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维度”的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

2023-11-30 06:41钟舟海高小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

钟舟海 高小艳

[摘 要] 阳明心学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中心理资本的“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四个维度与阳明心学“学圣贤”“心上用功”“事上磨”“自慊”等思想高度契合。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推进了阳明心学的应用研究,又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内涵。加强阳明心学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研究,可以为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多路径,形成更多成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阳明心学;心理资本

“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1]王阳明认为身心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处处体现“治心”思想,与本世纪初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心学强调开启“良知”“成圣”,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潜在的强大心理能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二者都主张催动“心理资本”,将创伤痛苦转化为成长的福祉,实现心灵治愈、人生觉解。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兴起的一个新兴概念,被看作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心理资本是美国著名学者卢桑斯(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概念,卢桑斯(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2]

卢桑斯(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并指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四个方面,它们是衡量心理资本的重要维度,也是心理资本的重要来源。四者可以用英文单词“HERO”表示。H代表“希望”(Hope),是指面对目标时的意志和途径;E代表“自我效能”(Efficacy),是指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R代表“韧性”(Resiliency),是指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弹性;O代表“乐观”(Optimism),是指对事物的总体期望偏向于积极的现实能力。

二、阳明心学的心理资本研究意义

阳明心学关于立志、意志、德行、学问以及为官、处世、交友等思想给人以心灵引导和思想启迪,研究阳明心学以有效开发和管理心理资本对个人和团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研究方面,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为阳明心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研究阳明心学的心理资本,有利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深化阳明心学的理论内涵。研究心理资本与阳明心学的关联,有利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丰富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内涵。

在應用研究方面,对阳明心学的心理资本研究,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实施效果。王阳明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心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阳明心学思想精髓,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的心理资本内涵,有利于推进阳明心学的应用研究。

三、阳明心学与心理资本的契合

阳明心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是他本人的自我体察与人格特征投射,是他有效解决自身人生困境的思想升华。王阳明主张用“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人生体悟传给弟子。“致良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扩充自己的善端,也就是相信个体具备天然的良知(积极力量),如果加以扩充,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获得“圣人”的力量。其二是推己及物,将自我良知推及事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在此基础上,王阳明确定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强调通过“为善去恶”的功夫“致良知”。围绕“致良知”,阳明心学在立志、抗挫、意志、心态等许多方面契合了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为个体提升心理资本、促进自我觉悟与成长提供了新路径、新视角。

(一)希望与“学圣贤”——目标意志管理

希望(Hope)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力量,希望(Hope)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与个体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着显著的相关性。那些希望水平较高的人免疫系统更强、抑郁和焦虑较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更倾向于以积极的行动解决困难障碍。[3]希望的核心思想是目标与意志管理。

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

其一,认为立志要高远,人人皆可成圣成贤,将“希望值”直接推至峰值。王阳明少年立志即不同凡响,认为金榜题名未必是读书的第一目标,读书最要紧的是“学圣贤”。他告诫说,学习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犹如气之统帅、人之生命。一个人不立志,天下就没有什么是他可以做成的事情。这些主张,都强调了人要立高志、远志,立学圣之志、为圣人之学,以“学圣”之志支撑起“希望”之帆。他指出,立志成圣成贤,努力达到心纯志高,就能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意志人格,达到“与圣人同”的境界。

其二,认为人的资质不同,主张因“资质”立志、因材施教、随才成就,能力才能得到体现,希望才能落实。他认识到人的资质存在差异,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教,有的擅长耕种。如果说立志成圣成贤侧重于“修心”,那么谈资质就更侧重于“修能”。王阳明主张根据各自的特长取得相应的成就,而不是千篇一律。豪迈张扬的人就在豪迈张扬的事情上成就他,谨小慎微的人就在谨小慎微的事情上成就他。按照这种极具弹性的自由精神处事,就能减少希望落空的挫败感,从而拓宽希望的阈值,提升希望的达成率。

其三,主张一心一意立善念,一心为善,矢志不渝。他认为,如果三心二意,希望就很可能不得其终。立志为善的障碍就是人的私欲。王阳明认为人的物欲是恶的,对于这些“人欲之私”,必须防患于未然,在“恶欲”萌芽之前做好预防,萌生之时坚决扼杀。他特别强调要严于律己,加强自我监督,要求“洗心涤虑”,排除私心杂念。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认识到了去除私欲的艰巨性,警示人们要经常自我检视,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搜寻出来,眼看耳听,意念一动,即刻追捕消灭干净,以避免行动偏离初衷。

(二)自我效能与“心上用功”——自我信念管理

自我效能(Efficacy)是衡量人的行为信念和信心的重要指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信念,代表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4]积极心理学引入了自我效能概念,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经过后天训练养成和提升。自我效能的核心是对个人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信念的管理能力。

阳明心学对自我信念有独特的见解。

其一,认为“心”主宰万物,自己的“心”具备很强的掌控能力。阳明心学将“心”提到至高无上的高度,宣称心之外无理、无事、无物、无义、无善,认为心与命同一,可以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所不具,无所不能。王阳明将天地万物纳入“心”中,将“心”推至天地万物的主宰地位,流露出个体以“心”统领自我信念、实现自我管理的十足信心。

其二,认为“在心上用功”即可,表达了对自我成就的信念。王阳明将其思想命名为“心学”,提出为“心学”、为“圣人之学”是不需要一味地借助外力的,只需“在心上用功”即可。关于“心上用功”的方法,他提示说,若能守“真己”之本体,立“为己”之意念,练“克己”之功夫,就能建“成己”之功效。按照这一路径“在心上用功”,那么人人都可成圣贤。通过“在心上用功”,主体的人格意志、精神意趣、自我信念等心理素质都可以得到自然实现和全面提高。

其三,认为天赋良知,人人自有,每个人都具有提升自我效能、圆满成功的潜力。王阳明认为无论圣者还是愚人,都心存良知。所以,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言下之意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心理资本。这些观点体现了阳明心学鲜明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特点,揭示了人的良知、潜能和心理资本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为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对自我效能感提升有着重要的路径指导和启示作用。

(三)韧性与“事上磨”——抗挫弹性管理

韧性(Resiliency)是对外力的一种主动接收和调整适应能力,也被称为复原力、抗逆力或心理弹性。它使个体在面对灾难或压力时,减少、缓解甚至适应不良因素对自己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维持机体的正常心理状态。近几年,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韧性的核心是情绪意志管理,体现个体抗挫适应、心理弹性调整的能力。

王阳明一生波折传奇,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他经过不断觉察体悟和提炼升华形成的见解耐人深思。

其一,人是自己情绪的主宰,面对逆境,人可以自我调节。王阳明认为,情绪变化,人皆有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都是人人共有的。他主张“七情”顺其自然流露宣泄,而不能一味地壓抑封堵,但情绪情感应受理性调节和良知支配,这为个体在面对灾难或压力时,通过“致良知”调整好情绪、心理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二,人生变故是一把“双刃剑”,逆境可以变成“得力处”和“用力处”。王阳明以切身经历教人看淡人生变故,坦然面对“事上磨”,学会在逆境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如此,毁誉荣辱就奈何不了自己,反而为自己提供了磨砺心志的时机和成功的踏板。在他看来,逆境既是锻炼意志品质的磨砺石,也是检验意志品质的试金石。

其三,以不变应万变,推崇“致良知”以应对人生万千变故。王阳明说,一个有道行的人,应对突发事变时,能够行止有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为所当为。正因如此通透,王阳明尽管一生坎坷,饱经磨难,但终其一生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实现了古圣先贤的最高人生理想。

(四)乐观与“自慊”——正向能力管理

乐观(Optimism)是个体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认知与情感倾向。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乐观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乐观者通常采取乐观归因,倾向于从积极事件中获得动力与信心,而将消极事件产生的原因归为他人或暂时的、局部的原因,目的是减少消极事件对自信与自尊的打击。乐观的核心是对人、事、物未来积极结果的总体期望,本质是维持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阳明心学对“修炼”满足与愉悦感多有论述。

其一,认为乐观的方法是致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无非是为了心态平和愉悦而已。通过致良知以实现“自慊”,进而形成主体自愿选择、主动自律的内在机制。所谓“自慊”就是人心满意足的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是个体在遵循良知规范的过程中自觉遵行、自信实现、自在圆满而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其二,认为乐观的前提是放下执念,正确认识“事上磨”。王阳明认为,人在经历了一些事变磨炼之后,才真正能强大成熟。历经“事上磨”,磨炼了素质,磨去了私欲,才能见到内心光明的自己。他诘问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反复思虑又有何益处呢?他强调要适时放下自我,放下生死,活在当下,能克难能隐忍,如此便少些悲观与痛苦,多些自在满足和愉悦。

其三,认为乐观的条件是去除私欲。在王阳明看来,只要减去一分私欲,就好比再获得一分天理,这是简便易行的。这种求减不求增,务必去人欲、致良知的做法,使欲求落空的失落与欲求过多的羁绊越来越少,人的心境就越澄明轻快。也就是说,积极的心理动力越强,消极事件的打击就越轻。他强调,不刻意计较,不强求索取,遗憾就越少,意外之喜和乐观心境就越多。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新编本)[M].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张文龙,叶一舵.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养成的新路径——谈“阳明心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育人中的应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1):129-132.

[3]张青方,郑日昌.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430-433.

[4]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145-14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阳明心学的心理资本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Y16)。

[作者简介]钟舟海(1974—    ),男,江西崇义人,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阳明文化、国际中文教育等;高小艳(1973—    ),女,江西黎川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