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健
在一篇文章中,陈旧的素材不仅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会让人“大跌眼镜”。要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就必须使用鲜活的素材。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妙用素材的方法。
一、用素材联系生活
2022年天津市的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寻常烟火气”写出“最美的风景”。有的考生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联想与拓展,将文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节选文段:
烟火气,不是一触即燃的热烈,而是细水长流的安然。林语堂先生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关注百姓的日常小事,也就守住了这最美的人间烟火。在取得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之后,国家开始着手进行医保改革,出台新政策,下调几十种药品的价格,真正做到了让百姓治得起病,吃得起药。
作者虽然是从“小”处着眼,但却慧眼独具,透过“小”的生活素材揭示“大”的主题。整篇文章大气而深刻。
二、用素材化“事”为“理”
没有充足的论据,说理必然会无力。事实论据是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类素材。一名同学在《平凡也精彩》一文中引入鲜活的素材,化“事”为“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节选文段:
0.05微米,不錯的,这是你的双手可以达到的精度。即便是机器,目前研磨量块的精度也才到0.5微米,你却能精准地将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比机器还要精准十倍。你就是被称为“研磨大师”的叶辉,中国航天科工699厂的一员。你在研磨的天地里耕耘了二十余年,在打磨量块的同时也打磨着自己的人生,打磨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你说:“只有经过一遍遍的打磨,才能打造精品,创造精彩。”是的,你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显示出大国工匠的情怀。
作者化“事”为“理”,叙议结合,使文章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在素材中融入情感
文章绝非无情之物,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我们都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鲜活的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一个细节都感人,每一句话都带有自己的体温与热度。
比如,《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利用广告宣传母亲节产品:向父母致敬,购买“某某",母亲节倒计时,你的礼物准备好了吗……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是商家宣传的重要日子。当母亲节被浓厚的商业氛围包围时,它是熙熙攘攘的。我们还记得母亲节的初衷吗?
母亲节的形式要轻,内涵要重。在这一天,我们不妨抽出时间回家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听听妈妈的故事,给她一个拥抱……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真诚的感激是最有效的“亲情证书”。真正的孝道是比黄金更珍贵的财富。在妈妈的眼里,一张真诚的笑脸就像鲜花一样美丽,一个孝顺、进取、勤奋快乐的孩子是我们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
上述文段就颇富感情,颇“接地气”。可见,在素材中融入真情实感是多么重要啊!
四、在素材里放飞想象。
善于联想,更要敢于想象,尤其是能够联系现有素材,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景致。
这是何处?只见清辉遍撒,被人疑为“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举头望明月”一轮,游走在苍穹,那里可有伐树的吴刚?寂寞的嫦娥?可有玲珑的玉兔?不然,怎会让诗仙都遐思悠悠,情丝绵绵?留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千古诗句,那里充满着神秘,令人悠然神往,难怪有人会情不自禁发出“谁与同游访月宫”的邀请……一轮明月,牵扯出多少人的梦想,有多少人想一探究竟?特别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举国之力想登上月球,也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吧,别有所想,别有所图,一方面是显示出科学的力量,一方面也肩负使命,这一天终于梦想成真,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创造了人类历史。但没想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把美国国旗插上月球表面时,他宣布:“我是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人类在这一陌生的领域,终于得以圆梦。探索者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人类的使命,在陌生的领域挑战各种不可能,向着浩瀚无边的宇宙,一步步迈向更深远的天空。
梦在飞,飞向地球的极深处,梦在飞,飞入历史的烟云中,梦在飞,不停地飞……
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围绕“好奇心”写一篇文章,一个考生基于现有素材,尽情展开想象,给人以奇幻美妙,展现出一种“探索的好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鲜活的素材,在写作中妙用这些素材,让文章“光鲜亮丽”。