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3-11-30 19:08张颖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传承

张颖

[ 摘要] 中国文化在千年发展长河当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曲艺品类,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推动着各类优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现阶段,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传播范围逐步缩减、保护成效达不到预期等问题,进而诱发了各类传承问题。如何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当中,是现阶段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 关键词] 传统曲艺;曲艺非遗;传承;发展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建立,为传统曲艺注入了充足的发展动力,带动许多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曲艺重新焕发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曲艺的学习、传承及保护当中。怎样带动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为全面且有效的发展,提高传承人质量,则要对整体保护措施、传承手段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调整,带领社会群众正确意识到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及价值。

一、现阶段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当中,人们越发重视各类优质文化的传播与应用效果。而我国本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在全球经济发展当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成为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曲艺在发展当中会真实地反映出作品所属年代的人文风貌,在为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因此要重视传统曲艺的发展与传承。目前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传统曲艺种类相对较多,整体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在群众之间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从传统曲艺剧种的分布及在民间的活跃程度上来看,京剧名列前茅,属于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广的剧种,在国内广受欢迎的同时,吸引着国外友人前来学习,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之间也会诞生符合当地文化传播与发展需求的地方性戏剧,这类戏剧传播范围相对较窄,对社会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无法有效吸引年轻人参与到曲艺的学习与传承当中,因此呈现出逐步衰落的表现。传统曲艺本身的发展成效高度依赖表演者之间的传承效果,整体的创新也会受到观众反馈与表演者的自主调整方式的影响。表演者在进行曲艺剧目的演出时,能够利用唱词、肢体动作及舞台调度等方式来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这种方式也是千年来传统曲艺在传播与传承发展当中的主要方式。

由此也能够明确,流传至今的传统曲艺本身是一类雅俗共赏的艺术类型,在实现文化传播的同时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渐将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转移到手机与电脑上,传统曲艺表演的受众逐步减少,快餐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文化发展方式,导致主动参与传统曲艺传承的人数逐步减少。部分学者认为,现阶段各类大众文化十分强调消费娱乐性,对媒体宣传及互联网发展依赖度较高。一方面,多数传统曲艺本身有着自身的演出标准与方式,与现阶段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类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曲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当中,会对观众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类情况的存在也使得主动参与传统曲艺传承的人数逐步减少,受众范围呈现出日益缩减的趋势[1]。

二、传统曲艺非遗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問题分析

这方面内容指向相对明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类媒体高速发展,使得传统曲艺的受众范围逐步缩小;其次,群众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们有更多的方式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受西方曲艺文化对我国传统曲艺文化的侵蚀与影响,部分国家选择利用文化入侵等方式来削弱我国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效果;最后,传统曲艺非遗已经进入全新的转型阶段。从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上来看,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逐步减少、文化市场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群众文化需求与潮流变化速度较快,使得传统曲艺的审美特征、鉴赏方式与传播方式均与群众日常生活相脱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类媒体的发展,传统曲艺类非遗在保护、传承及发展当中会进一步受到冲击,要求文化工作者与传统曲艺类非遗传承人充分重视创新工作,调整传播方式、演出形式,以及将各类新兴技术应用到剧目的编排与表演当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落实保护工作,实现传统曲艺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曲艺类非遗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着各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各类传统曲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是由于手机、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普及范围较广,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利用这类设备便能够实现足不出户获取各类信息。越发快餐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快节奏的娱乐活动当中,对传统曲艺的兴趣较低,最终使得地方传统曲艺市场发展速度减缓。近年来,传统曲艺逐渐从广受人们喜爱的大众艺术,转变为小众艺术,也说明信息时代对这类慢节奏文化艺术类型的负面影响。优质的曲艺文化在发展当中汇聚地区之间独有的风土人情,在为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娱乐的同时,也能够承载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群众越发重视起多元化的精神生活与文化活动内容,整体的娱乐方式不再拘泥于曲艺形式。这类问题也使得年轻人不会主动参与到传统曲艺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当中,使得部分曲艺出现断代甚至失传的情况,不利于传统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

三、推进传统曲艺类非遗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信息媒体强化宣传效果

如果想要实现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当中,则需要充分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媒体在其中的应用与宣传成效,发挥这门技术对优质文化的宣传效果。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虽然无法带动传统曲艺类非遗再现过去的辉煌,但是能够将各类科普工作落实到其中,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优质的曲艺类非遗,吸引人们参与到曲艺的学习与传承当中。由此,需要政府部门与相关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当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媒体的力量,发挥平台优势,带动群众在了解、观看传统曲艺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此来规避优质的传统曲艺淡出人们的视野,实现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益保护。随着国家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在进行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当中,也可以紧跟国家政策,主动拓展各类传播渠道,主动寻求更为广泛的舆论支持。

相关工作者可以在日常工作的推进当中,将新媒体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群众接受程度高,以及覆盖面广的特性进行应用,利用地方专栏、地方演出等方式去发展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带动群众了解并喜爱曲艺。在推进传统曲艺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工作时,也需要对时下的文化潮流进行把控,在强化与时俱进的同时,将各类新兴技术应用到其中,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调动年轻人对优质文化艺术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增强传统曲艺类非遗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从现阶段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成效来看,传统曲艺类非遗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新生代力量不足、新鲜血液相对较少的情况。这会使得许多经典剧目与剧种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离世而出现失传问题,进而对我国传统曲艺艺术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经典曲艺剧目进行研究与整理已经成为现阶段传统曲艺类非遗保护过程当中的重点工作方向,后备传承人与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越发紧迫,对各类传承人的需求量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曲艺类非遗在文化层面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对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求较高,因此不仅要重视表演者的培养工作,还要对曲艺剧目的创作者进行培养,为曲艺类非遗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实现曲艺文化的有效创新[3]。

由此,相关工作者在推进传统曲艺类非遗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时,第一步要制定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流程,与当地政府部门相互合作,发挥各类扶持政策的作用,实现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带动青少年了解并学习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发掘有天赋的青少年人才,通过老人带新人等方式,充分发挥老一辈对新生代传承人的指导作用,让各类优质传统曲艺类非遗能够代代相传。同时,也可以带动有学习天赋的青少年参与到系统性的曲艺学习当中,提高青少年专业程度的同时,为各类传统曲艺类非遗储备优质人才。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保护机制

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组成部门,与其他未录入名单的文化形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一旦出现断代问题便可能造技艺的成失传,成为文化发展史当中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想要带动传统曲艺类非遗得到更为优质的传承与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工作者的介入,还需要提高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传统曲艺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中,提升人们对曲艺类艺术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曲艺发展特性与表演方式上来看,想要提升剧目对人们的吸引力,则需要在迎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调整表演方式与推广方式,以此来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发展。

这部分工作也需要政府部门参与到其中,在实现各类扶持政策高质量应用的同时,为曲艺类工作者提供更为实质有效的协助。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曲艺类非遗出台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在确保政策符合群众偏好的基础上,保留更多传统曲艺内容,落实创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本地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对群众文化偏好进行一定的调研,采取符合群众生活与发展需求的传统曲艺类非遗文化的宣传与表演方式,提高发展层面的规划效果。其次,要创新扶持非遗传承人带动方式,规避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断代甚至失传的情况。传承人的扶持及新生代传承人的培养会涉及较多的资金问题,这便需要政府部门调整政策,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因缺乏充足的资金而引发传承问题。然后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其中,运用音视频及文字资料等方式记录非遗文化的各项内容。这是由于部分曲艺类非遗文化已经进入濒临失传的阶段,需要进行一定的抢救性记录与整理,确保这门曲艺能够留住足够的文献、曲目及曲艺实物[4]。最后,需要宣传部门定期进行宣传工作,组织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曲艺的学习与应用当中,拉近传统曲艺类非遗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当中。

(四)主动创新剧目,为曲艺类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如果想要提升传统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成效,则需要重视创新工作,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合时代发展方向与群众的审美偏好,实现创新工作有序推进,为传统曲艺类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在推进曲艺的保护与传承时,要求创作者主动回归群众,分析群众对文化发展所提出的各类需求,以此来实现传承人、表演者、剧目创作者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创新。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曲艺类非遗所涉及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不需要固定的形式,应当从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角度,去为传统曲艺类非遗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拉近群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与发展[5]。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看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曲艺传承人在创作中仍应继承其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将社会中的热点、人们容易产生共鸣的内容融入新的作品中。同时,应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创新、丰富传统曲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辩证地继承和发展,形成艺术发展新格局。

四、结语

在对传统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主动创新剧目,为曲艺类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保护机制,增强传统曲艺类非遗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运用信息媒体强化宣传成效等几个方面去进行,确保这类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陳睿睿.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J].曲艺,2016(11):42-43.

[2] 胡梦飞,王雪莹.传统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聊城八角鼓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3,25(04):63-68.

[3] 曹金果.湖南省曲艺类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 李晓艳.土家族传统曲艺的声腔语境与传承保护解读:以鄂西“非遗”曲种长阳南曲为例[J].艺术百家,2015,31(05):219-221.

[5] 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J].戏剧丛刊,2011(05):6.

猜你喜欢
传承
锤子下的精彩,浅谈手工银器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弋阳腔教学与传承的探索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