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间龙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现状

2023-11-30 18:04袁建军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困境现状文化

袁建军

[ 摘要] 龙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其发展现状反映了新时代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动态形式。文章以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龙狮运动为视角,对湖北省传承较好的民族民间舞龙、舞狮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查,分析龙狮运动民间传承、学校传承两种主体传承方式的发展困境,为后期龙狮活化传承发展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 关键词] 文化;龙狮运动;现状;困境

[ 项目名称]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狮活化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Q205)。

舞龙舞狮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民间舞龙舞狮运动文化的历史传承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新时代的龙狮运动是传统龙狮运动的传承与创新,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民间的欢庆娱乐活动,还成为一种集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体育运动。新时代舞龙舞狮运动的创新发展既是对龙狮运动的弘扬与发展,也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龙狮文化的碰撞与挑战。因此,调查新时代民族民间舞龙舞狮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湖北省民间传承较好的龙狮运动

(一)舞龙

1.黄州唐家渡“五龙奉圣”

唐家渡的“五龙奉圣”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是黄州独具特色与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唐家渡“五龙奉圣”流传至今,已形成固定的习俗程式,如插旗子、接灯、开光、游本坛、出窝、送龙、化灯。唐家渡“五龙奉圣”的五龙,按照顺序依次是黄龙、白龙、红龙、金红龙、乌龙。五条龙灯是一个整体,每条龙灯不能单独活动,顺序也不能颠倒。

2.恩施“板凳龙”

恩施板凳龙源自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楠木园村杨家家传武术“板凳拳”,由“板凳拳”招式演变发展而来。板凳龙的基本动作共有9 个,即龙抬头、龙回首、龙翻身、龙抱柱、龙戏珠、龙抢宝、龙飞天、龙入海、龙摆尾。动作要领主要是圆、翻、缠、窜、转。板凳龙深受当地群众喜欢,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节日欢庆娱乐活动。2009 年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潜江“草把龙”

潜江草把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历史久远。扎制草把龙是个技艺活。草把龙一般有7 节、9 节、11 节和13 节,采用竹、木、绳、稻草扎制而成。潜江草把龙是长江中游古越人、楚人崇龙、尊龙意识,以及后世民间多神信仰复合作用的产物,也是长江中游悠久的稻作文化标志性的民间文化现象。

4.十堰上津“火龙”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是我国仅有的四座保存完整的县级古城之一,火龙灯会是古城最著名的民俗。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古城大街小巷耍火龙,祈求风调雨顺、祛除瘟疫。上津火龙会始自唐朝,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耍龙人头绑红巾,腰缠红带,手举龙灯,雄赳赳地往前赶。上津城位于金钱河畔,历史上一直是水码头。早年,民众祈求东海龙王施恩布雨,就以“水龙会”的仪式进行纪念。只是“水龙”耍起来,烛火摇曳,一团红火,再加上烟花爆竹燃放,更是火红一片,于是人们就直观形象地叫它“火龙”。现如今在鄂豫陕地区享有盛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5.嵩山“百节龙”

鄂州嵩山是百节龙文化的发源地,百节龙至今已有400 多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嵩山百节龙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嵩山百节龙,龙头7.3 m,重100 kg,保持龙头直立就需要80 人,龙身长达101 节,用在龙身上的布料绸缎就有约3 000 m。百节龙制作分为设计、木工、篾匠、缝纫、美术、彩绘、刺绣、油漆、印刷、电工、铁器等多个类别,工艺分为裁、剪、缝、绘、编、钉、扎、制、印、粘、贴等多个项。每道工序環环相扣,每个扎制部位紧密相连。先扎制龙头,龙身、龙尾按工序依次扎制。百节龙扎制完成要择日合龙,并举行合龙仪式。每年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进行乡邻巡回表演,现已举办了24 届龙灯扎制舞龙活动。

(二)舞狮

1.黄陂“僵狮子”

“僵狮子”起源于唐朝玄武门事变之后,是一种流行于湖北黄陂和孝感两地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僵狮子”意为被僵住的舞狮子,又称将狮子,因其舞狮过程中“马脚下马将军”而得名。每年活动贯穿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最后送灯时,将狮头烧掉,一般纸糊狮头才烧掉,寓意重新再来。木质的狮头,一般只烧掉祈福布披和一些小装饰品,具有祭祀祈祷的意思。

2.夷陵区龙泉镇“高跷狮子”

“花鼓舞、花鼓戏,玩狮子,玩武艺,舞起龙灯唱大戏。”这是夷陵区龙泉镇对高跷舞狮精髓诠释的歌谣。夷陵区龙泉镇的“高跷狮子”已有百年历史,“高跷狮子”把高跷和舞狮两种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舞狮表演形式,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喜爱。

3.仙桃“高台舞狮”

高台舞狮是湖北省沔阳市(今仙桃市)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俗称台狮子,是沔阳舞狮的特殊绝技。表演是在垒起的方桌台上,分大、中、小三种台型。舞狮者除表演与地面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有表演。

二、湖北省民间龙狮运动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

1.民间传承

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民族民间龙狮运动传承的最为主要、牢固的传承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传承者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学习技艺经验,年长者为家族技艺不断层,都会将技艺倾囊相授,从而代代相传,家族成员成为龙狮技艺的主要传承者。

师徒传承。师徒传承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民族民间舞龙舞狮一般在逢年过节或一些特定的节日里开展,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活动过程,传承方式一般在农闲时或节庆表演时,技艺高的年长者边舞边传授,其他人模仿学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师傅讲解技术要点。民间传统的舞龙、舞狮注重习俗、精神、礼仪、祭祀等,在动作技巧上相对简单,不需要长期学习。因此,大多数时候没有严格的师徒关系。

2.学校传承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龙狮运动的专业化,对参与队员身体的柔韧、协调、力量、耐力等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成为龙狮运动高水平发展的适宜场所。1998 年,北京体育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率先将龙狮运动引入校园,并于2001 年开设了龙狮必修课程,从此龙狮运动开始进入高校课堂。2003 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由中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将龙狮运动作为选修课、普修课、专业代表队训练课正式纳入教学课堂。2004 年,开展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计划,从此龙狮运动逐渐以选修课、普修课、专业课、龙狮队教学训练课、社团兴趣课等多种形式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起来。现如今,龙狮运动已成为几百所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随着高校龙狮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21 年全国青少年龙狮发展研讨会在重庆铜梁成功召开,中小学龙狮运动在校园发展呈现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之势。2022 年,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将舞龙、舞狮纳入义务教育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标志着龙狮运动开启了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新征程。

(二)传承困境

1.民间传承的困境

(1)传承体系与结构不完善,传承价值与意识模糊

湖北省民族民间舞龙舞狮虽然风格各异,但整体的传承与发展形式大致相同。其表现在各地域舞龙舞狮民间组织自主发展,以休闲娱乐为主,经济价值尚未挖掘,文化价值凸显不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部门并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与发展体系,对民族民间龙狮运动缺乏科学引导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民间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对龙狮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认可与宣传不足,民间爱好者在传承过程中缺乏价值引领与文化支撑。

(2)发展方式单一,缺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

产业化是新时代体育发展的主体方向。龙狮运动虽注重文化与精神价值的传承,但要想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调查发现,民族民间龙狮运动尚未与教育、旅游、健身、“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也未借助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提出有效的改革发展策略,为本地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3)传承断层:师徒传承、家族关系纽带,阻碍了外姓人员及女性参与度

民间舞龙舞狮队伍由男性组成,以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两种方式为主,由村民小组内的成员组成,靠传承者自己张罗,经常选择自己熟悉且体力合适的青壮年,主要从家族内有舞龙舞狮经验的长辈获取技巧。从而导致外姓人员及女性无法参与,不利于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调查发现,现阶段不少龙狮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出现中青年断层现象。

(4)政府供给不足,资金来源有限

民族民间舞龙舞狮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一方面,政府在扶持资金上,大多情况下只对国家级、省级龙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传承基地有资金补贴,其他民间舞龙舞狮组织几乎没有。资金短缺使传承者积极性受挫,练习与表演的机会减少,导致一些民族民间舞龙舞狮文化渐渐消失。另一方面,政府经费支持的力度有限,通常无法满足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采取民间捐赠的形式得以勉强维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民族民间舞龙舞狮自主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薄弱,缺乏市场化,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民间休闲娱乐活动。

2.学校传承的困境

(1)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领导是教学工作实施的决策者,在龙狮课程建设中起着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多数校领导对于龙狮课程开发持保守态度,对龙狮文化不够了解,对于龙狮课程的建设持无所谓的态度。一方面,学校认为体育课程建设应以现代体育为主,龙狮课程实用性小,普及度不高,不被社会普遍认可;另一方面,领导主要将精力放在中、小学体育热门课程教学的建设中,对其他非教学项目关注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教师想开设龙狮体育课程,也通常会因为经费、政策得不到支持而打消念头,导致龙狮运动在校园的开展受到阻碍。

(2)重现代龙狮技术,轻传统龙狮文化

从20 世纪90 年开始,高校成为龙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的新阵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好、领悟力强,民间传统的龙狮动作技术无法满足竞技运动需求,高校龙狮运动开始向速度、难度、技巧、观赏性等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了新时代龙狮运动。传统的龙狮精神与文化渐渐被高校教学给忽视,民间舞龙舞狮在高校的传承也渐行渐远。

(3)龙狮专业人才紧缺

龙狮运动作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还要对民族民间龙狮文化知识具有深层次的了解。调查发现,湖北省开展龙狮运动的高校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龙狮专业教师师资不足。一方面,龙狮相关的培训较少,且大多注重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比较困難;另一方面,高校对于人才引进的条件大幅提高,大多数高校要求博士学历,而龙狮专业性人才主体为本科,少数为研究生,很少达到博士学历,从而阻碍了高校龙狮师资力量的补充。

(4)价值与驱动力不足

价值与驱动力是推动龙狮运动在学校开展的前提保障。龙狮运动作为中小学非体育常规教学项目,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设置上经常处于边缘课程,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教学。教学课时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2022 年5 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最新标准的颁布,将龙狮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中,为龙狮运动在校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动力。

三、结语

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在竞技龙狮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下,我们要把握发展方向,尊重传统,鼓励创新。针对民族民间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困境,找到解决措施,推动龙狮运动的科学发展与不断繁荣,坚定龙狮文化的自信自强。

【参考文献】

[1] 梁炳源.“十四五”时期广西龙狮运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文化产业,2022(35):133-135.

[2] 于佳鑫,黄月月.困境与拯救:“非遗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龙狮运动传承与发展[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2022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墙报交流摘要汇编,2022:100-101.

[3] 郭丽敏,李阳.民族传统龙狮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2022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专题报告摘要汇编,2022:152-153.

[4] 吴海龙,唐举,谭红.武陵山区民间舞龙文化与市场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3):84-87.

[5] 樊坤,袁丽.民间传统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1):45-47,73.

[6] 许时高,陈燕虹.中华体育传统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以舞龙舞狮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1):148-149,151.

猜你喜欢
困境现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困境
谁远谁近?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