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

2023-11-30 18:04罗婧劼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舞蹈文化

罗婧劼

[ 摘要] 非遗保护是湘西土家族文化发展建设的基础,在新时代,湘西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资源的重视程度。文章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以土家族舞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整体性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重点阐述土家族舞蹈艺术特征及非遗保护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具体如下:一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二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三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战略构想。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可持续发展;舞蹈文化;湘西土家族

[ 项目名称] 本论文系2021 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青年项目(项目编号:CSQ21019)。

一、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生態考证

(一)湘西区域经济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地域经济基础则决定了地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但地域文明并不是随经济基础而亦步亦趋地发展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文化产业除了受经济基础的根本影响,还受历史沉淀、传承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截然不同的地理经济环境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地方社会历史文化,而地理文化条件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反作用,例如湘西受地理文化条件影响孕育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文化,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成为非上层建筑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属非正式规范的社会历史文化,它在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选择之后,终于沉淀到了这个地方、这个族群的文化血脉里,继而又由一代代人传承了下去,从而形成了湘西人文底色、社会特征,以及传统族群特性。因此,通常将这些族群社会历史文化叫作传统族群社会历史文化。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传承有着极其长久的历史稳定性,它一直是湘西地域、湘西社群、土家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与人文根基。没有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现代湘西文化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地理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进而影响当地文化进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造就了独属于土家人的文化性格特征。

(二)土家族民族信仰与舞蹈文化生成

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政治体制、社会环境曲折地反映出来。在土家族,除了区域经济特征决定文化的选择外,更多的支撑来源于民族信仰。

一方面,人们感受着基于民族文化信仰产生的力量;土家族文化的民族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这是土家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土家族相信祖先时刻关心后代,所以对祖先非常尊敬,故称祖先神。祖先神大多有着原始社会的样貌,但只是极少数才体现了阶层划分后的现象。

另一方面,土家族也日益感受到民族文化信仰所带来的文化锁定效应。湘西土家族中流行的主要是舞蹈,而很少流行诗词、器乐和戏曲,这是因为伴随着信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必定会有祭祀活动,但祭祀活动中大多是跳舞,人们用舞蹈歌颂先祖与神明的功德,以求神的庇护。

(三)民俗族群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感,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历史性地形成的,已成为我们处理危机、团结人心、共同发展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民俗族群的文化认同感,更多的是在民族生产实践过程中,以及口耳相传的传统历史文化艺术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在民俗族群传统人文资源引领下形成了历史性的文化认同感与人文自信,也体现出了湘西土家族民众在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追求,这是湘西土家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延续、立足时代、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实践要求。湘西土家族舞蹈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形成发扬文化中国的精神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促进力量。

二、土家族舞蹈文化场域的独特性

(一)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湘西土家族主要聚居于风景秀丽的武陵山地区,内部沟壑纵横,小溪如流,山多地少,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山地气候,终年烟雾缭绕,相对湿度较大。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土家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根据地形要求,在建筑设计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就像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一般:演员先屈膝,浑身抖动,身上茅草唰唰作响,形式十分多样。湘西地区土家族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物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占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凌空而起,形轻盈,式纤巧,亭亭玉立。建筑物一般背倚坡地,面对小溪及坪坝以构成群落。

由于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地理地势环境,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产生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生活风俗。《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艺术界将击打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往往用四件乐器弹奏,节拍强劲明快。土家族的传统傩戏被喻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活化石”。土家族地方古老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古朴而刚健,有着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兰卡普”即土家族的花铺盖,是土家女孩世代传承的精美的特色手艺,织工细致,颜色艳丽,有上百种图案,是土家族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同摆手舞一起被誉为土家族人的“文艺之花”。

(二)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湘西地区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不但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与民间历史文学艺术作品,而且保存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与人文遗存。地域位置的封闭性、自然生态的多样化、族群结构的复杂化及其地域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特点,既是湖南省中西部地区贫困落后的根源,又是湘西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湖南省西部土地上将学校作为继承非遗最好的场地,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用行动传播着土家族特色文化,成功打造了一批文明校园和特色学校,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湖南省西部为土家族、苗族居住地,尽管千百年来两个民族包容共存、和睦共处,但二者之间差异仍然存在。当地政府明确提出了“充分尊重差异,因地制宜,加强资源优势,精细化实施”的历史发展工作基本思路,不少中小学校将“非遗进校园”视为形成学校独特文化体系的重要文化契机,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渊源,整合人文资源,重新定位学校人文特色,逐步走上了人文兴校特色办学之路。

(三)舞蹈内容的独特性

土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间传统民族文化——摆手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土家族摆手舞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在社会产生巨大变革后的21 世纪,其历史传承问题也需要人们继续探讨下去,既要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成过程及其自身特点,又要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运动特征。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跳舞活动日期固定,小舞每正月举办一次,主要表现为农活、渔猎等;诸如“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情节,都可以通过表演活动很明显地分开;演员对话时也要经常变腔移调,让观众永远识别不出演员的真正身份。

跳摆手舞时,先要吹大号、唢呐,敲锣、镲、大鼓,施放烟火三眼炮和大鞭炮。然后由众人围成一圈,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内圈。除圆形以外,通常还会有纵队、“人”字队及不同图案的队形。舞会数量不定,其间观众可随意进出。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并带有浓郁的土家族氛围。摆手舞队式舞蹈大都为环状,人多时就绕成多个圈,由一人领舞,男女老少都可参与。舞步动态稳定。其基础动作一般有单摆、双摆、回旋摆。一般动作为: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紧跟着左脚上前半步后,再在相反的方位重复一遍;接着左脚再向前进一步,右脚向前半步,将双手置于身旁,再轻轻地向左右方向连续摆动两次。所谓的“单摆”,便是在双手静止或不动之后,将双手再次摆动一遍。每走三步,原地转半圈,双手交错晃动一次为“双摆”。至于“回旋摆”,则首先往圆圈队形的某个方位摆,然后再回到往另某个方位摆。整个节目自始至终都说土家话,唱土家歌。毛古斯舞蹈的形式随意,不受传统的歌舞形式束缚,可唱可跳,表演形式各种各样。

三、湘西土家族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湘西土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土家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明。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蹈、“打溜子”等土家族舞蹈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栩栩如生、璀璨夺目。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文化瑰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书写着新世纪的辉煌。下面从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三个维度来阐述湘西土家族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湘西土家族舞蹈的最大价值来源于土家族人多年生产实践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局部上看是一种民俗民族文化艺术,从整体上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动态支撑。

活态性、原真性体现在民族民间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底蕴和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活的思想和灵魂,就像湘西土家族舞蹈一样是土家族人生活的精神传承。能否让民族民间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施路径为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对土家族舞蹈文化产生保护和传承的促进作用,加强对民俗文化和传統艺术的展示。

鼓励在古村落部分空置的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植入展览功能,或利用里巷将其串联,形成开放的游览参观线路。将湘西土家族舞蹈中独特的文化资源引入文化产品生产,大幅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带动传统文化发展,进而带动湘西地区手工业产业的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完成艺术跨界的多元创作,将传统舞蹈与文学小说完美地结合,人们对于演艺节目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视觉和听觉效果上,更需要精神上产生共鸣,不仅希望感受到湘西土家族舞蹈的文化气息,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更希望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能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例如,湘西凤凰古城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基础,带动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双向发展,逐步揭开湘西地区不为人知的神秘文化面纱。

(三)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打造舞蹈戏剧吸引城市居民。把一些舞蹈戏剧化,使其串联成套地进行演出,讲述不同的故事情节。做到原创剧目大规模的循环演绎,每月有不同的土家族舞蹈戏剧,提升湘西文化经济效益,打造民族产业链。以旅游带动城市居民来观看,吸引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投资者勘察采风,不仅带来更多的流量和人群,也产生了大量的餐饮和住宿需求。形成一个微型的民族文化商业综合体,服务于土家族民族乡。

(2)打造未来民族乡。①分类精准、超前地打造美丽民族乡。展望未来,民族乡将在城市近郊、产业发达、传统特色突出的地方集聚和重构。找准土家族民族乡振兴的聚焦点,运用集中超前的思路在这些聚集点打造土家族民族乡风貌。②高标准、超前地构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土家族民族乡住宅设计精美,拥有花园式生态环境,既可体验郊野乡间生活的快乐,也可适应现代都市文明。

(3)集中连片建设,激活土家族民族乡资源。

集中连片建设,利用空间连片开发、重建土家族民族乡、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舞蹈戏剧休闲产业,使土家族民族乡形成自主造血体系。精心策划传统土家族民族乡开发方式,各土家族民族乡实现差异化建设,对功能、景观、业态等进行重新定位。

(4)打造“网红”打卡地。“网红”打卡地大大提高了对城市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流量在短时间内聚集,形成一种聚集效应,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聚合作用。这种集聚效应,必然会激起消费者对于文旅消费需求的潜力与热情。“网红”打卡地是伴随着新媒体发展产生的,源于年轻群体在互联网上对喜欢的事物加以推荐。

四、结语

从空间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脱离其原有的自然空间,也不能与原有的自然空间相悖,自然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如果自然空间发生了变化,或者脱离了自然空间,不仅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条件,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最终形成文化孤岛。所以在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离开湘西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传承湘西土家族舞蹈的特色特点。

【参考文献】

[1] 游俊,乔宇.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5):1-5.

[2] 姜明,孙泽锋.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保护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02):18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舞蹈文化解读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新形势下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