总有一段经历不愿意再回首。这些带着不同“伤痕”的小人物始终热烈、热情、热切地活在这片命运多舛的土地上,无论在大山里,还是在城市里,或是在乡间、在小镇,他们都是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族群。“我们的人生”与“他们的人生”终究在谢晋电影故事里摆脱不掉最眷念却也是当初最想要逃离的这片土地。在这里“我们和他们”开始疗伤,开始反省,开始在孤独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开始在每一天的日出日落中品味生活的甘苦。“我们和他们”在最平淡的生活里,从尽力掩饰自己的失意彷徨,到勇敢而充满智慧地面对真实的自我,重新出发。这或许就是时至今日,谢晋电影依旧可以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灵港湾的原因。

当社会文化一片浮躁,大众文化在商业力量和传媒力量的操纵支持下,渐渐成为带有“霸权”色彩的文化,企图垄断一切时,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影响。但电影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保持对文化应有的批判立场,必须拒绝平庸和堕落,必须能够引领人们走出精神的惶惑,走向生活理想的家园。左一个必须,右一个必须,是否让电影艺术又成了“载道”的工具?电影其实应该有所承载,尤其是中国的电影。我们没有理由沉湎于根植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动辄就放弃思考,消解历史和深度,拒绝意义和价值。当下的很多自命新潮的电影现象,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历史的消极回避和虚无主义,其结果无非把曾经过于负重的电影,变成了“失重”的电影、轻飘飘的电影、花架子的电影。这无疑使当代电影从一个误区走进了另一个误区。看来中国电影还远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以谢晋为师,重温那些记忆与经典,或许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找到一个更加合理合情、合乎民族化大众化潮流的新的文化定位。中国电影此刻仍然迫切期待着出现如谢晋导演这般影响几代电影观众的“脊梁人物”,多创作出一些能够真正走进光阴里的时代作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提供更多精神与情感力量。谢晋已去,光影难忘。谢晋电影为中国电影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这面旗帜上书写着现实主义与历史理性的责任担当。光阴几度,光影流转,走进了时间里的谢晋和他的电影,携带着几代电影观众的追忆与铭记,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宝贵遗产和珍贵典范。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也能够接着谢晋,继续走下去。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猜你喜欢
谢晋创作
与谢导合作是我艺术生涯最大的喜悦和骄傲
咱也过回『创作』瘾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缅怀谢晋导演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