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创新设计的价值与路径

2023-11-30 07:54杨燕唐昌乔
设计 2023年21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

杨燕 唐昌乔

摘要:为促进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设计在中国乡村地区的介入与实践,分析社会创新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社会创新设计的价值及路径。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背景趋势、“大”设计观及社会创新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策略。提出乡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社会创新设计的两大路径:进行信任构建及融入设计思维。文章认为以信任构建为基础,把设计思维融入社会创新过程,能促进多方协作、整合社会资源,从而重振本地经济和文化,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可持续发展 设计的转变 社会创新设计 信任构建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1-0065-03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nterven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innovative design in Chinas rural are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novative desig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alyzed,and the value and path of social innovative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xplored.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background trend,"big" design concept and the value of social innovation,and finally build the path strategy of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wo approaches to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trust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The paper holds that integrating design thinking into social innovation process based on trust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thus revitalizing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shift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Trust construction Design thinking

引言

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近百年前,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与机器化大生产相适应,设计成为规模生产背景下创造产品和产业价值的工具,成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器[2]。如今,设计如何介入乡村振兴这个社会课题,以及怎么推动乡村发展,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由湖南大学何人可、季铁教授等人牵头协同国内外专家、师生共同开展“新通道”项目,由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带领团队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笔者认为这些项目不仅推动设计从“小”到“大”的转型,重塑设计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以设计之能贯彻落实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因此本文将以上述案例分析和探讨在乡村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社会创新设计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路径。

一、背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对乡村建设的探索早已开始,在这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许多成果都是基于资本驱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建设模式下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涌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因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劳动力转移、人口迁徙使得乡村“空心化”严重,传统自然农耕经济遭受破坏;其次,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也造成了乡村“千村一面”的现象,以规模复制、资本驱动为特征的乡村建设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尤其是乡村整体面貌和居住环境空间;第三,乡村传统建筑的风土特征、乡村结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资源不断受到破坏,加速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衰竭与消亡;最后,乡村新生活方式与传统居住空间矛盾凸显,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加剧[3]。这些问题将使乡村将不再是乡村,加速乡村的衰退,阻碍着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党的二十大接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本质目标是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4],乡村可持续性决定着乡村是否振兴。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此前的乡村建设经验和教训探索一条能够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非常紧迫的。

二、“大”设计观的提出与转变

如今,处于发展中状态的中国面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设计学科要想在此领域中有所作为,必须出现一种新文化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和实现自身转型。娄永琪教授认为,目前设计学科正面临着从“物质设计”到“战略设计”、从“设计实践”到“设计思维”的转型,“变大了的设计”可以为“大问题”提供策略[5]。基于此的观点,笔者从视野、对象、目的、方法和参与者分析“变大了的设计”。第一,相较于传统设计,“大”设计的视野更大,给予社会议题更多关注,如贫困地区生计、社会公平等问题,而传统设计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以盈利性为导向的商业问题;第二,传统设计的对象是物,体现在对物的外观、功能、结构设计的方面,“大”设计的对象开始转向对系统、关系的设计,正从以造物为核心的活动升级为处理复杂关系的创造性活动,正从物质设计升级为战略设计;第三,就目的而言,传统设计仅仅为解决问题,而“大”设计既注重问题解决,又重视意义的构建;第四,由于“大”设计关注的视野大,所涉问题具有复杂性,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跨学科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因此,“大”设计参与者包括设计师,不同学科成员、相关利益者和使用者的参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涉及多学科的设计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设计,传统设计依旧可行,可以作为“大设计”中的辅助工具来使用。因此,“变大了的设计”可以肩负起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任,可以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这种“大”问题提供解决策略,以具有独特价值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价值: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创新设计的介入

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只为商业和商品服务,只关注项目或产品本身,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责任、社会道德和生态环境,此设计方式引发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一系列问题。显然这种传统设计方式不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传统设计方式问题逐渐增长,解决方案也应运而生。

社会创新设计是在运用传统模式无法解决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有著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设计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意大利著名社会创新设计专家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指出,所谓社会创新设计是专业设计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所能实施的一切活动[6]。强调把问题作为资源,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重组,以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想法作为载体,创造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加速社会变革的新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笔者认为,社会创新设计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主流的自上而下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组织和发起方式,立足于本地社区,重新整合现有资源和能力,将社会角色重新联系,汇集于公共平台,赋予大众更多协作参与的机会和创造的话语权,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的一种新文化和新实践。下面将以爱农会、新通道、设计丰收案例对社会创新设计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进行实证。

(一)突破传统的、主流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和总实施策略主要是由国家和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来设计和开展的,虽然自上而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等优点,但是有时自上而下的预设会偏离当地实际需求,要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仅靠自上而下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自下而上方式对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通常是来自底层组织的行动,由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人群自愿合作和互动并发起项目,并从来自政府、机构、组织或者公司的不同类型的干预中获得支持。在自下而上发起的乡建工作中,曾经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将变得积极主动,凭借自有资源,而不是坐等政治、经济或者体制及基础设施的变化,可以通过基于村民主体地位的多方力量的互动,村民发挥自身创造力,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组合谋划事物并产生新的处事方式。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农民获得革新能力,这种能力将激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以此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广西“爱农会”是一个典型的自下而上发起的、以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社会创新设计项目。一群广西柳州市民,发现当地一个偏僻村庄依然保持着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出于自身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以及对贫困农民的帮助,他们共同成立了名为“爱农会”的社会企业,如图1。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市民间建立一种直接的、长期的联系,形成了一种新的产销方式,在维持传统自然耕作方式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资源,向市民出售有机食品,不仅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还向城市引入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满足了各自的实际需求。

(二)人人参与协作激发内生动力

设计的定义和界限随社会发展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人谈论设计和运用设计。正如曼奇尼所言,“设计,正处于人人设计的时代”。面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仅凭单一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合作的价值逐渐显露。这种合作区别于传统的合作,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在以往的乡建工作中,农民被视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其中的设计者。若赋予村民更多建设乡村的话语权,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设计师,协同外部力量共建乡村,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会增强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案例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协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跨学科之间的协作参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单一学科和技术能解决的,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协作来解决。另一种是当地村民的协作参与。目前农村劳动力外流、内生活力弱,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和增强农村吸引力是紧要任务。不仅要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要教会村民解决当地问题的方法以及设计的知识,培养村民能力摆脱被动的依赖,把设计权和结果权交予当地村民,提升乡村内生活力,开启民智,激活创新能力,永续乡村发展。即使外来力量撤出后,本地村民也可以持续进行,保证了设计方案和结果的可持续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新通道·花瑶花”是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的社会创新设计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这个项目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多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当地村民根据自身特长自愿地参与进来,当地手艺人与设计师协作设计产品,如图2,村民深度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商业服务模式,既扩大了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又激发了当地的内生活力。同时还注重教育赋能社区,鼓励当地村民接受技能培训,教授他们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新通道是从调动社区参与激发内生活力和教育赋能社区的方面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个项目被评为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十大典型项目之首。

(三)立足本地社区增强“弹性”

在文化同质化严重的社会转型期,立足本地社会、深刻把握和活用地方社区特色资源和地域文化对于寻找地方问题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7]。社会创新设计强调“小而本地”,坚持扎根本地社区,尊重和深耕当地特色文化,实现文化活化传承,以文化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本地能够增强乡村的“弹性”。弹性可以解释为系统承受失败压力并维持其运作(以及汲取经验的教训的能力),可以说,这是实现可持续社会的前提条件[8]。方李莉提出了文化生態的概念,认为地方性传统文化同生态系统相似,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9]。如果在建设和改进场所和社区时能注重促进其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那么它所在的文化生态系统也会随之变得更多样、更丰富、更有弹性[10]。利用本地独特人文、自然等资源进行创新会增强本地弹性,可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通过深度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在项目中设计团队基于隆回花瑶族的传统挑花工艺,与本地绣娘合作设计了众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产品。通过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和村民有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愿景,凭借村落的自然风景、淳朴民风和少数民族文化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特色乡土建筑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商业模式、旅游服务项目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在项目中,设计团队运用当地自然材料和融合当地民族文化与村民合作为乡村土特产设计了包装,既环保又独具当地特色,如图3。由此可见这个项目坚持立足本地社区的原则,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振兴,保护当地花瑶族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和创新,还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态系统,增强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活力和弹性。

四、路径:社会创新设计如何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进行信任构建触发底层行动,调动人人协作参与

信任通常指信任者与被信任对象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包括认知的要素,还有能促使人们的行动与人们间的情感关联[11]。由此可知,信任是人的行动和情感产生的基础,若无信任就没有合作,许多社会创新设计将不会发生。任何形式的协作和社会组织的产生都依赖于信任的产生,多元主体间的信任构建是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顺利启动和深入推进基础和保障,另外,具有很强的信任构建的项目会吸引新人员的参与。社会处于高度连接的状态,但是高度连接不代表协作会自动发生,这就需要进行信任构建这一关键的步骤。面对乡村可持续发展这种复杂问题,建立在信任构建之上的个人、组织、跨学科间的协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然路径。那么设计师该如何推进信任构建?在信任构建的理论策略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在信任构建的理论策略研究方面,钟芳定义了两条主要的设计策略:“以一种有效、真诚、透明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以及创造一个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系统。[12]”也就是把项目理念、愿景、组织构架以及实现路径等可视化,消除参与者之间的隔阂,增强交流和沟通;以自下而上增强项目的真实性和民主性,以此来建立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实现自主、自觉、自愿的设计协作。

在信任构建的实践活动方面,湖南大学的新通道项目通过对社区中的人进行非结构式访谈以及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来获取当地自然、人文等资源情况,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以不同的形式加强沟通,切实地发现村民需求,向村民描绘建设构想,邀请村民参与设计方案的决策,在整个设计项目流程当中,设计师通过参与村民生活和协同村民参与设计决策,消除了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芥蒂,与当地村民之间建立了情感沟通和价值共鸣,无形之中与村民建立了信任。

同时,在信任构建的基础上,设计团队联手当地居民、政府和外部资源,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团队,把当地自然、文化、行为、知识和组织资源整合于一个平台上,实现促进不同学科成员协同设计的过程,为当地文化开启对话并创造创新的可能,参与式地促进当地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和地域再生,保护并促进了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通道与当地村民进行长期、广泛、沉浸式和对话式的活动,给予当地村民充分表达设计意见和实际参与的机会进行信任构建,在此基础上获取真实的“本地知识”,如图4。设计师通过设计工具构建知识平台,把当地资源进行可视化整合,促进跨学科间的交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从而增强了来自不同学科、组织、企业和当地村民间的信任和合作。因此,在整个跨学科的设计项目流程中,信任构建是促进大众参与协作的关键一步。

(二)设计思维融入社会创新过程重振本地文明

在为设计项目的协作成员构建信任之后,设计师有必要将设计思维融入社会创新过程中,以进行设计项目和社会创新的协作与开发。在2008年6月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上,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对设计思维的定义是“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它是提炼自设计师积累的方案和工具,将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商业成功的需求整合在一起[13]”。设计思维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共享的特质,把不同的学科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寻解决方案,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过程,要求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了解他人问题和需求。当面对基于乡村的社会创新,以人为中心就细化到以社区和社区中的人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设计思维的创新过程类似一个去我和无我的过程,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假设,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依据对方的需求构思解决方案。设计思维通过对目标群体的深刻洞见,并将设计成果进行原型试验,最终提出满足需求且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远超传统的假设性思路[14]。将设计思维融入社会创新过程,在跨学科合作的基础上,以设计思维整合社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商业成功的需求,以社区为中心,深耕本地文化,以乡村特色文化创新增强乡村生态系统弹性,重振本地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设计丰收”是设计思维融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新过程案例,这个项目旨在重新发现乡村文明的价值,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以设计思维整合创意、商业、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的高附加值商业项目,实现不同社群之间的合作、互动,孵化和展示新经济,促进当地就业,吸引城市资金和资源,来刺激产生城乡机体活力和资源良性置换,由此创造一个可持续新经济模式。项目启动之初开展了三年的田野调查、研讨会等,深入仙桥发现问题和了解需求,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和价值点,之后组织多个活动测试商业模式,摸清消费者是否愿意或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通过“小而互联”的活动进行原型试验,测试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等,基于前期了解和原型试验改革乡村的供给端,创造一条基于城乡交互的新经济、新模式、新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介入乡村实践,以城市模式开发重建乡村的形式,这个项目尊重乡村文明的生活方式,设计团队遵循了设计思维中“以人为本”及“还原加再创造”的原则,以可持续自然农法恢复农民剩余土地,种植有机安全农产品;利用农民闲置屋舍,以融入而非拆建的方式改造成商业性的民宿。在设计思维所介入的乡村中,立足本地乡村文明创新能够反哺当地居民,通过振兴本地乡村文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怀归属,使当地真正实现可持续和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国家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设计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可以在乡村振兴领域中实现设计转型。社会创新设计被用来解决传统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把社会角色的重新联系,构建新的社会系统,利用新技术、重新规划、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15]。这种备受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新的设计方式,对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备着传统设计方式不能提供的价值,社会创新设计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满足人们实际的需求,以人人协作参与方式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坚持立足于本地创造,能够为设计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乡村可持续背景给设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设计带来了挑战。在社会创新设计过程中,对专业设计师的角色定位、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跨学科的视野、方法和工具都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基金: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专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省博物馆文创餐具设计创作研究——以宣德青花深腹碗为例》项目编号:GDZX2022022;贵州大学重点专项《基于学科交叉的地域视觉形象应用创新设计研究》课题编号:GDYJZX202400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娄永琪.转型时代的主动设计[J].装饰,2015,(07):17-19.

[3]董占军.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01):101-108.

[4]王松良,施生旭,吴仁烨等.乡村生态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1,29(12):2116-2125.

[5]娄永琪.一个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战略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0(04):33-38.

[6]埃佐·曼奇尼.钟芳、马谨译.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5.

[7]尹爱慕.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多个案比较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大学,2017.

[8]埃佐·曼奇尼.钟芳、马谨译.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31-232.

[9]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05-113.

[10]埃佐·曼奇尼.钟芳、马谨译.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34-235.

[11]郭慧云,丛杭青,朱葆伟.信任论纲[J].哲学研究,2012(06):3-12+111+127.

[12]Fang Zhong,"Collaborative Service Based on Trust Building:Serv ice Design for the Innovative Food Network in China," PhD thesis,Politecnico di Milano,2012.

[13]韩挺.通过设计思维建立驱动社会创新和资源的系统[J].设计,2019,32(18):34-39.

[14]Tim Brown,Jocelyn Wyatt,王津旭.社会创新如何运用设计思维[J].中国社会组织,2015(16):34-37.

[15]纪光欣,卞涛.论社会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3):43-47.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及其对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启发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
多维空间造型在《立体裁剪》教学实训中的探索
“设计思维”为中国CSR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