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年精神的儿童诗歌阅读教学略谈

2023-11-30 06:41刘冬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1期

[摘 要] 长期以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被边缘化,日趋程式化、表面化的诗歌教学,使得儿童日渐远离诗歌。为了激发儿童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会读诗、爱品诗,文章从童年精神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项目式学习任务群为驱动,联结起儿童的课堂生活、阅读生活及社会生活,以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收获“诗意”的成长。

[关键词] 童年精神;儿童诗歌阅读;诗歌阅读策略

一、儿童诗歌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教学是各年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小学诗歌教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除明确提出诗歌教学诵读积累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诵读诗、感受诗、体悟诗,甚至是创编诗,要求儿童在梳理与体认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重点在培养儿童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上。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特、完整、开放的精神,每一个健全的儿童都具备语言学习的潜力,我们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儿童阅读诗歌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语言,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同时,阅读诗歌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義。

二、当前儿童诗歌阅读中面临的困境

诗歌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此相背离的是,目前儿童诗歌阅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曾经对学校不同年段的诗歌阅读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从阅读心理角度:阅读兴趣明显缺失

根据笔者的近3000份问卷调研,儿童阅读诗歌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递减,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读诗。很多学生反馈阅读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迫于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主动阅读诗歌的学生较少。同时,由于诗歌不像小说在信息筛选、情节获取上那么便利,再加上诗又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愿望,如果不能入情入境地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读者会产生“隔膜感”,从而降低诗歌阅读的效能感,没有效能感就更不愿意再读诗了。如此循环往复是阅读兴趣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阅读视野角度:阅读量有待增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及外国优秀诗文;1~6年级要求背诵的诗文仅推荐了75篇。这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诗歌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笔者在具体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诗歌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除了书本上要求的经典名篇、必须积累的内容外,学生自主阅读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国古诗词上,对外国的、现当代的诗歌涉猎不多。此外,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但是从现实的调查反馈来看,教师的推荐内容相对固化,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亟待增强,阅读视野亟待开阔。

(三)从阅读策略的角度: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阅读经验是相对缺乏的。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儿童普遍反映不会读诗,阅读诗歌主要以自学为主,缺乏有效阅读策略的指导。再回归到我们课堂的诗歌教学来看,诗歌导读课堂也面临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阅读策略无法让学生准确接收的情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所谓的各种阅读策略的讲解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本位严重取代了学生的“学”。“讲”得太多挤占了原本学生应该入情入境体验、感受诗歌的时间。同时,情境和情感共鸣的缺失,导致学生读不懂诗歌,无法感知诗歌中美好的情景,无法获得读诗的乐趣。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儿童诗歌阅读的困惑:诗歌阅读到底该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读?可以说,诗歌知识与有效阅读策略的缺失,是当前学生诗歌阅读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三、童年精神视域下的诗歌阅读教学

童年精神代表着儿童在生命成长中自我追寻、自我确认、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倡导“童年精神”就是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自然需求,促进儿童主体性觉醒、实现与解放,用童年纯真、自由的本真状态来审视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儿童诗歌阅读的本质就应该是童年精神的一种体现,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去教儿童阅读诗歌。

(一)儿童诗歌阅读的本位原则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对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唤醒儿童亲近诗歌、阅读诗歌的兴趣,就需要回归儿童本身来进行研究。

1.回归儿童,确立以儿童为本位的诗歌阅读观念。长期以来,儿童作为诗歌阅读的主体,是一种被漠视的存在。儿童本位的诗歌阅读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专门的诗人,而是为了唤醒儿童诗歌阅读的兴趣,打开充满“诗意”的世界之门。因此,要打破儿童诗歌阅读的壁垒,就要回归儿童本位,尊重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要从阅读材料选择、诗歌知识与阅读策略的指导、阅读感受的表达上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应当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寻找贴合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诗歌来开展诗歌阅读教学。

2.尊重儿童,探寻适合儿童的诗歌阅读方式。儿童充满幻想,富有创造力,有着独属于他们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我们倡导的儿童诗歌阅读方式也应该是独具童年特色的,比如儿童游戏。游戏是儿童最自由的活动,他们用游戏的方式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那种充满性情的想法透露出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加以引导运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此,除传统的诵读模式外,我们可以尝试游戏化、活动化的情境式阅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游戏中完成诗歌的阅读。

3.发展儿童,搭建彰显儿童生命活力的展示平台。儿童诗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儿童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技能,能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爱上诗歌阅读,享受诗意的美好。基于童年精神的儿童诗歌阅读,就是要为儿童搭建多元的阅读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儿童的阅读过程都被看见、被珍视,让他们在诗歌的阅读实践中感受与理解生命的美好,以此来激发儿童诗歌阅读的效能感。

(二)儿童诗歌阅读教学的策略

1. 课堂建构,搭建儿童诗歌自主阅读的基本支架。课堂是学生习得诗歌阅读技能的最佳场所。掌握有效的诗歌阅读技能,是自主阅读诗歌的基本保障。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以此为诗歌阅读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懂诗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读明白诗中写了什么。

其次,要唤醒儿童的“诗人”情怀。诗歌中有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陌生的言语形式又造成了儿童阅读的障碍。我们需要引导儿童通过查阅资料,还原诗人的时代、创作时的情绪状态等,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中的情感进行对比、联结,在理解的基础上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读懂诗歌,在具体情境的体验中,将诗歌的场景、意蕴、氛围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属于儿童的审美体验。

最后,学以致用。诗歌阅读的目的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和提升审美能力。儿童能用在诗歌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去理解自己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是我们所向往的。比如,在《示儿》这首诗的导读活动中,在扫除诗歌阅读的知识障碍后,我们可以设置“谁说给谁听的、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等一系列驱动性问题,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的介入、诗人生平的介入,运用“情境还原法”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从诗歌表面深入诗人的内心,读懂诗歌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示儿》开展对比阅读,并联系诗人其他“家国情怀”类的诗歌,由此一步步实现从单篇到同类,再到主题的迁移,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主题任务群活动,唤醒儿童自主阅读诗歌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在独特的氛围中的参与性、主动性行为。儿童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不同阅读场景转换的过程。为了让儿童喜欢并且融入这些场景,我们利用儿童天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创建系列化的主题任务群。

比如,在小组分工合作确定朗读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系列化诗歌朗读鉴赏”“专业量表助力诗歌的梳理探究”“共同体助力的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阅读评价” 实践活动。这样丰富和多元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创建了基于任务群的诗歌学习共同体。每一名学生都在诗歌学习共同体中感受来自他人的阅读经验和收获,从而丰富自我的感知,激发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再为每一名学生创建“小小阅读任务群”。在学习了基础字词、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开展“我心中的经典诗句——最美诗句介绍”“我的诗歌再创生——特色表达”“为你推荐好诗歌”“我的小小诗歌创作(模仿)”等系列任务群活动,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此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性。这样的任务群学习与基于共同体的学习任务群结合在一起,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整合在一起,将诗歌阅读与语文学习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诗歌学习成为激活其他语言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梳理出诗歌朗读的相关策略并学以致用。总之,在系列化的活动中,我们把单纯的诗歌积累转化为游戏化的主题式任务群活动,让儿童在持续性、开放性、活动化的情境中开展诗歌的阅读,具有明显的驱动性和即时效能感。

3.多元评价机制,丰盈儿童诗歌阅读的获得感。为了激活儿童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引进多元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伙伴评价、新媒体平台展示,丰盈儿童诗歌阅读的获得感和效能感。教师评价改变傳统的“一言堂”式权威点评,着重从阅读量、阅读面、阅读策略的运用等角度入手;家长评价、伙伴评价主要围绕读诗的意愿、敢于展现自我展开;自我评价从朗读的效能感入手;伙伴评价主要围绕朗读感染力、鉴赏力展开;新媒体平台展示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如喜马拉雅App中的创作中心,让孩子把自己朗诵的诗歌作品上传,不断增加的点击量更能增进学生的获得感……

4.跨媒介互动,营造儿童诗意发展的阅读场。新媒体技术带给我们海量的阅读资源与广阔的阅读空间,为儿童诗歌阅读创造出更加生动的学习情境。5G技术的运用带来诗歌阅读媒介的延伸,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儿童诗歌阅读创造出更加生动的学习场景,不断融入的场景元素,可以帮助儿童深入诗人生活的时代、在具体的创作情境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更有助于儿童在浸润式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提升。诗歌的美不仅能还原在我们的脑海中,更能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耳边;纪录片、微电影、小视频、沙画、儿童剧场等让诗词的阅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切都让儿童的浸润式学习成为可能。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儿童的诗歌阅读也需要被引导。站在儿童的立场,诗歌阅读也应该符合儿童阅读的理念,教会儿童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唤醒并激发儿童阅读诗歌、发展自我的潜能,让儿童在主题任务群活动中阅读、体悟、交流,让他们在诗意的成长中不断积累语言,重构自我,从而实现儿童语言和精神的共同生长。

参考文献

[1]李利芳.走向世界的中国童年精神[M].济南:明天出版社,2020.

[2]钱雪娟.基于拓展生活体验的乡村儿童阅读教学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2(15):68-70.

[3]黄向阳.“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3):31-35,2.

[4]季锦霞.儿童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1(9):37.

[5]孙慧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1(6):62.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跨学科阅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Y-c/2021/47)。

[作者简介]刘冬亚(1987—    ),女,河南南阳人,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