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潇
手机在衣兜里振动,我正上课中,将手伸进衣兜摸索着挂掉;又振动,再挂。下课后取出来,已有短信飞入:“刘老师,为啥不接电话?我是你的学生×××。”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他是我初登讲台时带过的学生。
回电过去,接电话的却是另一个学生。学生年已不惑,仍没忘与他们少年时的老师开玩笑。当我被拉进微信群,群里瞬间沸腾了,问候、开玩笑,甚至捉弄,全然没有师生间的距离。群里信息不断,我的思绪已飞回到三十多年前的那一段时光。
1991年师范毕业,我来到一所中学,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担任初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老师。新生活从这里起步了。
开学第一天,安排住校生吃饭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学校临时指派了生活委员辅助我。可能是孩子对学校不熟悉,放学时我才知道有十多个学生的饭还没着落。两个月前我还在依靠老师,现在却要对一群学生负责了。我匆忙来到学校后勤处,远远看见一群学生拥堵在办公室门口,办饭票的老师正在朝学生发脾气:“闹哄哄,乱糟糟,你们都跑来干什么?叫你们班的生活委员来!”我一掀门帘接话说:“生活委员来了。”老师眼皮一翻,看我手里一沓要办的饭证,声音又提高了,几乎训斥道:“现在都开饭了,你要办那么多饭票,食堂里哪还有饭卖呀?”
我喜欢开玩笑,没想到弄错了时机,意识到他把我当学生了。一时尴尬,脑子没转弯。我回道:“冯老师,我让学生找了一上午也没见你人,你去哪儿了?”他愣了,带着疑惑问:“你是干啥的?”我说:“我是初一(3)班的班主任。”冯老师连忙道歉,解释说没准备那么多饭。我无奈,只有离开。来到教师取餐窗口,我用自己的饭票给每个没吃饭的孩子各买了两个蒸馍,暂时解决了学生肚子饿的问题。
晚上放学后,我去男生宿舍查看,两个班男生合住一间大宿舍。宿舍还没通电,学生摸黑整理他们的床铺,有人的鞋子不知被踢到何处了,一片乱哄哄地搜寻。光影摇曳,临班有学生有蜡烛,我去借。那个趴在二层床铺上的大男生俯视着我,阴阳怪气地说:“看把你能的,我的蜡烛为啥要借给你?”我竟无言以对,盯着他两秒钟,他还是递给我了,随口又是一句生硬的话抛过来:“用完赶快还我!”我知道,他也是把我当学生了。
我当老师的第一天,就是从别人眼中的大孩子开始的。
是的,我还是个孩子,只是比我的学生大了五六岁的大孩子。初登讲台,一身学生气未褪去,我就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但是,作为全校最没有阅历的班主任,我竟然把班级带得风生水起。
忘不了那个晚上放学后,我正在批改作业,两个女生进来了:“老师,我们在你这儿泡个脚。”我点头同意,学生倒了热水,脱鞋褪袜,伸脚入盆,自然得就像是在自己家里。
忘不了又一个晚上放学后,我给一个缺课的男同学单独补课,不经意间瞥见窗缝中透进校长冷峻的目光。第二天上课时,我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晚上女生都不准进我办公室。教室里一片窃窃私语。学生还小,不明就里,都在悄声问为什么。
忘不了学校安排其他老师观摩我的课,我班学生兴奋地等待时,我却把一众老师带进了隔壁班的教室。事后我班学生不理解,叽叽喳喳圍堵我讨要说法,甚至义愤填膺,而我只是一笑了之,没解释。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对他们已经偏爱有加,邻班也是我的学生,我应予以补偿,他们应该能接受老师把爱心分给别人一些吧?后来几位老教师说我考虑事情周全、大度、不偏心,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忘不了有次上早读,我进教室发现几个女生没来。我去宿舍找,她们正躺在床上高声嬉闹取乐。寂静的宿舍区,就我班女生宿舍的窗口飘扬着欢快的打闹声。我知道一帮小女生是在向我这个年轻的男班主任挑衅了。我呵斥她们,让她们在旗杆下面罚站。然而,不到十分钟我再去看时,旗杆下已空无一人……
忘不了集体劳动时与学生一块舞锹弄、推拉架子车时的挥汗如雨,忘不了运动会时与学生一起激情澎湃、挥臂呐喊,忘不了因工作失误心情烦闷时学生对我的安慰,忘不了床下学生偷偷放下的一袋红薯,忘不了从门缝中滚进来的一个西瓜,也忘不了淘气学生的恶作剧甚至对我的故意冲撞,更忘不了当初年轻气盛的我,恨铁不成钢,面对桀骜不驯的孩子多次说教无果后克制不住而动手……
忘不了的事情太多太多,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忧愁有舒畅,有消沉有张扬。就这样,一腔激情对教坛,在工作的偶然失意里,在面对少数淘气学生的无奈里,班级成绩稳步上升,我慢慢成长起来了。
那一年对学生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短暂的求学过程,对我来说,却是人生的转折点,是我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垫脚石。那一年有绵长的记忆、无尽的怀念,甚至隐隐的切肤之痛。我付出了未曾有过的认真和热情,虽然以后也一直带班做着老师,却只对第一届学生能回忆起他们每一张熟悉的面孔。
后来离开学校,来省城进修,一段时间里还是有意无意地想回去看看。不仅仅是想看看工作过的环境、我的同事们,最让我牵挂的,是我带过的首届学生。之后我又考研、读博留在省城,与学生失去了联系。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已为人妻为人夫,为人母为人父,他们的孩子也到了我带他们时的年纪了。而我依然立于讲台,浸于墨香。我无法将微信群中活跃的名字与当年的面孔对应起来,却怀念他们那一年的纯真、恬静、可爱,还有一丝丝孩子气的“邪恶”。
轻轻地,我已经走了,正如我当年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为学生的人生喝彩!
(插图:罗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